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忠

李顯忠

李顯忠(1109年-1177年),本名李世輔。綏德軍青澗(今陝西清澗)人。南宋抗金名將。

李顯忠膽略過人,武藝超群。宋高宗初年,因延安失守,被迫仕金。後輾轉南下,全家老幼不幸遇害,又投於西夏,借兵攻金。紹興九年(1140年),再以兵破西夏鐵鷂子軍,回歸南宋。累授招撫司前軍都統制,數次抵禦金軍入侵。紹興三十一年(1162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李顯忠臨危受命,主持淮西戰事,以功升授太尉。隆興元年(1163年),與邵宏淵等出師北伐,攻取靈壁、虹二縣及宿州等地。但因二人失和,最終大敗於符離,使北伐失敗。戰後,李顯忠先貶後升,歷授果州團練副使、浙東副總管、威武節度使、左金吾衛上將軍、太尉等職。晚年志在退閒,以提舉萬壽觀、奉朝請而終。

淳熙四年(1177年),李顯忠去世,年六十九。獲贈開府儀同三司嘉定二年(1209年),追謚“忠襄”。

基本介紹

  • 本名:李顯忠
  • 別稱:李世輔
  • 所處時代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綏德軍青澗
  • 出生時間:1109年
  • 去世時間:1177年
  • 主要成就:破夏敗金,隆興北伐
  • 官職:威武節度使、太尉
  • 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 諡號:忠襄
  • 追封:順惠王
人物生平,假效金齊,遵訓南歸,紹興抗金,隆興北伐,沉浮以終,人物評價,軼事典故,生而神奇,機智破敵,死後顯靈,親屬成員,史料記載,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假效金齊

李顯忠出身將門,十七歲時即隨其父李永奇出入戰陣。宋高宗紹興年間,金人攻陷延安(今屬陝西),李顯忠和他的父親被金人抓住。金人為了攏絡宋軍民心,授李顯忠父子為官。恰在此時,劉豫偽齊政權徵調中原民兵,想大舉攻宋,於是就命令李顯忠率延安軍馬趕赴東京(今河南開封)。李顯忠將行時,李永奇告誡他說:“此次東行,若有機會即南歸宋朝,不要因我在敵手而改其志。若南歸事成,我也將名留後世。”李顯忠到了東京,授官以南路鈐轄。李顯忠卻密派其心腹雷燦帶蠟書赴臨安,告以南歸之事。不久,金人廢劉豫偽齊政權。
少年李顯忠少年李顯忠
金兀朮以李顯忠藝高形偉而授以承宣使,治管同州(今陝西大荔)。李顯忠赴同州後,隨即派黃士成等人持密書信由四川轉至浙江,向宋廷呈報南歸之事。
金元帥撒里喝來同州,李顯忠用計謀抓住了他,馳馬出城。至洛河,舟船誤期無法渡過,金兵聞訊追來。李顯忠知道難以抓撒里喝歸宋,於是在高坡之上與撒里喝折箭為誓:李顯忠不殺撒里喝,放其歸金;撒里喝歸金後,不傷害同州百姓。待撒里喝同意後,李顯忠將其推下山崖,並派人告知其父此事。李永奇帶家人等出城而走,被金兵趕上,二百餘口皆遇害。

遵訓南歸

李顯忠帶二十六人奔走西夏。當時金、夏不和,李顯忠生擒久為西夏之患的金將“青面夜叉”而歸。夏主十分高興,即派出二十萬騎兵,以文臣王樞、武將嘭訛為陝西招撫使,李顯忠為延安招撫使,出兵攻金。時在宋高宗紹興九年(1140年)二月間。
夏人因李顯忠心向宋朝,產生矛盾,就以鐵鷂子軍進攻李顯忠軍。李顯忠帶所部人馬拒之,手舞雙刀馳入敵陣,英勇奮戰,夏兵大潰,被殺死、踐踏約一萬餘人。李顯忠獲夏人戰馬約四百匹。於是李顯忠出榜招兵,十幾日內竟招募萬餘人。
李顯忠帶所募軍投奔四川宋軍,一路走來已有四萬人馬。四川宣撫使吳玠派人撫慰李顯忠,並給以獎賞,封指揮使、承宣使。李顯忠至臨安,受到高宗趙構的接見,趙構撫勞再三後,賜名顯忠,並賜田鎮江,以崔皋等人充任其將佐。

