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紱

李紱

李紱[fú](1675年—1750年),字巨來,號穆堂,江西臨川榮山鎮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詩文家。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由編修累官內閣學士,歷任廣西巡撫直隸總督,因參劾下獄。乾隆初起授戶部侍郎。治理學宗陸王陸九淵王守仁),被梁啓超譽為“陸王派之最後一人”。著有《穆堂類稿》、《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全論》、《陽明學錄》、《八旗志書》。

基本介紹

  • 本名:李紱
  • 字號:字巨來,號穆堂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臨川榮山人
  • 出生時間:1675年
  • 去世時間:1750年
  • 主要作品:《穆堂類稿》、《陸子學譜》
  • 主要成就:助力雍正改革
  • 性別:男
人物生平,家族後代,個人成就,史學,理學,文學,方誌,藏書,後世紀念,詩作選摘,清史記載,

人物生平

李紱少時孤貧,好學,自幼聰穎,讀書經目成誦,有神童之稱,十歲能詩,十二歲即與里中諸先生結詩社。家貧甚,曾大風雪中手拿三百錢獨身尋兄於漢陽,匝月,走三千里。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舉江西鄉試第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遷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武科會試正、副主考官,雲南、浙江鄉試正考官等職。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升內閣學士,不久兼任左副都御史。
李紱
康熙六十年(1721),擔任會試副考官。出榜日,黃霧風霾,康熙帝說:“此榜或有亂臣賊子,否亦當有讀書積學之士不得中式,怨氣所致。”,命重查試卷,其中劣者取消殿試,又賜滿洲舉人留保、直隸舉人王蘭生進士。因落榜舉子聚眾至寓所鬧事,遭御史舒庫彈劾,以隱匿不奏的罪名免官,貶至永定河做河工。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奉召回京,特命復職,任吏部侍郎。因不肯為大將軍年羹堯之子年富等人捐造營房給予從優,為年羹堯所嫉,改充經筵日講官。六月,赴山東負責督促漕運。七月,任兵部侍郎。時值各地運往京城的漕糧屢遭搶劫,奉命將湖南等地的漕糧押運至天津收貯。因擔心貯米壞損,按旨將貯糧估價出售,將盈餘銀五千兩交守道桑成鼎貯庫,並將此事告知直隸巡撫李維鈞,李維鈞卻匿而不報,而桑成鼎待李紱赴廣西任時,又將原銀解交廣西。直到年羹堯進京,上疏李紱巧取此項銀兩,應予查懲。雍正經過調查,得知事情原委,親書“奉國罄心”四字,予以獎勵。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任廣西巡撫。到任後,懲貪肅暴,勤政愛民。時境內苗民受土司挑撥引起械鬥,生產遭到破壞,他深入調查研究。從教育、誘導入手,平息了廣西、廣東兩省礦產之爭,並嚴禁漢官、土司欺壓苗民,只要發現督、府、司、道擅立名目,勒索財物,即嚴加懲處。南寧知府接受土司賄賂,被他革職,並通飭九府府丞。另有土龍州貪暴不悛者,也被革除職務。在此期間,還查核了康熙年間廣西巡撫陳元龍等貪污捐納銀款824700餘兩之積案。自此,吏風一新,土苗畏威感德,競相釋怨言和,廣西邊地得以安定,受到雍正嘉獎。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被任為直隸總督。赴京途中,得知田文鏡河南總督時,待吏苛刻,以嚴厲刻深的風格治理當地。李紱斥田文鏡“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兩人因此而結怨。
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李紱到京就任,適逢大水,民多死亡。他根據州、縣要求,果斷下令各地開倉救災,然後上書朝廷,為自己擅自開倉出谷請罪,雍正認為他做得對,免予處分。後在朝廷中,多次上疏彈劾田文鏡橫行鄉里,貪贓枉法,禍害百姓等,田文鏡則反告李紱結黨營私,後改調工部侍郎
李紱李紱
雍正五年(1727年),又被誣為庇護私黨受劾,議罪21款,被革職交刑部審訊。身系獄中,日讀書飽啖熟睡,同獄的甘肅巡撫稱他“真鐵漢也”。兩次決囚,雍正命縛至西市,以刀置頸,問:“此時知田文鏡好否?”對曰:“臣雖死,不知田文鏡好處”。刑部查抄他的家產,發現室內簡陋,別無長物,甚至夫人的首飾,都是銅製品,根本不像達官顯宦的家屬。雍正這才相信他的清廉,將其赦免。出獄後奉敕主修《八旗通志》、《廣西通志》、《畿輔通志》等。他閉門謝客,專心著述,歷時八年。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帝繼位,授李紱侍郎銜,管戶部三庫。十月,補戶部侍郎
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因薦人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受朝廷斥責,降兩級調用。後補詹事,充三禮館副總裁。
乾隆二年(1737年),以母憂歸。乾隆四年(1739年),守母喪時與縣令李廷友同捐資創辦“青雲書院”,並親自主持教席,一時名士雲集,“才鄉”教育雄風得以重振。
乾隆六年(1741年),充“明史綱目館”副總裁、補光祿寺卿、江南鄉試主考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李紱進言,朱子朱熹)道問學,陸九淵尊德性,不可偏廢,乾隆帝聞而遵從。
乾隆八年(1743),因病告老回鄉,入辭,乾隆帝問:“有欲所陳否?”李紱以慎終如始對答,乾隆帝賜詩獎勵他。居撫州城內上橋寺石芝園(今文昌橋上沿河路),擔任興魯書院山長,並親自講學。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七十五歲。

