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韓愈的詩作)

《杏花》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由眼前杏花想到曲江杏花,又陡然轉到貶黜之地南荒的“浮花浪蕊” ,在三處風光的相對應中透露出身世感慨;收筆落在明年,對於北歸表示失望又有所期待。全詩構思極其奇妙,余意無限;一縷憂思,盤旋空際,含蓄不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杏花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韓愈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杏花
居鄰北郭古寺空1,杏花兩株能白紅2
曲江滿園不可到3,看此寧避雨與風4
二年流竄出嶺外,所見草木多異同5
冬寒不嚴地恆泄6,陽氣發亂無全功7
浮花浪蕊鎮長有8,才開還落瘴霧中。
山榴躑躅少意思9,照耀黃紫徒為叢。
鷓鴣鉤輈猿叫歇10,杳杳深谷攢青楓11
豈如此樹一來玩,若在京國情何窮。
今旦胡為忽惆悵,萬片飄泊隨西東。
明年更發應更好,道人莫忘鄰家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鄰:鄰近。
2.能: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能,甚辭。凡亦可作這樣或如何解而嫌其不得勁者,屬此。能白紅,言何其紅白相間而熱鬧也,反襯古寺荒涼之意。”陳邇冬說:“能, 唐人口語,含有多么,居然這樣的意思。今桂林口語讀nen,還保存著唐音。”
3.曲江:在長安。《太平寰宇記》:“曲江池,漢武帝所造,其水曲折,有似廣陵之江,故名。”《康駢劇談錄》:“曲江開元中疏鑿為勝境,其南有紫雲樓、芙蓉苑,其西有杏園、慈恩寺,花卉環周,煙水明媚。”不可到:去不了。
4.看此寧避雨與風:看這裡的兩株杏花怎能躲避風雨?
5.多異同:多不同。異同,偏義複詞,說的是異,不是同。
6.地恆泄:因凍得不嚴密,地氣多泄出。指土地不凍,宜於植物。
7.無全功:指北方仍是寒凍,而南方卻草木茂盛,因此說天地也無全功,即不能都控制住。
8.鎮:常,長。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鎮,猶常也,長也,盡也。韓愈《杏花》詩云雲,此與‘長’字義同,而聯用為重言。”
9.躑躅(zhí zhú):即羊躑躅,亦名羊不吃草,樹高三四尺,花似山石榴。
10.鉤輈(zhōu):象聲詞,鷓鴣的叫聲。
11.攢:聚。

白話譯文

在城北住所的隔壁,有一座荒涼的古寺,古寺中有兩棵紅白相間的杏樹。
長安城中曲江池邊的滿園花樹,如今已不能再去了,在這兒欣賞這兩株杏花,怎能避開風雨呢?
兩年多來,我被放逐到嶺外,所見到的草木跟北方大有不同之處。
這裡的冬天並不嚴寒,地氣也時常泄漏,因此陽氣也時常亂髮,天地也失去了它完整的功能。
那種隨時隨地亂開的花,常年都有,但都是剛剛開了,又馬上凋謝在瘴霧當中。
山石榴和羊躑躅也都沒有什麼意思,開著黃黃紫紫的野花,空自聚結成叢。
鷓鴣的鳴叫與哀猴的哀啼相應,幽暗的深谷中,攢集著青青的楓樹林。
這些都不如這兩棵杏花,當我來游賞時,就讓我感覺到如在京城裡一樣引起無窮的情思。
今天晨起,我為什麼會忽然惆悵起來了呢?都因為千萬片杏花到處飄飛,零落在各處。
等到明年花開的季節,花一定會開得更美好吧?寺中的道人啊,你一定不要忘了來叫我這鄰居的老翁。

