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徽

李金徽

2012年至2014年,不到2年時間,李金徽已經累計出診214次,診治轄區民眾850餘人,熬制大鍋藥21次,開展消毒防疫15次,發放藥品的價值約合14200元。此外他還在業餘時間通過網路、書籍學習草果種植技術,鼓勵當地獨龍族同胞積極種植。如今,獨龍江鄉已種植草果1000餘畝,當地百姓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由於地處邊陲,李金徽所在的鄉衛生所條件還相對落後,整個所里唯一的專業醫療器械是一台X光機。抱定了要“做一名好醫生”的李金徽覺得,儘管條件有限,但不妨礙他投注全副身心地幫助當地百姓。而對於未來,他的願望也十分樸素,就是希望有機會去專業的醫院進修,學習在深山中落下的醫學知識,更好地服務獨龍族民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金徽
  • 別名:峽谷軍醫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雲南省雙柏縣
  • 出生日期:1987年
  • 職業:軍醫
  • 所屬單位:獨龍江邊防派出所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工作歷練,樸素願望,媒體論述,

人物簡介

李金徽,男,彝族,1987年生,貢山縣獨龍江鄉邊防派出所軍醫。一名80後的年輕人,一個普通的彝族漢子,2009年毅然放棄在大城市醫院就業的機會,選擇攜筆從戎加入雲南公安邊防總隊怒江邊防支隊,成了一名軍醫。2012年,來到了遙遠的獨龍江。不到四年的時間裡,獨龍江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累計出診210餘次,診治轄區民眾850餘人,熬制大鍋藥21次,開展消毒防疫15次,免費發放藥品的價值約合人民幣14200元,獨龍族民眾親切的稱他為“達格然門巴”(最帥軍醫)。在幫助獨龍族民眾解決缺醫少藥、看病難、看病遠困難的同時,看到獨龍族民眾因為產業發展滯後,經濟收入低,生產生活困難的現狀,他利用業餘時間通過網路、書籍學習草果種植技術,幫助獨龍族同胞一起發展草果種植業。李金徽說,“獨龍江幾乎是全國最落後的地方,民眾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也很落後,我不僅給他們看病,還要把生活的技巧、正確的習慣教給他們,甚至教他們怎么去教育子女。”

人物生平

1987年,李金徽出生在雲南省雙柏縣,父母是縣城教師。在小金徽讀國中時,當兵的舅舅回鄉總會帶著他玩耍,告訴他軍營里的故事。
“軍人在我心目中就是守護神的樣子,那時候就開始嚮往當兵。”李金徽說。
高中畢業,李金徽進入大理醫學院讀書。他是學校里的“活躍分子”,擔任過學生會幹部,還主持編輯過校內的一份報紙,並且經常參與紅十字會的公益活動。
父母對李金徽的願望十分簡單,就是是去好點的城市、大點的醫院當個醫生。李金徽一直也是這么構想。
然而國中對軍人的嚮往並未熄滅。2009年10月1日,建國60周年慶典的閱兵式讓李金徽深深感到震撼,他產生了畢業後當兵的想法。
臨近畢業,李金徽突然發現擇業選項中有去公安邊防從軍的機會,於是他參加了入警大學生考試,義無反顧地穿上了國中便開始嚮往的一身戎裝。
最初,李金徽被分配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邊防支隊機動隊,主要負責應急搶險任務。2010年8月18日凌晨1時許,貢山縣普拉底鄉力透底村委會東月各河河谷發生特大土石流災害,李金徽和戰友一起沖在搶險救災最前頭。
後來,支隊考慮到他是醫學專業,根據組織安排,2012年3月,李金徽被調入獨龍江邊防派出所,成為一名軍醫。

工作歷練

在獨龍江,李金徽承擔著保障邊防官兵健康的任務,巡查執勤、後勤、財務也歸他管。然而,“做一名好醫生”的願望始終還是李金徽心目中最重要的本分。
工作中工作中
山路上時常發生車禍,接到報警,他總是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為傷員包紮。下鄉走訪時,他也常常為當地民眾免費體檢治病。“生病了,就找李醫生。”漸漸地,當地獨龍族民眾都願意來找李金徽看病拿藥。
有一天,李金徽和同事王聰一起出門為一名村民看病,當行至獨龍江公路87公里處時,由於連續降雨,一塊大石堵在路中間,他們沒有任何工具,也無法炸開石頭,最終只能從上面有一條20公分的懸崖路上繞過去。
凜冽的寒風吹打在李金徽和王聰的臉上,寒風刺骨,馬上就把兩人凍得一臉青紫。當行到一半時,由於路面太窄,李金輝的醫療包頂在了懸崖上,一個重心不穩,差一點就摔下懸崖,幸虧及時抓住一邊的稻草,才撿回一條命來。
踏遍峽谷的村落治病救人,李金徽還為獨龍族三十餘位紋面老人建立了電子醫療檔案。
工作中工作中
2012年,來進行健康回訪的李金徽剛進村,就被村民帶到蓮字仙老人家,當時老人已經好幾天起不了床,高燒一直不退。
李金徽馬上對老人進行了全面的檢查,在確診為肺部感染後,立刻進行了輸液治療,隨後幾天,李金徽每天天不亮就拿上藥品,從所里出發,來到老人家裡給她輸液,看著針水輸完,才返回所里。
幾天后,老人的病情逐漸好轉。李金徽仔細查看確認無恙,留下一些藥物,又叮囑她按時用藥,這就準備離開,老人卻叫住他,從枕頭下拿出一條親手編織的獨龍毯披到他身上,邊披邊說:“敢目門巴!敢目門巴!”,這是獨龍語裡“好醫生”的意思。