家族後代

孫:李友棠,乾隆十年(1745)進士,自編修累遷至工部侍郎新昌舉人王錫侯因“字貫案”文字獄,遭乾隆帝所斬。李友棠有題詩,並奪官,賜三品卿銜。卒。

個人成就

史學

他還精研歷史,所作《書<辯奸論>後二則》、《書<宋名臣言行錄>後》、《書<邵氏見聞錄>後》等文,敢于堅持真理,摒棄世俗偏見,實事求是地為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辯誣,許多觀點被乾隆時史學家蔡上翔編著的《王荊公年譜考略》中引用。李紱學宗陸象山,著《陸子學譜》20卷、《朱子晚年全論》20卷、《陽明學錄》諸書,力圖調和朱陸“尊德性”與“道問學”之說。李紱一生勤於治學,尤通史學,對王安石變法有所辨正,蔡上翔寫《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文多引其說。另著有《春秋一是》、《穆堂類稿、續稿、別稿》百數卷。

理學

李紱學問淵博,下筆千言。崇尚陸象山之學,精研理學,集江西諸先正之長,論學以躬身實踐為主,而歸之於匡時濟世。著有《陸子學譜》20卷、《朱子晚年學譜》20卷、《陽明學錄》,力圖調和朱陸“尊德性”與“道問學”之說。詩文有《穆堂類稿、續稿、別稿》百數卷。在學術上,他是清代著名陸王派學者。梁啓超譽之為:“結江右王學之局的人”;而錢穆譽之為:“有清一代陸王學者第一重鎮”。其培養提拔了諸如全祖望厲鶚錢陳群、顧棟高等著名人物。

文學

李紱才思敏捷,作詩動筆如飛。楊希閔《鄉詩摭譚》中稱其“古文直達肝膈,無所緣飾”,“詩有才氣,凌厲無前,尤工次韻,揮斥如意……”。吳越間諸名士皆為嘆服。清朝著名文學家王士禎稱李紱有“萬夫之稟”。全祖望稱他“盡得江西諸先正之裘治”。詩歌代表作有五言長古風:《峽江舟中望東岸諸山》。

