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四將

東吳四將

東吳四將指東吳前期四位主要軍事統帥: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又稱為"東吳四英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吳四將
  • 出處:《容齋隨筆》
  • 作者洪邁
  • 東吳四將: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現存古文,原文,譯文,原文出處,人物簡介,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現存古文

原文

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自古將帥,未嘗不矜能自賢,疾勝己者,此諸賢則不然。孫權初掌事,肅欲北還,瑜止之,而薦之於權曰。“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後瑜臨終與權箋曰:“魯肅忠烈,臨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肅遂代瑜典兵。呂蒙為尋陽令,肅見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遂拜蒙母,結友而別。蒙遂亦代肅。蒙在陸口,稱疾還,權問:“誰可代者?”蒙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無復是過也。”遜遂代蒙。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所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也。

譯文

孫策、孫權建立的吳國之所以停留在江東地區,跟中原地區的曹操對抗,固然是因為孫策、孫權的雄才大略,然而當時的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個人,真正是所謂的國家(東吳)的心腹與樑柱,能與國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為自古將帥,大都誇耀自己是賢能之人,害怕有勝過自己的,但是上面這些賢能的人則不是這樣。孫權剛接執掌政權,魯肅(北方人)想回到北方去(投靠曹操),周瑜制止了他,而向孫權推薦:“魯肅的才能應當輔佐時局,應當廣泛地物色和他類似的人,來完成雄功偉業。”之後周瑜臨終給孫權寫信推薦:“魯肅忠誠剛烈,處理事情不隨便,如果能用他來代替我,我死不後悔!”於是魯肅代周瑜治軍。呂蒙擔任尋陽縣縣令,魯肅見了他說:“你現在的才略不再是當年吳地阿蒙(因為呂蒙已學習了大量的知識)。”魯肅就拜了呂蒙的母親,結交為好友而告別。呂蒙後來也替代了魯肅執掌軍權。呂蒙在陸口,稱病辭職要回鄉,孫權問:“誰可代替你?”呂蒙說:“陸遜考慮問題深刻有遠見,有承擔重任的能力,觀察他的規劃與思慮,他最終可以被任命大事,沒有再超過他的人了。”陸遜於是就代替了呂蒙。四人連相繼任,在 西邊三四十年,成為了有威名的將領,曹操、劉備、關羽皆曾被他們打敗。雖然他們輪流相互推薦,而孫權又能放心聽從他們,東吳之所以成為吳國,並非是偶然的。

原文出處

本文選自《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內容繁富,議論精當,是一部涉及領域極為廣泛的著作,自經史諸子百家、詩詞文翰以及歷代典章制度、醫卜、星曆等,無不有所論說,而且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皆倍受稱道。其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容齋隨筆》為宋代學者洪邁窮40餘年之功編纂而成。其內容博大精深,廣涉歷代治亂興衰、縱橫韜略、處世為人、文壇趣事、歷史珍聞等,向來為治國者所珍愛。
書中內容博大,從經史子集到詩詞文翰,從典章制度到醫卜星曆,無所不包,無所不容,其考證辨析之確切,議論評價之精當,備受稱道。此書的學術性和可讀性決不亞於任何一部史書,其中的政治歷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無所不包,堪稱宋朝之前的百科全書。
洪邁(1123-1202),南宋著名文學家,字景盧,號容齋,鄱陽(今江西鄱陽)人。紹興進士,官至端明殿學士。他學識淵博,一生涉獵典籍頗多,被稱為博治通儒。撰著除《容齋隨筆》外,還有志怪小集《夷堅志》,並編有《萬首唐人絕句》等。

人物簡介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今合肥廬江舒縣)人[1]。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東吳四將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魯肅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東吳四將
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呂蒙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1]。
東吳四將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東吳四將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立嗣之爭。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謚昭侯。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