創作背景

此詩中“二年流竄出嶺外”,指韓愈在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冬被貶陽山,至貞元二十一年(805年)秋徙為江陵府法曹參軍,前後共歷二年。故知此詩於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二月左右在江陵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一開始點出北郭古寺“杏花兩株能白紅”之外,全篇再無一字正面對杏花作具體的刻畫描繪、形容渲染。單看題目,好像是一首詠物詩,實際上在詩中杏花只是觸緒增慨的外物和媒介,詩中所要抒發的是由杏花觸發的貶竄南荒、漂泊異鄉之慨和懷念京國、欲歸不得之感。可以說,是一首因物抒感的抒情詞,而非通常意義上的詠物詩。
“居鄰北郭古寺空,杏花兩株能白紅。”首句凌空起勢,點出客居江陵北郭,傍近荒涼冷落的古寺,次句直入本題,“能白紅”以俗語入詩,句法新奇,意即竟如許之白紅。絢麗奪目之色與讚嘆欣賞之情均溢於言表。“古寺”之“空”,益襯托出杏花之鮮妍明媚。
“曲江滿園不可到,看此寧避雨與風?”第三句由眼前古寺中的杏花自然聯想到京城曲江滿園的杏花,慨嘆自己置身荊蠻之鄉,只能空自懷想而不能回到長安重睹滿園杏花之盛。曲江不但是京城勝游之地,杏園更是登第士子舉行探花宴的場所,因此對曲江滿園杏花的懷想便蘊含了對自己當年登龍虎榜、杏園游宴、意氣風發的青年時代的懷念追戀。正因為這樣,對眼前這兩株鮮妍繁茂的杏花便特別傾注感情,以致不避風雨,時常前往觀賞了。
以下十句,即承“不可到”之意,集中筆力描寫兩年以來貶居嶺外不見杏花,唯見蠻荒之鄉的花木禽獸,觸景增悲的生活情景。“二年流竄出嶺外,所見草木多異同”二句,先總敘一筆,說明嶺南所見草木異於京城。“冬寒不嚴地恆泄,陽氣發亂無全功”,揭示草木多異的原因:冬天沒有嚴寒的氣候,以致地氣封閉不嚴,經常外泄,影響所及,連天上的陽氣也胡亂髮散,失去了化育萬物的功效。正因為這樣,一年四季隨時隨地開放的花雖然連續不斷,卻旋開即隕,墜落在蠻煙瘴霧之中。山榴花、躑躅花雖然或黃或紫,相互照耀,成堆成叢,卻了無意趣,不值得觀賞。深山幽谷之中,只有鷓鴣鳥的鉤轎之聲和哀猿鳴叫的聲音,香無人跡,只見青楓攢聚。這一切,都帶有鮮明的嶺南地域色彩。這對一個普通的旅人來說,也許會產生一種對於異鄉風物的新奇感。但對於一個“流竄出嶺外”的漂泊者來說,卻只能引起一種不習慣、不適應、不喜歡乃至厭惡的感情。這正是典型的貶謫心態。以上十句,先總後分,圍繞一個“異”字,從原因到現象,從花卉到樹木,從植物到動物,歷數其“無全功”“少意思”“徒為叢”。末了又以兩句作一總束,遙接“曲江滿園不可到”句,說今日到此古寺觀賞杏花,就像置身於京國,引起無窮的情思。可見,前面的七句寫嶺南風物之異,雖一字未及杏花,但詩人心中卻始終有“曲江滿園”杏花與古寺杏花作為參照物。寫嶺南風物之“異”,正是為了反襯自已對曲江滿園杏花、對京國往昔生活的強烈懷念與嚮往,從這個角度說,這一大段描寫不但不是喧賓奪主,而且恰恰是以賓托主。
“今旦胡為忽惆悵,萬片飄泊隨西東。”詩人觀賞古寺杏花,從“看此寧避雨與風”句看,當是時往觀賞,不避風雨,從“能白紅”之盛開至“萬片飄泊”之凋零。這兩句所寫,正是杏花凋謝引起的感慨。往日觀杏花之盛,懷念京城而情何窮;今日觀杏花之凋,則忽生惆悵之情,因為看到“萬片飄泊隨西東”的杏花,就自然聯想起自己竄逐嶺外、流落荊蠻的命運。如果說在前面的描寫中,杏花是喚起對京城生活和歲月的美好回憶的事物,那么在這裡,杏花已成了自己飄零凋傷身世命運的象徵。
“明年更發應更好,道人莫忘鄰家翁。”結尾二句,從“今旦”杏花之凋零遙想“明年”杏花之“更發應更好”,並叮囑寺僧到時候別忘了自己這位“鄰家翁”,語氣口吻中似透出一些樂觀的氣息和親切的情調,但細加體味,卻又分明包含著明年仍然滯留荊蠻異鄉的沉悲,一種無可奈何的難以主宰自己命運的感情正悄然流注句中。
此詩筆鋒恣肆,情思馳騁,突出詩旨,真是奇作。詩之寫法起句得勢,中間轉折自然,收筆落到明年,意味無窮。詩人滿肚子的怨氣在二十句詩里和盤托出。

名家點評

清代學者汪森《韓柳詩選》:不賦杏花,而只從看花生感,此便風人之興也。作詩能用比興,便爾觸處皆活。
清代詞人、學者朱彝尊《批韓詩》:何焯曰:波瀾感慨(“看此寧避”句下)。朱彝尊曰:借客形主(“所見草木”句下)。
清代學者、書法家何焯《義門讀書記》:此篇真怨而不怒矣。應“曲江滿園不可到”(“若在京國”句下)。安知明年不仍在江陵?京國真不可到矣。落句正悲之至也。即從“飄泊”二字生下,淒絕語出以平淡(“明年更發”句下)。
清代詩人李黼平《讀杜韓筆記》:凡十韻。只此句是寫杏花,著一“能”字,精神又注到曲江,與少陵“西蜀櫻桃也自紅”用意正同。此下縱筆說二年嶺外所見草木,如山榴躑躅青楓之類,然後束一筆云:“豈如此樹一來玩,若在京國情何窮!”醒出詩之旨。一篇純是寫情,無半字半句粘著杏花,豈非奇作?少陵《古柏行》《海櫻行》及《蚺樹》等篇,不必貼切,而自然各肖其身分,興寄有在故耳。凡大家皆然。
清代文學家、思想家方東樹《昭昧詹言》:起有筆勢。第三句折入,中間忽開。“豈如”句收轉,乃見筆力。挽回收本意。
清代學者汪佑南《山涇草堂詩話》:公竄身嶺外,思歸京國,觸目浮花浪蕊,無非蠻鄉風景。至是始為掾江陵,忽見杏花,藉以寄慨。一縷清思,盤旋空際,不掇故實,而自然是杏花,意勝故也。收筆落到明年,正見歸期之難必。思而不怨,自歸學養。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後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