方誌

李紱對方誌學研究頗有見解,在方誌編纂及方誌理論研究方面也很有成就。著有《春秋一是》20卷。他奉敕主修了《八旗通志》,任廣西巡撫時,還主修《廣西通志》、《畿輔通志》、《汀州府志》,歸家守孝期間,又主纂《臨川縣誌》,為方誌撰序四十餘篇。自撰過《西江志補》、《撫州續志》。對方誌的性質、體例、章法、功用、文辭等在理論上有較為完整、嚴密的 闡發。他提出“志,固史之屬也”,一反傳統的方誌屬地理書之 說,這一見解雖有缺陷之處,但對扭轉明以後之文弊,提高典籍 之地位大有作用。他提倡方誌編纂應“以諸史為宗”,“悉按列 史時代統轄”,認為修志須突出其“籍征考”、“資援據”,“ 纂言記事,必載原書”之特點,切忌浮華空疏。李紱的方誌理論 有其獨到精闢之處,為乾嘉時方誌學的正式建立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其纂修的《八旗通志》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查閱了內廷大量檔案,走訪了眾多皇戚貴胄。在此基礎上,從雍正五年(1727)開始編纂,至乾隆四年(1739),歷經13年時間,終於成書。初集250卷,二集256卷(包括卷首12卷),分八志(旗務、土田、營建、兵制職官、學校、典禮、藝文)、八表(封爵、世職、八旗大臣、宗人府、內閣大臣、部院大臣、省直大臣、選舉)及列傳三大部分。《八旗通志》集滿族檔案、圖書之大成,為後人了解、研究和發掘清朝前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憑證。

藏書

清藏書家、學者。字巨來,號穆堂。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入詞館,授編修,歷官工部、戶部、吏部、禮部侍郎。雍正時,官廣西巡撫,遷直隸總督。因參劾河南巡撫田文鏡而被罷官,三年後,奉召回京復職。纂《八旗志書》,杜門著述8年成書。授戶部侍郎,累至內閣學士。學者稱“穆堂先生”。居於宣武門南,以藏書知名,博聞多覽,收藏至5萬卷,並加以校勘。對古史疑義,問答如流。有書樓為“紫藤軒”。袁枚作有《臨川李公傳》。著有《朱子晚年全論》20卷、《春秋一是》20卷、《陽明學錄》、《陸子學諳》20卷、《穆堂類稿、續稿、別稿》百餘卷等。

後世紀念

李紱一生勤政愛民,打擊腐敗,是清一代少有的硬漢,因彈劾田文鏡三次入獄,兩次赴刑場問斬,卻沒有半點怯懦。李紱一生清白,效國為民,禍福不動心,生死置度外。家鄉人民為紀念他,將撫州的一條繁華街道取名為“穆堂路”。

詩作選摘

【讀危太僕雲林集】
唐宋為古文,大家才七人。南渡遂萎苶,得貌遺厥神。
有元運隆盛,大文興崇仁。吳虞啟先鞭,斯文絕復新。
後勁得雲林,如國風有豳。宋王拜下風,國史功不湮。
偶然履橐橐,上嫌稱老臣。御史乃希旨,元故臣宜擯。
和州看余廟,於事猶輕塵。論者不復察,集矢何齗齗。
豈知公出處,大節光霄旻。言事既激烈,邪閉善則陳。
倉卒起田間,辭祿已五春。投井義不屈,存史情亦真。
興朝訪故老,四國響然臻。聊因國史出,夙志將一伸。
區區圭組榮,浮雲謝天民青田亦仕元,佐命持衡鈞。
松雪亦承旨,實宋天潢親。不知持論者,比此何等倫。
掩卷三嘆息,流俗多頑嚚。
【新城邸舍和壁間感柳韻】
十年依約玉堂春,宮柳和煙不惹塵。今日飄零向歧路,靈和殿里更何人。
論董書絕句
繭紙昭陵閟古香,一端雲錦屬香光。曾經八景輿前拜,親見天衣下鳳凰。
始信神仙自有真,珊瑚骨節玉精神。不教三斗塵銷盡,碧落寧容著此身。
消殘智勝如來墨,實札香光永不渝。莫怪三千人拂席,只緣未睹髻中珠。
冢中禿管已盈千,畫被栽蕉廿七年。到此依然書不進,始知王質少仙緣。
衣帶過江宣示表,漆鐙夜照屬王修。今宵偶記遺他日,可得千年伴我不。
妍花在鏡香無著,俊鶻乾宵力透空。未到此中真實位,爭知施女有西東。
湧出華嚴自在雲,秀華葉葉漾秋旻。了知不作煙豪相,八法如來屬此君。

