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坑村(浙江省杭州淳安縣裡商鄉村坑村)

村坑村(浙江省杭州淳安縣裡商鄉村坑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村坑村坐落在千島湖畔。隸屬浙江省淳安縣許源鄉,距縣城21公里。交通主要靠水運,陸路交通只有機耕路。轄陳家塢、項家坪、青山坪、大塢坪、宜家坪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大塢坪。自移民始到70年代初,林業生產發展緩慢。經過村長吳永康帶頭領導下,2000年後得到省林業廳、國家林業部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全省林業發展模式典範村。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村坑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浙江
  • 面積:山林總面積3350畝
  • 人口:1000餘人(2007年)
概述,林業興村,基礎設施,致富歷程,新村新風,人口,經濟,漁業發展,文化教育,

概述

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為千島湖畔的一個半島。交通主要靠水運,陸路交通只有機耕路。轄陳家塢、項家坪、青山坪、大塢坪、宜家坪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大塢坪。1992年有32戶,126人。山多田少,山林總面積3350畝,田4.08畝,旱地16畝。村坑村原屬遂安縣安陽鄉,原有人口570人,1959年新安江水庫形成後,海拔108米高程以下的土地淪為水庫,該村良田、村莊被淹沒,大部分村民遷移到夏峰鄉汪村,後轉移到江西省南豐縣,剩下的147人,沿庫區後靠重建家園。淳安、遂安兩縣合併時,該村只有24畝貧瘠的山坡地和3000多畝荒山,集體財產及農具也因移民所剩無幾,村民生活異常艱苦。然而,村坑人通過十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使重建的新村莊成為全縣乃至全省聞名村。
村坑村

林業興村

移民始到70年代初,林業生產發展緩慢。1979年,中共淳安縣委對縣內庫區移民落實安置政策後,堅定了村坑人創業的決心,村委會面對山多田少的實際,提出“靠山吃山”、“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立體開發、綜合利用"的綜合開發方針,把從的田地轉向三千多畝的荒山,從農業向林業轉移,制定了荒山十年開發規劃。冬天,村里男女勞動力全部上山,建立茶葉基地42畝。1981年春開始上山造林,經過一個冬春的奮戰,種下了杉木150畝。村坑村的艱苦創業精神感動上級領導,縣裡給予獎勵,肯定方向。村坑人每年堅持植樹造林。1980年至1983年開墾200餘畝茶葉基地;1981年到1990年10年間共造用材林基地2530畝,人均20畝。村坑村還大力發展水果基地,1982年種植柑桔50畝,1985年投產。後每年由村民自行在自留山上種柑桔,至今發展到200餘畝,其中75%的桔園已投產。種植桑樹76畝、種植枇杷30畝、黃桃10畝、青棗26.5畝、毛竹169畝、油茶27畝。在造基地林的同時,積極發展庭院立體經濟,種植葡萄香菇木耳白蓮等經濟作物。
在造林的同時注重護林,從1981年至1992年共投資近60萬元,人均投資4500元,平均每畝160多元,樹苗種下後注意精心撫育,使基地林木生長迅速。成立護林小組和防火小組,採取”防護第一、用材第二"方針,在採伐上變皆伐為間伐,在管理上採取“批樹一枝筆,售樹一本帳"的辦法,出現”千把鋤頭種樹,一把斧頭砍伐“的良好秩序。
2000年後村坑村有山皆綠,遠山近坡,茂林修竹,成排成行,茶果桑桔,相映成園,實現高山陡坡林木化,低山緩坡茶桑化,溝壩陽彎果園化,水窪低地漁塘化,森林覆蓋率超過全縣平均水平20%多。得到省林業廳、國家林業部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全省林業發展模式典範村。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致富歷程

