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舊石器時代文化

東南亞舊石器時代文化 英文名Southeast Asian Palaeolithic Cultures 。所說的東南亞,包括位於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從舊石器時代早期開始,人類就涉足這個廣大區域。這裡的舊石器文化淵源於亞洲本土,考古學家一般稱之為“礫石和石片工具傳統”或“砍斫器傳統”。在這個傳統之下,又可分出若干地方類型。

安雅辛文化,淡邊文化,巴芝丹文化,爪哇,卡巴爾萬文化,塔邦文化,扎本埃地點,尼阿地點,

安雅辛文化

安雅辛文化以“上緬甸人”的口語稱謂“安雅塔”(an-ya-tha) 命名。這種文化分布於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石制
東南亞舊石器時代文化
石英岩、砂岩等礫石。用單面打擊的方法將礫石的一邊或一端修理成刃。也有將扁平礫石的周邊進行修理的。石製品中包含一些石片,但經第二步加工的很少。芬諾伊文化在技術上和安雅辛文化十分接近,但年代尚未能確定。

淡邊文化

淡邊文化典型遺址位於馬來西亞西北部霹靂河流域的哥打淡邊地方。石製品出自高出海面約70米的河流堆積,時代可能為中更新世初期,是目前所知的東南亞地區較早的舊石器。
淡邊文化石製品的原料,多為石英岩礫石,石英和角頁岩的數量較少。石製品多半有河水沖磨的痕跡和較厚的石銹。石器包括用礫石打制的砍斫器、“啄掘器”和“原型手斧”,以及用石片加工的刮削器。砍斫器分單面打制和兩面打制的兩種,單面的占大多數。刮削器的修理工作比較粗糙,刃部常常是陡直的。

巴芝丹文化

巴芝丹文化分布在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南部海岸的巴索卡河河谷,因典型遺址所在的小村莊而得名。石製品大多數用矽質凝灰岩礫石、少數用矽質灰岩和矽化木礫石製成。主要的工具為大石片或礫石打制的砍斫器,還有用石片加工成的“手錛”和“原型手斧”,以及用小石片製作的刮削器、鑽具和雕刻器等。過去認為巴芝丹文化不存在真正的手斧,但後來卻發現不少,有些還打製得很精緻,和西方的手斧幾乎難以區別。

爪哇

爪哇的中更新世堆積可歸為兩個大組:①下部的,即較早的普特詹甘層,含哲蒂斯動物群化石和莫佐克托人(Homo modjokertensis)等比較原始的直立人化石;②上部的,即較晚的卡布層,含特里尼爾動物群化石和比較進步的爪哇人(Jova man)化石。據 鉀-氬法斷代,典型的爪哇人生活在距今約50萬年。巴芝丹的石製品沒有和人類化石以及動物化石共生,而且在同一條河的三級不同高度的階地上都有發現,所以它的時代未能確定。根據地貌學研究,一般認為其時代相當於卡布層後期,即中更新世末期。還有人認為這個文化一直延續到了晚更新世,即智人階段的昂棟人(Ngandong man)生活的時代。

卡巴爾萬文化

卡巴爾萬文化發現於菲律賓境內。卡巴爾萬文化分布在呂宋島北部卡加延河流域。石製品由石片和礫石工具組成。原料多半為火成岩,也有一些矽質岩。礫石工具尺寸較大,一般用 6~25厘米的礫石打制,有的重達 1.5公斤,類型有砍斫器和“原型手斧”等。加工很簡單,而且都是單面打擊,手握部分常常保留原礫石面。石片工具的尺寸通常較小,唯一的例外是一種刮削器,它的尺寸大、短粗、高背、平腹,與澳大利亞的馬蹄形刮削器相似(見澳大利亞石器時代考古)。卡巴爾萬石製品出自含劍齒象等絕滅動物化石的河流堆積中,時代大約為中更新世後期。

塔邦文化

塔邦文化分布於巴拉望島西南海岸,這一帶有一系列石灰岩洞穴,其中以用“塔邦”鳥命名的“塔邦洞”為最著名。它高出海面約33.5米。洞內發現有上千件石製品和許多鳥骨、蝙蝠骨和小哺乳動物化石,還有炭屑、灰燼等用火證據。據放射性碳素斷代,文化層的年代從距今5萬至9千年。石製品全部用燧石作原料,其中絕大多數是有使用痕跡的石片,都是用直接打擊法產生的。經過修理的石片石器不到10%。修理工作用石錘進行,使用陡直加工的方法。工具一般是短粗的,類型以刮削器為主。其中一種叫“庫巴”或“駝背”的刮削器最具特色,它的器形和加工方法與澳大利亞的馬蹄形刮削器明顯一致,只是尺寸略小。塔邦的石製品還包括少量用玄武岩礫石單面打制的砍斫器。

扎本埃地點

扎本埃地點位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南部。石製品出自距瓦拉納河40米高的階地堆積,與一個含原齒象(Archidiskodon)侏儒種、大龜和豬(Celebochoerus)等絕滅動物在內的動物群共生,時代為晚更新世。石製品採用玉髓、碧玉和其他矽質岩作原料。石片一般不修理台面。石器包括用短粗石片加工的尖狀器和刮削器。石製品在風格上和菲律賓、爪哇的同時期製品接近。

尼阿地點

尼阿地點位於馬來西亞的沙撈越,是一個巨大的洞穴遺址。堆積中出土了大量石製品、骨製品和一具晚期智人的頭骨化石。共生的動物群中有一種絕滅的穿山甲(Manis Palaeojavanica),其餘多數是現生種。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距今 4萬年。尼阿地點的石器以單面加工的石英岩礫石砍斫器為其特色,石製品還包括一般不作修理的大、小石片。人類占據這個洞穴的時間延續至距今5000年左右。雖然從下至上各層都發現有石器,但它們在類型和技術上並無明顯變化。
東南亞舊石器和亞洲本土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在文化上屬於一個大的傳統。現有證據表明,生存在大陸上的早期人類,從舊石器時代早期起,趁更新世出現過的幾次低海面期的機會,不止一次地通過“陸橋”擴散到原先的海島上去。目前,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材料,雖然從早期到晚期都有,但是還很不完備,尤其是存在空白地區,不少遺址又缺乏有力的年代學證據,人類化石材料的發現也不平衡,除爪哇島外,其他地區十分稀少。因此,加強調查和發掘,仍然是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首要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