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原四川省自貢市政協副主席)

李維(1903年12月13日—1983年12月19日),四川梁山縣(今重慶梁平縣)人,曾用名李喜夫、李平叔,化名許子美、王浩然、王逸民、呂森;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梁山縣委組織委員;在革命戰爭年代,擔任四川工農紅軍三路游擊隊三大隊政委、河東中心縣委書記、北平城南區區委書記、川東(康)特委秘書長、川北工委書記、晉冀魯豫邊區專署文教科副科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民運部副部長等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四川省自貢市市委委員兼組織部部長,省人民政府臨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省輕工業廳幹部學校校長等職務;“文化大革命”時期遭遇迫害,1969年被下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名譽,擔任四川省政協委員、自貢市政協副主席等職,1983年12月去世,享年80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維
  • 別名:曾用名李喜夫,化名許子美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梁山縣(今重慶梁平縣)
  • 出生日期:1903年12月13日
  • 逝世日期:1983年12月19日
  • 職業:原四川省志編委委員
  • 畢業院校:國立武昌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青少年時代,尋革命真理,喚民眾覺醒,危亡中逢生,赴延安找黨,三返南方局,存革命青春,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李維(1903—1983),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0月出生於四川梁山縣(今重慶梁平縣沙龍鄉
曾在湖北省立文科大學、國立武漢中山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就讀;民國16年(1927年)參加革命,民國17年5月在梁山縣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支委會宣教委員,梁山縣西南區委書記;民國18年任梁山縣委組織部長;民國19年在梁山和達縣部分地區組織武裝鬥爭,成立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參加前敵委員會,任第三大隊政委。
民國20年,李維轉移至北平市,秘密從事黨的工作。先後擔任私立民國大學支部書記,北平師範大學學生支部書記;民國21年,在山西運城第二師範學校任教,不久擔任河東中心縣委書記;民國22年又先後擔任北平西城區委宣教委員、北平南城區委書記;民國26年9月,李維赴陝北解放區,任安吳堡青訓班主任、大隊指導員;年底赴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民國27年3月,李維被派回四川梁山縣;同年10月,擔任川東特委秘書長。
民國28年4月,李維調任宜賓中心縣委書記。他將中心縣委的主要工作擺在鞏固組織上,以開展黨員訓練班的方式培訓黨員骨幹;先後建立了屏山縣縣委、筠連特支、長寧支部;同年9月,李維到長寧城廂、梅硐等地,清理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舊部,改組長寧支部為中共長寧特支;李維在宜工作時期,使宜賓中心縣委的黨員人數達到550人;民國29年5月,李維調任川康特委秘書長;民國30年夏,李維擔任川北工委書記;民國31年3月,南方局撤銷了川北工委,讓李維以南方局特派員名義繼續負責;民國35年1月,李維再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同年10月,被派往晉冀魯豫邊區;民國36年至民國38年,李維先後擔任邊區八專署文教科副科長、中共昆吾縣委副書記兼縣長、贛東北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鄱陽分校主任、十八軍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李維擔任中共自貢市市委委員、組織部長;1954年5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分黨組代理副書記(次年改為監察廳,仍任辦公室主任);1956年至1957年在中共中央第七中級黨校學習。1959年任省輕工廳幹部學校校長;1960年,任四川省志編輯委員會委員和“四川省近百年大事記述”編輯組副組長;1969年被下放,1972年回成都;1973年6月“省志資料保管組”成立,併入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李維負責組內工作並任支委委員。
1975年4月離休,1983年12月因病逝世

