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霄

李秉霄

李秉霄,清乾隆年間萊陽赤山史家河人,外號李二鉤和二鉤爺,是清順治年間兵部右侍郎李贊元的第十七代。

基本介紹

  • 本名:李秉霄
  • 別稱:李二鉤,二鉤爺,升霄道人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萊陽赤山史家河
  • 主要成就:傳播螳螂拳
人物簡介,李秉霄與螳螂拳,一代大師風範,不求利祿 佳緣武道,博採眾長 絕藝傳世,

人物簡介

(據李贊元的第十五支家譜載:"李姓是從福建遷至海陽縣鳳城西關,李的十八子則分布萊陽。海陽各地",他們承認二鉤爺是他們的祖輩,秉霄開始從文考取貢生,後因再考不第而棄文習武,苦練數年後,成為螳螂拳一代宗師(因他練的雙鉤很出色,所以人稱李二鉤)。秉霄傳藝給萊陽赤山村人趙起祿、乳名珠、清嘉慶年間人。起祿、傳藝給海陽縣發城鄉榆山夼人梁學香

李秉霄與螳螂拳

早期的螳螂拳並無文字記載,至真正有歷史文獻記載的,始於李秉霄。傳李秉霄於乾隆年間隨父宦遊南中,有大盜某甲於獄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獄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醫理,過試其脈,買藥飲之,盜汗出而蘇,夜半伺隙潛循。其後大盜將生平所學傳授,藝成而盜不復至。秉霄原從文考取貢生,後棄文從武,苦練經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師。因他使用雙鉤出神入化,所以人稱李二鉤或二鉤爺。根據“縣誌”“拳譜”記載及有關的傳說,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
李秉霄曾考取貢生,後苦練羅漢短打,終於被尊為梅花螳螂拳的一代宗師。李秉霄於嘉慶初年到史家河定居,在這裹傳授拳術,因他善用雙鉤、人稱李二鉤。
傳人趙珠(梅花螳螂拳第二代),字起祿,清嘉慶至同治時萊陽人。自小文武相修,得李秉霄傳授。趙珠練的螳螂拳環環相繞,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連,故有“梅花螳螂拳”的稱號。
再傳梁學香,字書圃,清道光年間(1820年後)海陽人。家住“德順堂”。身材瘦小。據家鄉的後人說梁學香所住的六間房子是其弟子姜化龍(1855年至1924年)所蓋的。
根據民初之“縣誌”傳說李秉霄於乾隆年間,得知有某拳術大家(請參考魏德林;留意所處年代)於獄中染疾,通過其父關係,秉替某醫理,其後此人將生平所學傳授於李秉霄。而其拳術正是螳螂拳。應為清時六合螳螂拳傳說之誤導。因為當時還不見《螳螂拳》之名稱。

一代大師風範

流行中國蜚聲世界武壇的武術拳種螳螂拳,他的創始人,正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兵部督捕右侍郎李贊元之玄孫李秉霄。說起李秉霄的螳螂拳,在膠東民間和武術界流傳著他的許多故事。

不求利祿 佳緣武道

李秉霄生於清乾隆年間,他雖然出身司馬豪門,卻沒有一點紈絝子弟之氣,他生性聰穎好學,剛及弱冠之年,就得了附貢之名。同時,又秉承家傳武藝,年紀雖輕卻造詣頗深。他廣延名師,刻苦鑽研,很快就成了一位精通醫理,能夠起死回生的名醫。當他躊躇滿志地參加了鄉試,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使他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沒有及第。遭此打擊,他心灰意冷,看淡了功名利祿。於是,天天以習武來排解心中的苦悶。父親見兒子放棄功名利祿,一門心思習武度日,疑兒子是在苦惱的發泄,很為兒子擔心著急。
正在此時,父親接敕命到南中行公事,他怕兒子抑鬱成疾,破例攜秉一起宦遊求官訪友。
一天,父親正忙於公務,李秉宵閒逛於府衙周圍,看到獄卒從牢里拖出一昏死犯人。經詢,得知犯人病入高肓。典獄怕該犯死於牢中,告請官府處置,官府命獄卒趁犯人沒絕氣之前,赦放獄外。
李秉霄見狀,對患者一試脈象,還有遲搏余脈。將患者背回客棧,配方買藥煎之餵飲。患者飲藥後,大汗淋漓,半夜時分甦醒而逃遁。
天亮後,李秉霄發現病人不見了,猜疑反側,只好祈禱患者無恙為好。
數月過去了,一天夜裡,李秉霄獨坐燈下看書。突然閃進一人,披風蒙面,箭袖束腿,履不沾地,身輕行空,燕子般跪拜在李秉霄跟前:“感謝兄弟救命之恩!”李秉霄一怔說:“壯士請起,救命從何說起?”來人扯下面紗說:“在下是劫富濟貧盜俠,被官府捕獲,遭折磨病倒獄中。垂危之際,多虧兄弟調藥相救,回生後,逃離了是非之地。在下今康復痊癒,知恩當報,略備薄禮,請笑納。”李秉霄面對盜俠遞上的金銀,再三拒絕受之,盜俠仍不退去。李秉霄與之談為人,談世道,以至談到練功行武。越談越投緣,真是情深意篤。但盜俠相贈金銀,李秉霄仍堅決不受。無奈,盜俠說:“救命之恩在下無以相報,既恩人喜歡武術功夫,我有門獨特武藝絕技授之可否?”李秉霄喜不自勝
日復一日,盜俠傾囊以授,李秉霄英敏精學,武藝速成。他有了祖傳的武藝,加上新學的功夫,他越發對武術愛中成趣,而盜俠再得復至。
李秉霄不見盜俠,盼念不已,他決定仿效祖父輩(李朴,號悔道人;李香,號拙道人;李桐,號悟道人;李承均,號師詹道人;李承喆,號唵道人,皆為著名書畫家,其作品秀絕齊魯,蜚聲京都)毅然出家為道,號,“升霄道人”。寄情于山水間,尋師訪友,度過他以武會友,從道入教的一生。