紹興抗金

宋金和議後,但金人並未守盟,金將完顏宗弼連續兩次發兵南侵。
紹興九年(1140年),完顏宗弼兵犯河南,朝廷命李顯忠為招撫司前軍都統制,與將軍李貴同破金兵於靈壁縣(今屬安徽)。
紹興十一年(1142年),完顏宗弼又率大軍攻宋,攻占合肥。高宗詔令各路軍馬共同抗擊金兵,命李顯忠軍與張俊軍會合。李顯忠軍先至孔城鎮,擊退金兵。
紹興二十九年(1160年),金人又破壞和議盟約,發兵南侵,宋廷詔令李照忠以本部軍馬抵禦敵人。李顯忠派統制官韋永壽帶二百騎兵殺退五千金軍,又與萬餘金軍大戰。李顯忠親率騎軍出戰,從早上大戰至中午,宋軍越戰越勇,以大刀衝殺敵陣,金兵抵擋不住,敗潰而走。此次大戰,殺敵甚眾。
紹興三十一年(1162年),金帝完顏亮統大兵進犯淮西一帶。淮西守臣王權畏敵棄地,宋廷罷其官,以李顯忠代之。李顯忠帶軍渡江,奮力殺敵,將淮西州郡全部收復。此次戰役關係甚大,宋廷轉危為安,李顯忠也因此名聲日盛。宋廷詔賜李顯忠五子金帶,授淮西制置使、寧國軍節度使等職,武階官擢升為最高級的太尉

隆興北伐

主詞條:隆興北伐
宋孝宗繼位後積極準備北伐中原,起用老臣張浚都督江淮軍馬,主持都督府事宜。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派李顯忠和邵宏淵出師北伐,李顯忠進取靈壁縣(今屬安徽),邵宏淵進取虹縣(今安徽泗縣)。李顯忠率宋軍奮勇殺敵,大敗靈壁金軍。邵宏淵率軍攻打虹縣,卻久圍不下。李顯忠派靈壁降者勸降虹縣的金朝貴戚,虹縣舉城而降。但邵宏淵心胸狹窄,因虹縣的收復非己之功,因此對李顯忠心懷不滿。
六月,李、邵二軍會合,收復宿州(今安徽宿縣),中原震動。孝宗聞訊大喜,親書御詔嘉獎將士:“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授封李顯忠開府儀同三司、殿前都指揮使職。攻克宿州後,邵宏淵打算開倉犒賞將士,李顯忠不同意,只以現鈔獎勵士兵,並移軍出城而屯。士卒頗為不滿,李顯忠與邵宏淵的矛盾也愈深。
後金帥紇石烈志寧率精兵反攻,李顯忠率軍與之激戰,先打退金兵的第一次進攻。第二天,金人又增兵至宿州。李顯忠讓邵宏淵出兵兩路夾擊金軍,但邵宏淵按兵不動。李顯忠孤軍奮戰,終因敵強我弱而敗退,但也擊殺了金軍河南副統孛術魯定方。此戰宿州城收而復失,宋軍損失慘重。至此,北伐宣告失敗。

沉浮以終

李顯忠撤退後,先見張浚,獻印待罪。孝宗下詔,貶李顯忠為果州團練副使,潭州安置。後朝廷知曉符離之戰原委,改移他於撫州安置。
乾道元年(1165年),李顯忠回到會稽,復官防禦使,觀察使、浙東副總管,獲賜銀三萬兩、絹三萬匹、綿一萬兩。後改授提舉台州崇道觀。又被召入朝中,授為威武軍節度使左金吾衛上將軍,在臨安府獲賜宅第。孝宗見到李顯忠時,驚奇於他高大雄健的樣貌,特命在宮中閣下為其繪像。
此後,李顯忠再復職太尉。他晚年多病,志在退閒,遂求任祠官,獲授提舉興國宮,居住於紹興府,每年獲賜米二千石。
淳熙四年(1177年),李顯忠又被召入臨安,授提舉萬壽觀、奉朝請。入宮覲見時,孝宗賞他真俸、內庫金,又將乾道年間所賜的宅第修葺後再賜給李顯忠。同年七月,李顯忠去世,終年六十九歲。朝廷追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宋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追賜諡號為“忠襄”。