人物生平

青少年時代

李維,四川省梁山縣人,祖輩以農耕為業,勤勞節儉,家庭經濟較寬裕。1910年上年,李維剛7歲,父母為他聘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他天資聰穎,從小十分酷愛學習,五年私塾通讀了《三字經》、《三字幼儀》、《四書》等書籍,很受父母寵愛和老師的器重。平日裡他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瑣事。1916年,因他父親身患肺結核病,經多方醫治無效,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李維與其兄和母親三人相依為命,家庭經濟也逐步衰退,無錢再聘請家庭教師了。從此,李維便到離家五里路遠的玉合咀—家私塾搭學,從此以後,他學習更加刻苦用功,他常常人不離幾,卷不失手,如饑似渴地通讀了《五經》、《幼學》、《增廣》等書籍。
經過他刻苦努力,1918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了龍沙鄉立國小。在高國小習期間,由於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舊的傳統觀念的束縛,在他那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個為“光耀門庭”,將來要好好乾—番事業的宏願。他更加發憤讀書。1920年秋,在親友的關心和資助下,由龍沙鄉立國小轉學到了梁山縣立國小,李維在縣立國小讀書階段,學習成績一直居於同年級之首。
次年秋,他考入了梁山縣立初級中學校,國中學習階段,他仍然勤學好問,成績優異。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慢慢地成熟起來,在該校進步師生影響下,思想逐步傾於革命,同進步師生—道,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在—次驅逐反動教師的鬥爭中,組織全校進步學生,向學校當局提出了不少問題,並要求學校認真進行處理。在抵制日貨的民眾鬥爭中,李維積極發動民眾,進行革命宣傳,並組織成立了“梁山青年互助社”,積極組織社員開展進步活動,對梁山地方的思想、文化、經濟等方面以極大的推動和促進,為粱山地方革命鬥爭奠定了基礎。

尋革命真理

1924年夏,李維中學肄業後離開家鄉去武漢求學,在同鄉同學的幫助下,主要進行複習應考。他先後參加了國立武昌商科大學和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的考試,結果均被錄取。因李維有幾位同鄉同學在文科大學讀書,他便進了文科大學預科班學習,—年後,因嫌該校條件不好,便於1925年夏,另去報考國立武昌大學和南京大學,但均未考上,仍在文科大學繼續學習。在此期間他對新文化興趣很濃,閱讀了郭沫若、郁達夫、蔣光慈等人的作品,同時還讀了《語絲》、《中國青年》、《胡適文存》、《獨秀文存》等大量進步書籍。在“五卅”慘案爆發後,他便積極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之中。這年冬,李維與同鄉 王一貫(覺民)借休假,一同回到家鄉。他們便去縣教育局追問留學貸款一事,因梁山縣教育局長蔣成九故意為難,不及時撥給留學貸款,激起廣大學生的公憤,這次他們追問結果仍未 得到具體的答覆,於是他們即返武昌,發動“梁山旅鄂學會”會員,開展驅蔣(成九)鬥爭。同時,“梁山旅京學會”也積極回響支持和聲援他們的行動。1926年下半年終於迫使地方政府同意了學生提出的合理的要求,即時解決了留學貸款問題。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從廣東出師北伐到達武漢,漢口、漢陽先後被攻克,武昌在吳佩孚的親信陳業謨、劉玉春等部的頑固把守下,持續了一月左右才被攻破。因當時戰火紛紛,學校無法行課。是年冬,李維與王一貫同返梁山,並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組織進步青年廣泛開展革命鬥爭,經多方籌措,於1927年1月,發起創立了“一六”劇社(即為民國十六年成立的意思)。從此後,他們便利用劇社演戲的機會,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並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和政治形勢,自編自演民間喜聞樂見,民眾容易接受的新劇,還將蔣光慈的小說《鴨綠江山》改編為“文明戲”,先後到附近的沙河鋪、栗樹場等鄉場演出,深受民眾歡迎。在宣傳、教育、組織、武裝民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春,他悟出了中國要富強,必須要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走科學救國的道路。於是李維欣然辭別親人,遠離故土,重返武漢繼續深造。當時武漢的幾所省立大學合併為“國立武昌大學”,(後改為武漢大學)。李維就讀於“國立武昌大學”中文系,與他同去的王炎離也轉入中文系預科班,平日裡他們情同手足,學習中互相幫助,生活上彼此照料,常在一起研究學習中的疑難問題,閱讀進步書籍。在進步教師沈雁冰(任文學概論教學)等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學到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理論,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不久,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二”反革命政變,隨後,廣東、江蘇、浙江等省相繼發生反革命大屠殺,李大釗、陳延年、趙世炎、汪壽華、肖楚女、熊雄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犧牲。緊接著,汪精衛在武漢發起“分共”政變,整個武漢處於白色恐怖之中,學校無法正常行課,加之李維又無接濟,便在同鄉同學的接濟下,單身一人從武漢返鄉,從此結束了他那金色的學生生活,開始步入社會。