村坑村的發展離不開村長吳永康的帶頭。吳永康1951年曾任淳安縣上梧鄉主任,1954年改任上梧鄉副鄉長,1956年當選白馬鄉鄉長,1958年懷著改變家鄉貧窮面貌的赤誠之心,毅然辭職回家務農。但在"左"的年代,一腔熱血付流水,鄉親依然捧著金飯碗討飯,山荒人窮。為了餬口,村民紛紛外出,女的提籃小賣,男的肩挑車拉,日子過得很艱難。1979年,吳永康和村委會一班人制訂荒山開發十年規劃,提出"至1990年實現每人擁有用材林15畝,茶葉、柑桔、毛竹油茶各1畝半,枇杷、楊梅青棗、柿、梨、桃、蠶桑等各半畝"的目標,當年冬天把村男女勞力全部拉上山。為了在山坡上種上桔樹,他帶領全村人硬是從水庫里把泥一擔擔挑上山。1984年他帶領5個兒子上山造林,在荒山上辦起了淳安縣第一個家庭林場。全家總收入自1988年以來年年超過萬元,1990年超過2萬元,人均收入比1980年增加10倍,成為全省立體結構型商品生產典型戶,得到省市縣領導的讚賞,其經驗迅速在全村推廣。
在吳永康的帶頭下,村坑村家家戶戶辦起家庭林場,經營山林面積達到3060畝,占全村山林總面積的90%以上。並以家庭林場群體優勢,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綠化全部荒山,使家家都有一隻打不破的聚寶盆。1987年,村坑村被省人民政府評為勞動模範集體。吳永康被推選為杭州市家庭林場協會副理事長、浙江省林業專業戶協會理事,先後獲省級綠化先進工作者、浙江省1986年度勞動模範、浙江省優秀農民企業家、浙江省"七五"勞動模範等稱號。

新村新風

村坑村發展以杉木為主的用材林,以柑桔為主的水果林,以茶葉為主的經濟林,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全村現有杉木基地2389畝,計材積1.2萬立方米,以300元 立方米計價值達360萬元,且每年以1400立方米速度遞增。每年按上級下達的採伐計畫採伐的木材款40%留村級經濟,60%分給農戶。全村茶葉收入每年達4萬多元,以柑桔為主的水果林收入每年計10萬元,漁業收入每年4萬多元,加上其他收入,全村戶戶都是萬元戶,最多的戶達4萬多元,家家戶戶建起了新房,在新安江庫區移民後靠村中一躍成為首富村。
村現有固定資產27萬元。1984年投資1.3萬元安裝了自來水,投資3.7萬元建立三座路壩,使4個自然村相連,路程縮短三分之二。村每年投資4萬多元開機耕路。全村現有船46隻,其中機動船28隻,最大的船噸位達35噸。全村農業稅、育林、修水利、軍屬優撫、文化娛樂、辦學等費用都由集體經濟支付。從1984年開始,村里每年都出資4000多元錢訂報,其中《浙江科技報》已連續訂了8年。1983年從大塢坪劃出一塊最好的土地投資6萬元,興建一座國小。村風端正,沒有賭博、沒有偷竊。村支部連續13年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在村四周都是國有山林的情況下,沒有人採伐國有林木。村計畫生育工作年年被評為縣級先進。村坑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地無荒土、野無遊民。1987年被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
村坑村(浙江省杭州淳安縣裡商鄉村坑村)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漁業發展

沿湖農戶充分利用界首群島水域島嶼多、湖彎曲折、口小肚大、島上林木蔥鬱、生物花粉餌料豐富等自然條件,依託境內新安江開發總公司大塘魚種場技術及精品魚飼料,發展庫灣、網箱、山塘養魚和捕撈業,並逐漸形成養殖、捕撈、販銷一條龍的漁業生產經營體系。養殖蝦、鱉、鱖魚、鱸魚等名特優水產品400餘畝,發展捕撈專業戶420餘戶,作業勞力1000餘人;漁業販銷人員50多人。全年漁業總產1000多噸,人均漁業收入158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72.8%。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4802.4 平方米,擁有教師 30人,在校學生1195人,距離廠口鄉中學2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485 人,其中小學生1195人,中學生290人。
全村建有文化站10個、業餘文娛宣傳隊 9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