東西均

東西均

《東西均》是哲學著作,作者方以智,二十八篇,撰於清順治九年(1652)。本書博採三教,烹庖百子,用典晦澀,陳義玄奧,揭發宇宙奧秘和一分為三的道理,廣為人知,以利於認識世界建設世界。

基本介紹

  • 書名:東西均
  • 作者:方以智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01-03-01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基本思想,哲學思想,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書名:東西均、
圖書編號:1210512
出版社:中華書局
定價:18.0
ISBN:710102276
作者:方以智
出版日期:2001-03-01
版次:1
開本:15×140×200毫米

內容介紹

全書除《開 章》及《記》以外,有《擴信》、《三征》、《反因》、《顛倒》、《全編》、《張弛》、《象數》、《所以》 等26篇,約10餘萬字。關於“東西均”之名,《開章》作了解釋:“均者,造瓦之具,旋轉者也”,“樂有均鐘 木”,“均固合形、聲兩端之物也,古呼均為‘東西’, 至今猶然”。意為旋轉的陶鈞、調節樂器的均鐘木乃至一切事物都是對立兩端的統一。方以智認為東西、華梵 之學也應經“烹”“煮”而“合一”。主張“以禪激理學,以理學激禪,以老救釋,以釋救老”,把儒、釋、老 融會貫通,“今而後,儒之,釋之,老之,皆不任受也,皆不閡受也”。
《東西均》雖說只有二十八篇便以其博採三教,烹庖百子,用典晦澀,陳義玄奧之故,它所揭發的宇宙奧秘,那個一分為三的道理,很是應該也很有必要廣為眾人周知,以利於認識世界建設世界。

基本思想

《東西均》為會通華梵、古今之學而提出“二而一, 一而二”的論點。強調“盡天地古今皆二”,把“相因 者皆極”看作是“天地間之至理”。同時又指出:“兩間無不交,則無不二而一者”,事物都是“兩端中貫”、“相反相因者,相□相勝而相成”,表達了對立面互相鬥爭又互相依賴的思想。還提出“交、輪、幾”的公式:“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輪也者,首尾相銜也。凡有動靜往來,無不交輪,則真常貫合於幾可征矣。”包含有在 事物的矛盾運動中把握髮展的可能性“幾”的意思。這些論點具有樸素辯證法因素。但他講“交、輪、幾”是 與“隨”、“泯”、“統”相聯繫的,說“明天地而立一切法,貴使人隨,暗天地而泯一切法,貴使人深;合明暗天地而統一切法,貴使人貫”,這是重複天台宗“三 諦圓融” 的形上學思辨。他還創立所謂 “圓∴(讀 伊)”理論,解釋說:“上一點為無對待,不落四句之太極,下二點為相對待,交輪太極之兩儀”,“上一點實貫 二者而如環”。認為在“二”、“天地”、“陰陽”、 “有無”、“善惡”等對立面之上有一個“無對待”, “無對待在對待中”, 即 “真天”、“真陽”、“太 無”、“至善”,亦即“公心”。他說:“心大於天地,一切因心生者,謂此所以然者也,謂之心者,公心也,人與天地萬物俱在此公心中。”把心作為其哲學思想的最終歸宿。
《東西均》原有安徽省博物館藏鈔本,系方以智生前抄成,300多年來很少有人問及,1962年中華書局將此本校點出版,侯外廬在所作序中對書中的哲學思想加以開掘。嗣後,學術界對此書研究漸多,但迄今評價尚不盡一致。

哲學思想

《東西均》是方以智的未刊稿之一,初稿寫於1652年,又在1653年加以訂正。它是一部集中的有體系的哲學著作,其中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觀點是頗光輝的。同時,它又充滿著相當正確的對遺產批判繼承的態度,以及對唯心主義和神學的嚴肅的戰鬥精神。關於後者,在這裡暫不具述。
方以智在《東西均》的《開章》(序論)中,首先解釋什麼叫做“東西”,什麼叫做“均”。他引證訓詁學的論據說:“古呼物(抄本原誤作‘均’,意改)為‘東西’,至今猶然。……道亦物也,物亦道也。”這樣看來,物本身就包含著正(東)反(西)兩面。“均”古與“鈞”、“韻”等通為一字,是指旋轉的陶鈞,也是指調節編鐘大小清濁的器具均鐘,所以“均”有統一兩端而運轉的意思。因此,方以智《東西均》的標題,在提法上就包括有對問題的解答,即表示此書主旨在論述物質內在的矛盾及由於矛盾統一而產生的運動,也就是他所說的“所以”,如果用近代語表述,書名是《物質的轉變》。
方以智的唯物主義宇宙觀的基本觀點,有和笛卡兒相似之處,是火的一元論。這在他的著作中是經常可見的,如《物理小識》卷一說:“天恆動,人生亦恆動,皆火之為也。”有時他用氣吹萬物而動之說,說“無始兩間皆氣”、“氣者天也”或“物即是天”,也表現為氣或物質的一元論,因此說“天與火同”,把氣、火兩者等同起來。他指出“運動皆火之為”,認為火包括了“君火”、“相火”兩端,前者為虛,後者為實,兩端的交錯就構成了自然的運動。《東西均》中雖然沒有專論火的篇章,但《開章》提到“是何東西?此即萬世旦暮之霹靂也”,《所以篇》中改寫“氤氳”為“煙熅”,都暗示著火(按“霹靂”指電場的正電負電的交接而產生之矛盾統一,用以比喻萬物的生成)。《東西均》反覆發揮了這一原理。
在《東西均》中,有時他甚至拋棄了曾被古人神秘化了的“天”,說“天本無天,以天在一切物中”(《訊息篇》)。但是一般他仍用氣的範疇,例如:“氣凝為形,畜為光,發為聲。聲為氣之用,出入相生,……時時輪轉,其曰總不壞者,通論也。質核凡物皆壞,惟聲氣不壞,以虛不壞也。……氣且不死,而況所以為氣者乎?”(《聲氣不壞說篇》)這樣以氣即物質為第一性的命題,是十分明顯的唯物主義觀點。方以智還在宇宙生成的問題上使用形象的語言,打落了神學的創世說,他說:“未有天地,先有琉璃。人一琉璃也,物一琉璃也。”(《三征篇》)按此處的“琉璃”是一種“虛喻”,實際上是指混然一塊的物質存在。他指出,不能把物質存在和物質存在的“所以”分裂開來,更不能如道家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樣,把“所以”提高到物質世界之上,成為頭上安頭的怪物。道學家分立了“道”和“器”、“形而上”和“形而下”,把“道”“器”間的關係說成父之生子或水容於盂,方以智認為這是比擬失倫。他還指出了張載哲學的不徹底性,說張載的“謂虛生氣”破壞了他自己的唯物主義命題,是“入於老莊‘有生於無’自然之喻,不識有無(按指虛實)混一之常”。

圖書目錄

序言
1東西均開章
2東西均記
3擴信
4三徵
5盡心
6反因
7公符
8顛倒
9生死格
10奇庸
11全偏
12神跡
13譯諸名
東西均
14道藝
15不立文字

作者簡介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龍眠愚者等,漢族,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畫家、哲學家、科學家。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翰林院檢討。為復社成員,有“明季四公子”之稱。明亡後,為僧,法名弘智,發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活動。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粵難”被捕,十月,於押解途中逝於江西萬安惶恐灘。學術上,方以智家學淵源,博採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一生著述400餘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內容廣博,文、史、哲、地、醫藥、物理,無所不包。
東西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