喚民眾覺醒

1928年3月下旬,李維棄學歸鄉後,決心在農村紮下根基,團結和依靠廣大民眾積極開展農運工作。他與李次華、李光華、王一貫等同志一道在太平、龍沙一帶廣泛宣傳革命思想,積極開展革命活動。並利用各種關係,借太平和龍沙地方組織民團之機,經多方活動,將王一貫推選為龍沙鄉團總要職,李光華當時是梁山縣團務委員,太平鄉民團的實權均掌握在他的手中。太平、龍沙兩鄉的民團的建立,實際上就成了中共梁山地方黨組織所領導的兩支農民武裝。他們以民團的名義,為民除奸,懲惡去邪,強令富紳捐款、籌糧裝備民團,開徵“三升捐”濟貧度荒,開展貧民教育等活動,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讚譽。
是年夏,他們為了喚起民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向反動統治者作鬥爭,李維與熊修五、熊伯洪等發起並組織成立了梁山“青年協進社”,總社設梁山縣城內,同時在龍沙、屏錦成立了分社,龍沙分社人數為最多。他們以合法的方式,集會的名義,進行宣傳活動。李維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經許彬、范紀曼介紹,於同年5月在曾國元家裡舉行了入黨宣誓儀式,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並安排他與曾又新在龍沙附近開展農運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龍沙一帶建立了“農民協會”組織,先後發展了百餘名會員,經常利用夜間在野外秘密集會,組織學習,宣傳革命思想,吸收了部分積極分子入黨,不斷發展壯大組織。
下半年,李維擔任了龍沙鄉立國小校長,同王逐萍(西南師範學院副院長)等人一個支部,李維任宣傳委員。不久,梁山縣西南四鄉聯合成立了西南區區委,李維任書記。此地土匪猖獗,經李維等同志提議辦團剿匪,成立了龍沙鄉團務委員會,李維被選為團務委員兼文書,鄉團防成立後不久,就殺了幾個橫行鄉間,作惡多端的匪首頭子,深受民眾歡迎。
是年冬,李維積極開展上層統戰工作,在縣教育局和實業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以“京派”(由梁山旅京學生)創辦了“梁山公學”,這個學校一切權力均由我黨所控制,便成了中共梁山地方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之一。
1929年春,由黨組織派李維去縣立國小任校長,王炎離、熊修五等人任教員,他們一面加強青年工作,宣傳革命思想,開展革命活動,一面加強教育和教學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一次,全縣集中了四個學校的高年級學生匯考,結果前十名中就有七名是縣立國小的學生。從此,該校榮聲大振,深受民眾好評,並獲得上級部門的表揚。
5月30日,在李維、王炎離等同志的籌措下,以學聯名義邀請了各校師生參加舉行“五卅”運動四周年紀念大會。當時由縣指委會出面阻止學生,不許學生參加大會,同時進行百般刁難。但大會仍按原計畫進行,會上.李次華對縣指委這種行為進行揭露,激起了民眾的忿怒,會後,遊行隊伍集聚於縣黨部大門前,向縣指委提出質問,最後回答:“六一”孫中山奉安紀念會(即孫中山的靈柩安葬日)作答覆。待到“六三”禁菸日仍無回音,學聯便組織學生前往縣指委會提出強烈抗議。但縣指委一個個龜縮室內,避而不見。學生們在極端氣憤之下,砸爛了指委會機關的門窗,該會即藉此誣衊學生搞暴動,是犯上作亂,便派軍警將李次華等七同志逮捕扣留。於是李維同志與其他同志研究決定,立即發動縣城各校舉行罷課,在師生們罷課示威的強大壓力下,迫使當局政府釋放了被“扣留”的所有人員,並滿足了學聯提出的所有要求,使這次鬥爭取得了徹底勝利。同年下期,李維被推選為中共梁平縣委委員,分管組織工作,由於他的頻繁活動,而引起反動當局的注意,縣教育局革了他的校長職務,改任訓育主任兼公民課,後因他在學校公開翻印高語軍編的“公民讀物”,因高是中共早期黨員,反動政府以此為藉口,“誣衊李維有通共行為”,1930年暑期李維、王炎離等同志解聘,李維便參加了新成立的“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游擊隊”,擔任了第三大隊政委,8月上旬,游擊隊在石柱縣西樂坪與國民黨軍閥陳蘭亭部隊的張曉平團及地方團防接上了火,因敵眾我寡,游擊隊傷亡慘重,不少同志被俘,部分經當地“八德會”(民眾組織)接應。突出重圍,避免遇難。

