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仙洲

杜仙洲

杜仙洲1915年生於河北遷安,著名古建築專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4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1942年開始,他長期從事中國古建築勘察設計和研究工作,整理編輯北平廟宇調查資料300多處,主持重修山西五台山碧山寺、太原晉祠魚沼飛梁的修繕工程, 擔任泉州開元寺正殿大修、天津天后宮等修繕工程技術指導,率隊勘察晉、冀、豫、遼、黔、閩、陝、甘等地古建築,蒐集整理大量文獻資料。先後受聘為黃崖關長城、慕田峪長城 、十三陵、 頤和園、恭王府等重大國家文物修繕工程技術負責人或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杜仙洲
  • 出生地:河北遷安
  • 出生日期:1915年11月16日
  • 逝世日期:2011年5月24日
  • 職業:古建築專家
個人簡介,個人履歷,主要著作,紀念文章,

個人簡介

杜仙洲(1915-2011),1915年11月16日生於河北遷安,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他為中國古建築事業培育了大批人才,桃李滿天下。杜仙洲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5月24日13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個人履歷

194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1942始,任華北建設總署、北平市工務局文物整理工程處技術員、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技士。1949年始,歷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文獻組編審員,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長城學會理事、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中國文物保護學會顧問。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主持了1951年、1953年、1964年、1980年四期全國古建築培訓班的教學工作,並擔任教務長,培訓了大批古建築保護專業人才。他長期從事古建築勘察設計和研究工作,曾在晉、冀、豫、遼、黔、閩、陝、甘等地開展大量勘查、測繪,發現一批珍貴古代建築,蒐集整理大量文獻資料。整理編輯北平廟宇調查資料300多處,主持重修山西五台山碧山寺、朔縣崇福寺觀音殿、大同善化寺普賢閣、太原晉祠魚沼飛梁的修繕設計,擔任泉州開元寺正殿大修工程、天津天后宮等修繕工程技術指導,率隊勘查晉東南古建築,發現若干早期建築建構。率隊普查陝西、青海、甘肅、福建四省古建築,在福建泰寧甘露岩發現南宋時期木構建築,在青海樂都縣發現瞿曇寺明代木構建築。先後受聘為山海關長城、居庸關長城、黃崖關長城、慕田峪長城、十三陵、頤和園、恭王府、泉州開元寺、海南三亞南山寺等重大國家文物修繕工程技術負責人及顧問;天津市文化街改建工程委員會顧問、貴州省文物保護顧問。

主要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建築明式彩畫圖集》《義縣奉國寺研究報告》《山西永樂宮研究報告》《青海樂都瞿曇寺研究報告》《中國古建築概論》《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中國古建築技術史》《中國古代建築》《中國建築清式彩畫圖集》、《中國建築明式彩畫圖集》、《杜仙洲談中國古代建築》等。

