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

嘔心瀝血

嘔心瀝血是一個成語,讀音是ǒu xīn lì xuè,形容費盡心思和精力。出自唐代李商隱《李長吉小傳》

基本介紹

語法,解釋,出處,示例,典故,譯文,注釋,辨析,成語及其套用,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

解釋

嘔:吐;瀝:一滴一滴。比喻窮思苦索、費盡心血。多形容為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出處

新唐書·李賀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

示例

~,謳歌社會主義,受到民眾的歡迎。 ★臧克家《老舍永在》
如果沒有他嘔心瀝血地工作,就不會有成績

典故

原文
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后。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湜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④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弔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唐代詩人李賀(790~816)注音:lǐ hè 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李昌谷、李奉禮,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譯文

李賀,字長吉,是鄭王的後代,七歲就能寫文章,韓愈、皇甫湜開始聽到還不相信,經過他家時,讓李賀寫詩,李賀提起筆就像早已構思好的一樣,命名為“高軒過”,二人大吃一驚,李賀因此而出名。長得單薄削瘦,雙眉相連,手指很長,能快速寫出詩文來。每天清晨太陽剛剛初升時,就騎著一頭瘦弱的馬,帶著一個小書童,背著破爛不堪的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詩句,就寫下來投入錦囊中。不曾有過先確定題目再寫詩的事,就像其他牽強附和舊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來,就整合成一首詩。若不是大醉時或弔喪的日子他都是這樣,每天到母親處探望也顧不得問候一聲。他的母親讓婢女拿過錦囊取出裡面的草稿,見寫的稿子很多,就心疼嗔怪道:“這個兒子要嘔出心肝才停止啊!”.

注釋

從:使……跟從
疾:快速
通眉:兩眉相通連
奚奴:童僕
牽合程課:牽強附和舊章法
足(jù)第四聲:補充
率:一概,都
過:探望
省:醒悟
旦:清晨
錦:絲織品
已耳:罷休
課程:標準、模式
率:大致、一般(或者一律、一概)

辨析

“嘔心瀝血”常用來形容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窮思苦索,費盡心血。兩個字來自詩人李賀的故事,另兩個字出自文學家韓愈的詩歌,這樣組合而成的。此類組合的成語,在中文成語中並不很多。
“嘔心”見於《新唐書·李賀傳》。中唐時期的李賀是個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從小就喜歡寫詩,一生中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李賀寫詩注重考察和寫實,他不喜歡先立個題目再冥思苦想,而是常常到處遊覽,見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題材,便立刻動手記寫下來作為資料,然後才將詩歌素材在家集寫成篇。所以,李賀每日早晨起床後,就拉出小毛驢騎上去,讓書童帶好書囊布袋,出外四處週遊。隨時看到什麼便寫成詩句,放入書囊中。
知兒者,非母莫屬。李賀的母親知道兒子勤奮的創作習慣,更了解孩子身體很差,當然心疼得很。每天李賀一回家,媽媽就檢查他的書囊。當發現兒子書囊中存放著太多詩句紙片時,便關切地嗔怪:“這孩子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原文是“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瀝血”是韓愈《歸彭城》詩中用語。原詩寫道:“刳(粵語和國語都讀作‘枯’)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意思是割下肝來作紙,滴出血液作墨汁,書寫詩文。
人們把“嘔心”和“瀝血”合在一起,正好表達了費盡心思,用盡心血的意思了。

成語及其套用

“嘔心瀝血”原形容窮思苦索、費盡心機。現對認真教育、苦心鑽研科技、刻苦探討技藝等,都可以用“嘔心瀝血”來形容。又如“指鹿為馬”,原是趙高想篡位前的“設驗”,現借指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再如“入木三分”,原是王羲之書寫中的故事,現比喻見解、議論深刻。我們可以說:“他的分析入木三分。”還可以說:“你的看法真是入木三分。”從了解成語的出典到套用成語,其間還有一個過程,因為有不少成語如今我們是用它的比喻義、引申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