清史記載

李紱,字巨來江西臨川人。少孤貧,好學,讀書經目成誦。康熙四十八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五十九年,擢內閣學士,尋遷左副都御史,仍兼學士。六十年,充會試副考官。出榜日,黃霧風霾,上語大學士等曰:“此榜或有亂臣賊子,否亦當有讀書積學之士不得中式,怨氣所致。”命磨勘試卷,劣者停殿試。又賜滿洲舉人留保直隸舉人王蘭生進士。下第舉子群聚紱門,投瓦石喧閧。御史舒庫疏劾,下部議,責紱匿不奏,奪官,發永定河工效力。雍正元年,特命復官,署吏部侍郎,赴山東催漕。尋授兵部侍郎。上令截留湖南等省漕糧於天津收貯,旋又命估價出糶。
李紱李紱
二年四月,授廣西巡撫。奏言:“廣西賀縣大金、蕉木二山產礦砂,五十里外為廣東梅峒汛,又數里為宿塘寨,礦徒盤據,時時竊發。臣方擬嚴禁,聞總督孔毓珣條陳開採,因而中止。將來或恐滋事。”毓珣奏同時至,廷議寢其事。上命以諭毓珣者示紱,令協力禁止。紱疏陳練兵,列舉嚴賞罰、演陣法、習用槍炮、豫備帳房鑼鍋諸事,上嘉其留心武備。康熙中,巡撫陳元龍奏請開捐,都計收谷百十七萬石有奇,石折銀一兩一錢,而發州縣買谷石止三錢,不足以糴。至紱上官,尚虧四萬餘石,紱奏請限一月補足。會提督韓良輔條奏墾荒,下紱議,紱請以桂林、柳州、梧州、南寧四府收貯捐谷動支為開墾費。上曰:“朕觀紱意,不過借開墾以銷捐谷。當時陳元龍等首尾不清,朕知之甚詳。應令元龍等往廣西料理。”並諭紱詳察,毋隱諱瞻徇,自承虧空。尋紱奏察出督撫、司道、府?分得羨餘銀八十二萬有奇,勒限分償,上嘉紱秉公執正。紱在吏部時,年羹堯子富等捐造營房,下部議敘,不肯從優,為羹堯所嫉;及上命天津截漕估糶盈餘銀五千交守道桑成鼎貯庫,紱至廣西,成鼎使齎以畀紱。紱具摺送直隸巡撫李維鈞會奏。維鈞匿不上,紱乃奏聞。先是,羹堯朝京師,入對,舉此訐紱,謂紱乾沒。上以問維鈞,維鈞言紱取數百金治裝,餘尚貯庫。紱奏至,上謂維鈞與羹堯比,欲陷紱。諭獎紱,命留充公用。
三年六月,紱奏言:“太平、思恩府界流言安南內亂。有潘騰龍者,自言為莫姓後,其黨黃把勢、陳亂彈等煽誘為亂。嚴飭將吏捕治。”上諭曰:“封疆之內,宜整理振作。至於安邊柔遠,最忌貪利圖功,當慎之又慎!”九月,奏:“瑤、僮頑梗,修仁十排、天河三甿為尤甚,常出劫掠。臣遣吏入十排,捕得其渠。三甿阻萬山中,所種田在隘外。臣發兵守隘,斷其收穫。其渠今亦出自歸。”上獎其辦理得宜。
旋授直隸總督。四年,紱入覲。初,左都御史蔡珽薦起其故吏知縣黃振國授河南信陽知州,忤巡撫田文鏡。文鏡馭吏嚴,尤惡科目,劾振國貪劣。紱過河南,詰文鏡胡為有意蹂踐士人。入對,因極言文鏡貪虐,且謂文鏡所劾屬吏,如振國及邵言綸、汪諴皆枉,振國已死獄中。文鏡因紱語,先密疏聞,謂紱與振國同年袒護。紱疏辨,上不直紱,而振國實未死,逮至京師,上更謂紱妄語。良輔奏雲南、廣西所屬土司與貴州接壤者,皆改歸貴州安籠鎮節制,命紱往與雲貴總督高其倬會勘,疏請循舊制,從之。