樸素願望

雖然是軍醫,李金徽卻常常隨身攜帶農業種植書籍跋山涉水、深入村寨。他不光教授當地人們熬制大鍋藥,還常給他們講解如何種植草果和大棚蔬菜。為了給百姓們帶去貨真價實的知識,他經常下鄉一住就是一個月,和鄉親們同吃同住、一起勞作。
2012年至今,不到2年時間,李金徽已經累計出診214次,診治轄區民眾850餘人,熬制大鍋藥21次,開展消毒防疫15次,發放藥品的價值約合14200元。此外他還在業餘時間通過網路、書籍學習草果種植技術,鼓勵當地獨龍族同胞積極種植。如今,獨龍江鄉已種植草果1000餘畝,當地百姓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由於地處邊陲,李金徽所在的鄉衛生所條件還相對落後,整個所里唯一的專業醫療器械是一台X光機。抱定了要“做一名好醫生”的李金徽覺得,儘管條件有限,但不妨礙他投注全副身心地幫助當地百姓。而對於未來,他的願望也十分樸素,就是希望有機會去專業的醫院進修,學習在深山中落下的醫學知識,更好地服務獨龍族民眾。
在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李金徽謙虛地說,自己所做的工作就是守衛在獨龍江的邊防戰士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所做的,並沒有什麼特殊。
事實上,在當地幾千名獨龍族同胞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話:他們是“先認識了解放軍醫生,再認識了解放軍;認識了解放軍,再認識了共產黨”。這句話里說的解放軍醫生,便有李金徽的身影。
如今回想大學畢業時選擇當兵,身為“85後”的李金徽覺得,自己與其他同齡人一樣是“被寵大”的,不是看不到大山與城市之間的落差,可“吃苦也是磨練,能吃苦,就比別人多點本事。”
在獨龍江,李金徽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也因為那裡百姓的淳樸、親厚而真心地喜歡這片蒼茫山水。對比同齡人的生活,李金徽說:“城市生活大致都差不多,但獨龍江只有一個。我所經歷的,恐怕他們也經歷不到。”
駐守邊陲,獨龍江畔的山高路險自不必說,但卻無法阻擋李金徽紮下根來為獨龍族同胞驅散病魔、驅趕貧困的樸素願望。李金徽曾說,“獨龍江幾乎是全國最落後的地方,民眾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也很落後,我不僅給他們看病,還要把生活的技巧、正確的習慣教給他們。教他們去注意衛生,甚至教他們怎么去教育子女。”
其實不僅是李金徽一人,他身邊的派出所官兵都在這么做。他們的初衷再簡單不過,正如李金徽曾經直言,“我喜歡獨龍江”,幫助當地的人們做些事,“這當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親自參與就感受不到。”

媒體論述

“80後,醫科大學畢業,獨生子,父母都是教師”,這些都是李金徽的標籤。按理說,他完全可以在大城市裡成家立業,過上安逸富足的日子。然而,他選擇了最偏遠、最艱苦、幾乎與世隔絕的獨龍江邊防派出所,過著驚險和艱苦的軍醫生活。與其說這是一種個人選擇,不如說它是這個時代的召喚。
新華網讚揚新華網讚揚
如果選擇在城市醫院裡做一名醫生,李金徽也能履行醫生的神聖使命救死扶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相對於缺醫少藥和貧窮落後的獨龍江鄉,以及面對那些飽受惡劣環境和病痛折磨的少數民族老鄉,李金徽的選擇可以發揮更大的社會價值,因為獨龍江鄉更需要像李金徽這樣有技術也願意紮根基層的人。
“一個人的選擇只有契合時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才會有意義有價值”,這是河北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寫給習近平總書記的信中令人深思的話語。2014年5月4日,習總書記回信勉勵道:“好兒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奮鬥無悔。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你們為榜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選擇了基層的艱苦,李金徽的確失去了很多,比如跟同學和同齡人相比有心理落差,比如不能與妻子團聚,不能在家照顧父母等等。但是正如李金徽所說“城市生活大致差不多,但是獨龍江鄉只有一個,我所經歷的,恐怕他們也經歷不到”,有時候“吃苦是一種資本”,“經歷是人生的一筆財富”。雖然沒有妻子的陪伴,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但是李金徽也收穫了“成就感和幸福感”,獨龍江鄉的父老鄉親們早已把李金徽當成了自家人,“很多老人都把他當兒子待”,相信李金徽的妻子知道自己丈夫、父母知道自己兒子的善行義舉,肯定會為之自豪並給予理解和支持。從長遠看,李金徽得到的遠比失去的多的多,他用自己的行為為我們做了表率,不僅僅贏得了獨龍江鄉鄉親們的肯定,更贏得了社會的尊敬。李金徽不愧為時代榜樣,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艱苦的環境更能磨練人的意志,更有助於一個人成長成才。我們國家還有不少條件艱苦的西部和邊疆地區,那裡最匱乏的就是治病救人的醫生和教書育人的老師。每一個立志成才的人都應該把艱苦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機遇,力所能及地回響時代的召喚和國家的需要,支持西部和邊疆地區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