人物評價

吳玠:忠義歸朝,惟君第一。(宋史
完顏宗弼:此人敢勇,宜且避之。(宋史》引
陳亮:故相張魏公(張浚)薨已數年,老將在淮上唯李顯忠,又多疾;在關西唯吳拱,又地遠;自余文臣諸子等,是肉食可鄙之流;禁衛諸軍等,是海鮮啖飽之輩。(元一統志
脫脫:李顯忠生而神奇,立功異域,父子破家殉國,志復中原,中罹讒構,屢遭廢黜,傷哉!(宋史
楊育坤:在南宋早期的陝西籍名將中,李顯忠是最年輕的一個。他一生始而身陷金營,繼而密謀起義,失敗奔夏,借兵復仇,又自夏投宋,立功疆場,終以抗金名將載入史冊,其經歷之驚險曲折,當時恐無人可比。可惜他未有詩名,否則他的經歷之傳奇色彩當決不在“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的辛稼軒之下!(陝西五千年

軼事典故

生而神奇

起初,李顯忠出生時,幾天沒有生下來,有一個和尚路過李家門說:“所育乃奇男子,當以劍、矢置母旁,即生。”病急亂投醫,家人照辦,以寶劍、弓箭置於李母身旁,不久果然生下李顯忠。剛生下來,顯忠就能立在床蓐之上,眾人見了都很驚奇,始信和尚所言不假。

機智破敵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十七歲的李顯忠便參軍,跟隨父親李永奇轉戰各地。有一次,李永奇想挑選兩名機智勇敢的武士去偵察敵情。他先挑選了一名武士叫張琦。可是真正稱得上是智勇雙全的還差一個人,到底選誰好,李永奇一時拿不定主意了。這時,他的兒子李顯忠走過來,要求父親派他去當偵察員。李永奇說,“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事,不僅要智勇雙全,還要膽大心細才行,你年紀還小,又沒有經驗,去了反而妨礙張琦,還是算了吧。”李顯忠自信地拍著胸膛說:“父親,孩兒雖然年紀不大,但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孩兒一定會出色完成任務的,你就讓我去吧!”李永奇見兒子這樣自信,便答應了。顯忠果然和張琦緊密合作,出色地完成了幾次重要的偵察任務。有—次,顯忠和張琦發現有一小股敵人在邊界深山的一個山洞裡宿營,兩個人決定前去偷襲。兩人趁黑夜趕到山前,偵察好地形之後,就悄悄地接近山洞。張琦在外面留守接應,顯忠就在腰上綁著繩索,從山洞頂上的通氣孔滑進洞裡。此時洞裡的敵人睡得正香,等察覺到有人偷襲的時候,顯忠已經揮舞著寶劍殺過來了,洞裡十幾個敵人來不及抵抗就被全部消滅。為了不讓其他敵人發覺,顯忠在敵人的馬中留下兩匹好的,其餘砍掉馬腿丟棄不要。然後兩人騎上馬奔回營地。整個過程乾淨利落,等兩人回到大本營時,天還沒有亮呢。這次夜襲成功的訊息傳到宋軍元帥的耳朵里,元帥對此感到十分驚奇。於是他破格提拔李顯忠為承信郎,讓他獨立指揮一支部隊。

死後顯靈

明英宗北狩時,夜夢一金甲神護幃。英宗問之,回答說:“臣宋將李顯忠也,現居保全。”於是英宗追封李顯忠為順惠王,命保全、安定、安塞每年進行供奉祭祀。

親屬成員

李顯忠是唐代宗李豫次子、昭靖王李邈的後人,其家自唐朝以來,“世襲蘇尾九族巡檢”。
李顯忠的父親李永奇為兩宋之際鄜延軍的一名將領。

史料記載

宋史·卷三百六十七·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後世紀念

李顯忠去世後,葬於秦望山北的老虎山上,即浙江紹興鑑湖鎮馬園村東。
奉祀順惠王李顯忠的廟宇,陝西保全(今志丹)、安塞、安定(今子長)三縣明清時志書上均有記載,後年久廢圯。志丹縣現已在馬頭山景區原址上對該廟進行了恢復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