危亡中逢生

李維突圍後,應同鄉之邀,經武漢到了北平與中共北平黨組織接上了聯繫。1931年1月,在私立國學院任支部書記、區委宣傳委員,同年暑期,他以轉學為名進入了國立北平師範大學社會學系讀書。不久“九·一八”事變突發,他參加了“學生自治會”和“抗日救國會”,任抗日救國會宣傳部長。他組織成立了“長途宣傳隊”,並自任隊長,先後到保定、石家莊等地進行抗日宣傳,經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勝利返回學校,引起校方不滿,便借李維的轉學證是假的為由將他辭退。這年冬,他便到“私立黎明中學”和“四川中學”任鐘點課。同時還參加了梁山旅京學會創辦的《梁燕》會刊編輯工作。
1932年春,經同學介紹到了山西省運城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任教。是年冬,李維擔任了中共河東中心縣委書記。不久,因身份暴露,便離開河東返北平,在“四川中學”擔任鐘點課,先後擔任了中共北平西城區區委委員,南區區委書記等職。
1933年5月下旬,李維經宣武門進城,被叛徒指認,不幸被捕,解送警察局臨時看守所監禁了10餘天,便將李維、金元鎬(朝鮮族)、馬致遷(安徽人)、余愈(貴州人)、王世明、王述虞、李維善(均系東北人)等七人,送往憲兵第三團拘禁了約一個禮拜,又將他們解送到憲兵司令部,李維被判刑十年。先被監禁於國民黨中央監獄,1934年春,解送到江蘇省軍人監獄,李維和王世明監禁在一起,他們並與李季俊(楊超)、陸錦恆(後化名王致中,1956年曾任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等同志取得聯繫,李維和其他同志一道,一面組織學習,並利用看守人員無知,從外面弄了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和報刊雜誌等,互相傳遞訊息。一次,在李維等同志的領導下,要求改善生活,舉行了一次絕食鬥爭,並取得了勝利。
1937年8月13日,在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國民黨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各項條件,李維於8月底被釋出獄。李維深深懂得這是黨給了他的第二次生命。

赴延安找黨

李維出獄後,在南京經同志介紹,與中共駐南京辦事處取得聯繫,由組織派往延安,先在西安辦事處學習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關政策檔案。隨後去三原安吳堡,經中央組織部審查。一月後,組織安排到“青訓班”任事務主任。後又派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不久,因李維瘧疾復發,被送進了修養所醫治療養,病癒後,經組織研究決定派他回四川。
1938年3月,李維回到了四川梁山縣,不久,受聘去縣中任教。此間,他仍然堅持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開展革命活動,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在該校組織成立了“抗日讀書會”,發展了會員達四、五十人,李維擔任主任幹事,並辦了一個“抗日救亡運動幹部訓練班”,組織並發動學生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當時並與中共四川省工委組織部長程子健取得了聯繫,因程子健對他的情況很了解,便把李維的問題提交省工委討論。同年7月,正式恢復了他的黨組織關係,隨即便參加了中共梁山特支,任特支委員。10月,李維代表梁山特支,參加了在成都召開的省工委擴大會議。會議結束後,李維被調往川東特委工作,並擔任特委秘書長、候補委員。1939年1月,李維代表川東特委先後到萬縣、榮陽、江津、綦江等地巡視工作。並按照上級指示,根據當地實際,組織成立了中共萬縣中心縣委,為各地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做了大量工作。同年4月,李維調中共宜賓中心縣委任書記,他到宜賓後,按照省工委的指示精神,重點對地方黨組織進行了整頓,使該地組織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下半年他還通過“抗日晨呼隊”、“東路學生宣傳隊”、“抗戰劇團”等社團進行革命宣傳,同時還利用國民黨宜賓辦的《金泯日報》為我黨宣傳服務,對當地抗日宣傳活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40年5月,經組織決定調李維任川西特委秘書長。在此期間李維代表川西特委,先後到三台、閬中、遂寧等地巡視,進一步指導了各地的工作,推動了地方黨組織的不斷發展。1941年2月上旬,李維代表川康特委在成都與黃友凡見了面,因皖南事變後,成都形勢緊張,敵特監視嚴密,便借跑警報的機會,與黃友凡接頭,李維聽取了黃友凡對三台情況的匯報,同時分析了當前形勢,關於如何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等問題交換了意見,並對三台地方黨組織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因成都形勢危急,匯報結束後,黃友凡便賡即離蓉返回三台。

