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工學院建築群

東北工學院建築群

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建築群,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系當時東北工學院教師設計,呈仿蘇仿歐建築樣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北工學院建築群
  • 館藏地點: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文化路3號巷11號
  • 所屬年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 設計人員東北工學院教師
基本介紹,四大學館設計,

基本介紹

東北大學四大學館均由當時東北工學院教師設計,呈仿蘇仿歐建築樣式。
現狀現狀
東北大學建築系最終早由梁思成創辦。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留美回國,接受東北大學工學院院長高惜冰的聘請到東大任教授和建築系主任,擔當起創辦我國第一個本科學制建築系的重任,東大又聘請童寯陳植蔡方蔭等組成了高水平的教師陣容。東北淪陷後,東大第一屆畢業生於1932年在上海結業,已經離任的梁思成特意發來3000字的書信表示祝賀並稱,“建築這東西,並不如其他藝術,可以空談玄理解決的。它與人生有密切的關係,處處與實用並行,不能相離脫。”信中他深情地說:這些畢業生將是“國產”建築師的“始祖”,他們責任重大,前程無量。
東北工學院成立後,部分建築系老畢業生回到瀋陽任教,並參與了學校建築的設計工作。冶金學館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由老東大生劉鴻典教授設計。冶金學館坐北朝南從高處看整體呈“工”字形,建築高四層,中間塔樓有五層高,外牆上的浮雕上的花紋現在依然清晰可見。建築學館位於冶金學館西側,採用不對稱布局,造型優美,是傳統中國建築神韻與新式建築風格的有機結合。機電學館與採礦學館東西相對,外觀造型均採用西式體形、中式細節處理。
天天在東北大學晨練的一位長者,是1956年考入東北工學院的,他說,自己就讀的是化學專業,在建築學館上課。“建築學館只是一個名字,我入校的時候都是理科生在那上課,裡面已經沒有建築系的學生了。”也是巧合,東北工學院四大老建築的最後一棟——採礦學館建成後,東工建築系在1956年全國第三次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整體調入西安,只剩下建築系師生心血凝聚成的四大學館留存校園之中。直至2000年,東北大學設立城市規劃系,2007年更名為東北大學建築系,時隔半個世紀,建築學館又重新找回自己真正的主人。
建築學館建築學館

四大學館設計

建築學館建成於1952年,東北工學院建築學系黃民生副教授設計,建築面積10527.60平方米。
冶金學館建成於1952年,東北工學院建築學系劉鴻典教授設計,建築面積19137.17平方米。
採礦學館建成於1956年,東北工學院建築學系侯繼堯講師設計,建築面積11300平方米。
機電學館機電學館
冶金學館冶金學館
機電學館建成於1953年,東北工學院建築學系王耀副教授設計,建築面積14208平方米。
東北工學院四大學館建築是四個大系的教學樓,每幢都有上萬平方米的規模。按建成年代排序是冶金學館、建築學館、機電學館和採礦學館。
劉鴻典教授親自設計的冶金學館,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工字型平面,高四層中間塔樓五層,雙層大台階直接進入大廳,門廊為三個石拱門組成;塔樓窗子採用豎向垂直劃分,用伸出五塊石板垂直牆面的錐型作為收頂,以利加強建築的聳高感;整個外牆墊假石飾面,窗間牆有浮雕。全樓構圖嚴謹、尺度比例適宜、古樸凝重典雅。一位名建築師從草圖構思、方案推敲、平面布局、立面外觀到細部裝飾大樣等施工圖的“全過程”,冶金學館1952年建成,至今已有54年歷史,這是劉鴻典平生為東北大學留下的代表作。劉鴻典在東大校門的設計中運用傳統與創新的手法,創作出一座簡潔大方、雄渾古風的石柱門掛上了張學良的墨寶“東北大學”四個大字,更成為永垂史冊的豐碑了。
東北工學院建築群
建築學館由黃民生副教授主持設計,由劉鴻典和孔令文、張靖宇等幾個同學完成施工圖。孔、張二位同學畫平面,我畫立面(1∶100比例)和細部裝飾大樣(有的紋樣需畫1/2或足尺大樣)。黃民生親自畫剖面,他也是建築師出身,實際經驗多、技術熟練、線型標準清晰,能得到他親自指導非常難得。建築學館地處中軸線西側,採用不對稱布局,體形錯落有致,室內外空間滲透,造型優美,是在新建築中運用中國傳統建築神韻與形式很成功的嘗試。1952年建成,有些畫報和媒體都作過報導。機電學館是王耀副教授設計完成的(也有我班同學畫施工圖)。它地處冶金館相對的東側,呈一字型平面對稱布局。四層通高的大門廊,採用中式穿插枋,通天柱,柱頭為雲紋浮雕。1953年建成。
採礦學館採礦學館
四大建築最後一座是採礦學館。提交的設計方案得到了建委會的認定(劉主任鼎力推薦),由六名1955級畢業生,“真題真做”做畢業設計選題。完成全部施工圖設計並有武成文老師作結構設計。在設計中總結了前“四大學館”經驗的基礎上做了改善。它地處中軸線東側,同建築館遙遙相對,平面呈L型,折角處設入口和塔樓,將南北軸的短翼與主體等高(四層);外觀造型採用西式體形,用中式細部處理。塔樓頂部四翹角運用中式大層頂正脊的“正吻”的變體;入口門廊的壁柱採用“依柱”用中式穿插枋沖天柱式,柱頭用麥穗雕飾,取得了體形完整、比例適度、精微優美的藝術效果。1956年建成(建築面積11315平方米)至今已有50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