紱還直隸,時上譴責諸弟允禩、允禟等,更允禟名塞思黑,幽諸西寧,復移置保定,命胡什禮監送。紱語胡什禮:“塞思黑至,當便宜行事。”胡什禮以聞,上以為不可,命諭紱,紱奏初無此語。塞思黑至保定,未幾,紱以病聞,尋遂死。是冬,御史謝濟世劾文鏡貪虐,仍及誣劾振國等。上奪濟世官,下大學士九卿會鞫,戍濟世阿爾泰軍前。上以濟世奏與紱語同,疑紱與為黨,召紱授工部侍郎。紱在廣西捕亂苗莫東旺置天河縣獄,獄未竟,紱移督直隸去。久之,蠻、僮集眾破獄,劫東旺去。五年春,良輔署廣西巡撫,奏聞。上以詰紱,下部察議。會都察院奏廣西州判程旦詣院訴土司羅文剛掠村落抗官兵,上責紱與繼任巡撫甘汝來逡巡貽害,命紱與汝來至廣西捕治,不獲,當重譴。紱至廣西,東旺聞而自歸,文剛亦捕得。直隸總督宜兆熊劾知府曾逢聖、知縣王游虧空錢糧,上以逢聖、游皆紱所薦,命詰紱。戶部議覆,紱在直隸奏報懷來倉圮,谷為小民竊食,當下直隸總督詳察。上曰:“谷至六千餘石,豈能竊食至盡?明系紱市恩,為縣吏脫罪。當責紱償補,以成其市恩。”兆熊又劾知縣李先枝私派累民,上以先枝亦紱所薦,責紱欺罔,奪官;下刑部、議政大臣等會鞫,紱罪凡二十一事,當斬。上諭曰:“紱既知悔過,情詞懇切,且其學問尚優,命免死,纂修八旗通志效力。”
七年,又以順承郡王錫保奏濟世在阿爾泰供言劾文鏡實受紱及珽指,下紱等刑部。會曾靜張熙獄起,上召王大臣宣諭,並命紱入,諭曰:“朕在籓邸,初不知珽、紱姓名。有馬爾濟哈者,能醫。朕問:‘更有能醫者否?’以珽對。召珽來見,珽謂不當與諸王往來,辭不至,以是朕重之。年羹堯來京,亟稱珽,朕告以嘗招之不來,羹堯以語珽,珽復辭不至,以是朕益重之。及出為四川巡撫,詣熱河行在,始與相見,為朕言李紱。朕知紱自此始。既即位,延訪人才,起紱原官。旋自侍郎出撫廣西,至為直隸總督,徇私廢公,沽名邀譽,致吏治廢弛,人心玩愒。又如塞思黑自西大通調回,令暫住保定。未幾,紱奏言遘病,不數日即死。奸黨遂謂朕授意於紱,使之戕害。今紱在此,試問朕嘗授意否乎?塞思黑罪本無可赦,豈料其遽死?紱不將其病死明白於眾,致生疑議,紱能辭其過乎?田文鏡公忠,而紱與珽極力陷害,使濟世誣劾,必欲遂其私怨。此風何可長也?”復下紱刑部嚴鞫,獄上,請治罪,上寬之。
高宗即位,賜侍郎銜,管戶部三庫,尋授戶部侍郎。乾隆元年,方開博學鴻辭科,紱所舉已眾,又以所知囑副都御史孫國璽薦舉,事聞上,上詰紱,紱自承妄言,上謂“紱乃妄舉,非止妄言,避重就輕”。降授詹事。二年,以母憂歸。六年,補光祿寺卿,遷內閣學士
紱偉岸自喜。其論學大指,謂朱子道問學,陸九淵尊德性,不可偏廢,上聞而韙之。八年,以病致仕,入辭,上問:“有欲所陳否?”紱以慎終如始對,賜詩獎及之。十五年,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