三返南方局

1941年2月中旬,川康特委派李維、張文軒一道來三台,正值三台地方黨組織遭破壞。在交通聯絡點李淑君處得知黃友凡已去中江的訊息,他們便立即上路去中江,途中於三台境內的上新橋附近,巧與黃友凡從中江派來探聽三台情況的艾文相遇,問明情況後,便隨艾文一道去中江,在縣城一家旅館內會到了黃友凡。李維聽了黃友凡的匯報,得知三台黨組織破壞嚴重,黃友凡的處境也十分危險。經過認真研究,決定調黃友凡去江油中壩,領導那裡的工作。此後,李維、張文軒同志便去三台,對三台地方黨組織進行了清理整頓,將個別同志作了疏散隱蔽,並對一些具體問題作了認真分析研究,決定由張文軒負責三台的工作,並將李劍虹、伍集同志轉移去重慶。李維安排處理好三台的工作後,便去閬(中)、蒼(溪)一帶巡視,結束後便立即返回成都。當時,成都國民黨特務活動猖獗,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進步人土,一遍恐怖的硝煙。川康特委大部分負責同志及機關已轉移隱蔽,在成都會到了川康特委負責統戰工作的陳於彤,陳便告訴李維必須立即離開成都去南方局,並給了去紅岩村八路軍辦事處的暗號,他便順利地到達重慶,找到了八路軍辦事處,住在招待所內,由潛龍同事具體與他聯繫。他首先將三台、閬中、蒼溪等地的情況寫了—份詳細的書面匯報材料,並向有關負責同志交換了意見,在回川北之前,南方局組織部長孔原專門找李維談了話,傳達了中央和南方局關於“在國統區貫徹執行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並指出:“在國民黨部隊的黨組織停止過組織生活,黨籍保留,與他們保持政治上的聯繫,一般黨員轉地不轉關係,仍由原地和他們聯繫的黨員與之聯繫。停止發展黨員,在集體參加國民黨、三青團的情況下,我們的同志可以參加。”同時,決定劃小黨的領導機關,撤銷川康、川東兩特委,成立川東、川西、川北、川南四個工委,直屬南方局領導,並指示將一些在本地搞“紅”了的同志調換一下地域,以有利於開展工作。
3月下旬,他由重慶經成都返回三台,到川北各地傳達了南方局有關指示精神,並對整個川北的工作進行了研究,組織成立了中共川北工委,由李維、杜桴生二同志組成工委,李維任書記,杜桴生任委員。工委成立後,對川北工委所轄區域的幹部作了部分調整。決定王敘五同志去廣元,後又去巴中化城國小任教,繼續開展黨的秘密活動,朱光璧負責閬(中)、南(部)一帶工作,張文軒負責三台一帶工作,不久黃友凡被派至樂至工作,後來因遂寧無人,工委派黃友凡負責聯繫遂寧師範、縣男中、縣女中等地的黨員。杜桴生住遂寧,具體分管遂寧中心縣委和南充、岳池等地黨組織。李維在三台具體分管三台、閬中等地黨組織,李維在三台常住在北壩龔家拐,經常在縣城方家街60號李淑君處落腳,作為中共川北工委的通信聯絡點,在此,他無社會職業,經常到川北各地巡視工作,並與當地李淑君、劉竹溪、羅白水、周永棟、趙承模、廖瓊英等,還有東北大學的學生黨員經常聯繫,同時與譚榮茂(黨外人士,縣三青團負責人。解放後任三台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交往很深,為當地發展上層統戰工作奠定了基礎。
暑期李維曾到閬中、南部等地巡視工作。9月,他化名王浩然去蓬溪縣錢家井鄉立國小任教,與錢宗藩、朱竹隱、全澤修、何熾昌、郭海濤等直接聯繫,積極貫徹執行“蔭蔽精幹”的方針。
1942年春,三台聯絡處發現一陌生人來打聽張光昭的情況,並稱:“上級帶來書信,要親手交給姓張的本人。”但無接頭暗號,被聯絡處李淑君同志—概否定此地無姓張的居住,把此人打發走了。事後,便即刻向川北工委李維和三台縣黨組織負責人張光昭等同志作了匯報,李維同志根據當時情況分析,生疑黨內出現叛徒,為了防止聯絡處遭破壞和李淑君同志的安全,經研究決定將李淑君同志轉移去遂寧隱蔽。