紀念文章

緬懷杜仙洲先生
作者:單霽翔 董保華 童明康 顧玉才 宋新潮
2011年5月24日,我國著名的古建築保護與研究專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杜仙洲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在北京辭世。
杜仙洲先生生於1915年,194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自此開始篳路藍縷的中國古代建築保護與研究事業,先後任華北建設總署都市局營造科技士、北平市工務局文物整理工程處技士、行政院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技士。1949年始,又歷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文獻組編審員、工程師,文化部古代建築修整所工程師,文化部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現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0年代後,杜仙洲先生曾兼任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長城學會理事、中國紫禁城學會理事等重要社會職務,系全國文博系統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和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成員。1988年10月退休後,杜仙洲先生依然情系文博事業,指導了長城內外、海角天涯的多處國家重大文物修繕工程。
2007年,國家民委授予杜仙洲先生中國民族建築事業終身成就獎;2009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杜仙洲先生“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榮譽稱號。杜仙洲先生從業70年風雨歷程,創建了輝煌業績。
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古代建築保護與修繕工程實踐的開創者。先生奉行知行合一的治學原則,長期從事古建築勘察設計與研究工作,曾在晉、冀、豫、遼、黔、閩、陝、甘等地區對古建築遺構開展大量艱辛的勘察、測繪工作,發現了一批具有科學、藝術、歷史價值的古代建築,蒐集整理了大量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調查整理北平廟宇資料300多處,主持山西五台山碧山寺、朔縣崇福寺觀音殿、大同善化寺普賢閣、太原晉祠魚沼飛梁的修繕工程,擔任泉州開元寺正殿大修工程、天津天后宮等修繕工程技術指導,率隊勘察晉東南古建築,發現若干早期建築遺蹟。率隊全面普查陝西、青海、甘肅、福建四省古建築,在福建泰寧甘露岩發現南宋時期木構建築遺址,在青海樂都縣發現瞿曇寺明代木構建築。
在實踐的基礎上,杜仙洲先生形成自成體系的學術觀點:1.由於自然條件、社會制度和生活習俗存在顯著差異,歷史背景有別,東西方在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歷史傳統。2.中國建築的相地、興造講究群體組合,軸線突出、主次分明、繁而不亂,能適應多種功能需求;結構設計採用“模數制”,尺度準確、結構嚴密,有很好的整體性。3.建築施工採用“預製安裝法”,材料耗費有度、速度快。4.木結構採用榫卯結構,便於拆卸安裝、便於落架維修,有很好的“可逆性”。5.藝術造型有著突出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豐富多彩,美麗動人;空間構圖高低錯落,富有詩意感和節奏感;建築語言極其豐富。6.磚石木雕和油漆彩畫以及各種精緻門窗裝修,提高了建築美的表現力,對於美化建築環境能起到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綜上可知,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古代建築保護與修繕工程實踐當之無愧的開創者之一。
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建築文化遺產資源整理與學術研究的開拓者。中國古代建築的營造與修繕在匠人傳承的過程中重視實用理性的言傳身授。因地域性和匠作傳人傳述方式各異而顯得紛繁複雜、莫衷一是,由經驗上升到理性總結的論著更為鮮見。為提升行業從業人員的學術水平和學術地位,杜仙洲先生在身體力行付諸中國古代建築保護修繕工程實踐的同時,秉承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等先賢的學術研究傳統,潛心致力於中國古建築的資源調查、田野考察、文獻整理、文物術語梳理與實證等學術研究工作,著書立說,留下豐厚的學術遺產。其中《中國建築明式彩畫圖集》《義縣奉國寺研究報告》《山西永樂宮研究報告》《青海樂都瞿曇寺研究報告》《中國古建築概論》等專著在業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參與編著的大型學術論著《中國古建築技術史》《中國古代建築》《中國建築清式彩畫圖集》等,都是業界公認的扛鼎之作。尤其是他主編的《中國古建築修繕技術》專著,總結老一代古建築修繕匠工的實際操作經驗,對木、瓦、石、油漆、彩畫、搭材等六大作的修繕技術和傳統作法,結合新材料與新工藝予以全面闡述,成為中國古建築保護與修繕及研究人員的行為準則。
杜仙洲先生是中國建築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人才培養的引領人。先生是述作並重的大家,也是循循善誘、教書育人的大師,他曾經先後主持1951年、1953年、1964年和1980年的全國古建築培訓班的教學工作,並擔任教務長,不僅親自授業傳道,而且還參與編寫中國古代建築教材,安排課程,帶領學員到現場勘察,培訓了大批古建築保護專業人才,這些人才隨著我國建築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逐漸成為業務專家與骨幹。杜仙洲先生在古代建築保護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和實踐,是他最受稱道的業績之一,也是他獨立於古建築保護諸前輩的突出特色。
杜仙洲先生謙遜平和,與人為善,淡泊名利,學識淵博,文理貫通,詩詞書畫藝術涵養非同凡響,深受後輩敬仰。
杜仙洲先生是我國文物保護事業卓越的奠基者與忠誠的守護者,他的去世對我國正在蓬勃發展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事業是極大的損失,對行進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征途中的中青年從業人員來說,無疑是失去了一位博學多能、堪稱楷模的導師。謹以此文代表全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工作者對杜仙洲先生表示深切的緬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