3月初,李維同志速去南方局匯報請示工作,仍住招待所內,先由榮高棠同志接待並聽取了他的匯報。並由錢瑛同志主持召開了一個小型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廖志高、榮高棠、于江震等同志,會上錢瑛同志傳達了中央有關精神,並要求繼續貫徹執行“隱蔽精幹”的方針,同時提出了每個共產黨員必須執行“三勤”任務的指示,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勤學、勤業、勤交友,強調要“社會化”、“職業化”。不搞公開活動,會議決定撤銷川北工委,李維同志以南方局特派員身份繼續負責原川北工委所轄區域的工作。杜桴生同志調《新華日報》社工作,後因杜接替李維同志在錢家井鄉立國小的工作,不便中途離開,故於下半年才去報社工作,當晚會議圓滿結束,榮高棠同志便將李維安排在辦事處二樓上休息。當晚因誤把四點看成五點,天還沒亮,他便告辭了同志們,乘車到了磁器口,下車後,準備在磁器口再搭車回川北。此刻,他提著包袱,徑直朝斜對面的一條小街走去,剛走不遠,便路過警察派出所門前,被站崗的哨兵叫住,盤問道:“幹啥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因李維一身商人打扮,便應聲答道:“我到北碚去進貨,要趕路。”警察懷疑他是小偷,便叫他等到天亮才走。這時,李維靈機一動,故意把空旅行袋留下,藉口要解大便,警察只得應允了他去廁所,李維便趁此機會便逃出了險境,順利到達了遂寧縣城,住在遂寧北壩農民黨員張平文(張文彬)家裡。此間,他先後到遂寧、蓬溪、潼南、岳池、南充、閬中、三台、綿陽、中壩等地與部分黨員直接聯繫,並聽取了各地黨員同志的思想及工作匯報,並著重傳達了執行“三勤”任務的指示精神。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並將部分同志作了適當調整,朱光璧同志去南充,向仁同志去南部,從而使“隱蔽精幹”的方針在整個川北得到順利的貫徹執行。
同年9月,經川北工委研究決定派王朴庵同志去蓬溪縣天福鄉立國小任教,以此職業為掩護開展黨的秘密工作。同時,通過潼南縣政府鐘祥根的關係,李維同志化名李培基去潼南縣立城關鎮中心國小任教,他經常利用假期時間常與遂寧的張治、李俊烈、李嘉仲(重慶民盟負責人)、傅茂青、衡平、朱竹隱、徐平,蓬溪的全澤修、錢宗藩、郭海禱、何熾昌等同志直接聯繫。年底,調派張文軒同志去潼南加強地方黨組織領導。次年9月,為加強巴中地方黨組織領導,決定派王朴安同志去巴中,王去巴中縣後以化城國小教師為社會職業,在當地積極開展革命活動。
1944年7月,李維同志借暑假休息機會去南方局匯報請示工作,住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二樓—間小屋內,受到于江震同志的熱情接待。李維同志寫了—份詳細的匯報材料,然後由王若飛主持,在李維同志的小屋內召開了一個座談會,于江震、張明(即劉少文)等同志參加了會議。會上,王若飛同志講了當前形勢,傳達了南方局有關指示,同時肯定了川北工作的成績,並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強調在今後的工作中要注意策略,認真貫徹“隱蔽精幹”的十六字方針。會議結束後,李維同志帶著南方局的指示,即時返回了川北。是年下半學期,李維同志去了潼南古溪鄉國小任教,在潼南縣前後任教達兩年之久,他出沒於遂寧、潼南兩地,常在雙江鎮楊尚淑同志處落腳,為貫徹“隱蔽精幹”的方針和執行“三勤”任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市川北黨組織免遭破壞,有力地保存了實力。
1945年2月寒假期間,李維同志去蓬溪縣常樂寺巡視工作,並指示全澤修(黨支部書記)設法搞一個國小,建立根據地,以便更好地開展革命鬥爭。次年暑假期間,全澤修、李熾昌、任裕業等同志一面發動保長、保民代表、保校教師和有聲望的學生家長,以加強領導,辦好教育為由,向鄉、縣有關部門及領導反映,要求更換校長,並事前做好鄉長鬍文卿的工作,請他出面支持民願,並推薦李熾昌為常樂寺國小校長。他們利用各種關係上下勾通,經過—段時間的努力,終於在下學期李熾昌被正式委任為常樂寺國小校長,隨後,陳繼銑、陳朝匯、全理炎、黃壽廷等黨員同志相繼到了常樂寺國小任教,從此他們會聚一起,團結一致、積極工作,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很快改變了學校面貌,得到當地民眾和社會上的信賴與好評,從此,常樂寺國小成了該地黨組織的活動據點,為地方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年上期,為了有利於開展工作,李維同志去遂寧縣吉祥寺國小任教,為當地黨組織的建設與鞏固做了大量工作。8月,上級通知李維回梁平縣老家,準備競選國大代表,並派王敘五同志接替李維的工作。
李維同志在川北工作近五年,正是我黨工作重心轉入“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和執行“勤學、勤業、勤交友”的三勤任務階段。中共中央並指示“各地停止發展組織,現有黨員保持聯繫”。當時川北除個別地方有少數組織存在外,一般都是採取單線聯繫。
因各地負責同志和黨員都有社會職業,而且大部分都在學校任教,平時無法脫身,鑒於這種情況,李維同志便利用節假日進行黨的秘密工作。他不辭辛勞,無論是酷熱的盛夏,還是寒冷的嚴冬,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奔忙不息,風裡來雨里去,足跡遍布川北的山山水水,為中共川北地方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1945年8月下旬,李維回到梁平老家,住在一個失掉關係的黨員家中。“雙十協定”後,南方局組織部通知李維同志回南方局。他到重慶,安排在紅岩村八路軍辦事處,主要是學習有關檔案及黨的一系列政策。
1946年1月,經南方局研究決定,派李維同志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0月,被派往晉冀魯豫邊區工作。1947年3月至1949年3月,他先後任冀魯豫第八專署文教科副科長,昆吾縣委副書記兼縣長等職務。1949年5月,任贛東北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鄱陽分校主任,後隨二野進軍西南,任十八軍民運部副部長。

存革命青春

1949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自貢市委委員、組織部長。1952年5月至1954年4月,先後在重慶、成都療養。1954年5月,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兼分黨組代理副書記。1956年至1957年,在中共中央第七中級黨校學習。1958年初回川在省監察廳工作,1959年3月任四川省輕工業廳幹部學校校長。1960年任省志編委委員、《四川近百年大事紀述》編輯組副組長。
“文革”期間,1969年在彎丘“五七”幹校勞動鍛鍊;1973年6月,在省志資料管理小組負責並任黨支部委員。
1975年4月,經組織批准離職回自貢休養;1983年12月19日,因患腦溢血,醫治無效,在成都逝世,享年80歲。

人物評價

李維同志一生為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嘔心瀝血,付出了自己畢生精力,為四川地方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們今人與後世樹立了光輝榜樣,他那普通而又閃光的名字將流芳千古,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質和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鼓舞鞭策我們乘勝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