博採眾長 絕藝傳世

李秉霄輾轉山林尋盜俠不著,但在交遊中,又結識了許多江湖中俠客和世外高人,談武論道,集武術精粹於一身。
一日,李秉霄訪友歸家,獨行於招虎山山中,此處峰巒秀美,的鳴叫聲象一幅有聲的圖畫,令人賞心悅目。李秉霄行得乾渴,來到溪邊,蹲下掬水解渴,溪水清澈透涼,李秉霄著實喝了個飽。看著清純的溪水,濃密的樹蔭下還有一塊光滑的磨盤石,他心情愉悅地想躺在磨盤石上睡會兒覺,可不覺得蟬鳴成了煩人的噪聲。順手拾起一塊石頭,想轟飛鳴蟬。睜眼望去,見一隻螳螂正朝著蟬兒爬過去,等靠得近了,突然腿足彈跳躍起,一隻刀臂將蟬牢牢地鉗住,蟬變了聲地“哇哇”撲楞著翅膀。不一會,叫聲戛然而止,兩隻翅膀便耷拉下來。
李秉霄見此情景,禁不住為那蟬兒惋惜起來。正在此時,一隻鳥兒順著樹枝“啾啾”地叫著,蹦到螳螂的背後,秉霄心一緊,不禁又為那螳螂擔起心來。心想:螳螂休矣!說時遲,那時快,就在鳥兒的長喙毫不容情地啄向螳螂時,那螳螂似乎早有覺察,猛然掉轉身來,左邊刀臂撥開鳥兒的長喙,右邊刀臂閃電般地刺扎進鳥兒的眼睛,鳥兒悽厲地尖叫著,撲楞楞飛向高空,一會兒杳無蹤跡……。李秉霄被這一幕驚呆了,他良久才回過神來。而那螳螂仍然在那仰視著高空,揮動著兩把刀臂,就像擂台上獲勝的武士,洋洋自得神采飛揚。秉霄由衷地讚嘆:真乃神蟲也!忽然,他腦子裡靈感一閃,閃出一個念頭來,我要把螳螂的動作優點運用到拳術中。這個念頭使得李秉霄激動得禁不住有些顫抖。也就是這個念頭,為中國武壇新添了一朵奇葩,更為武林造就了許多英雄豪傑
李秉霄遊歷已有數月之久,迴轉家中,父親見到兒子喜不自勝,父子相見亦興奮不已。
秉霄興致勃勃地向父親敘說了這次遊歷中所見到的趣聞遺事。最後他話鋒一轉,有些詭秘地朝父親一笑:“爹,不是有個典故叫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嗎”?父親說:“對呀”!秉霄顯然有些激動:“孩兒在山中親眼見到了這一情景,不過倒霉的不是螳螂,而是鳥兒”,“噢”父親十分驚異。接著,李秉霄又將自己想在家傳武功的基礎上模仿螳螂,象形取意,創造一種新拳路的想法說給父親聽了。父親非常贊同,並鼓勵兒子說:“你就好好琢磨吧。必要的話,我也可以幫你求證一下”。
從這以後,李秉霄就完全沉浸在“造拳”的意境中。他茶不思,飯不想,更加細心地觀察螳螂的舉動,揣摩它的攻防姿態,歸納特點,不時地比劃比劃,時而又畫畫寫寫。
吃飯的時候,都是在母親的再三催促下,才心不在焉地草草吃過飯,又回到拳房中,琢磨他的“螳螂拳”了。他每創一個招式,都從父親那兒求證一下,畢竟父親也是一位武術大家。父親也同樣被他深深地感染,整天也迷戀其中,時不時地提出自己的看法,給兒子以絕好的啟迪,激發他的靈感,奇招妙招層出不窮,創演出許多“秘手單招”。經過反覆而縝密的淬礪考究,使其招招相扣,勢勢相連,一氣呵成,演繹出崩補,亂接,八肘(四段)等套路。就這樣,構思精巧,風格獨特的“螳螂拳”便橫空出世了。
震惡揚威 扶弱試拳
李秉霄在父親的協助下創出“螳螂拳”,心情異常興奮,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準備挾技闖江湖,以武會友,以求得到更充分地印證。
李秉霄首先想到遼東雲花觀的道一真人,他與秉霄亦師亦友,感情莫逆,也是一位道行頗深的世外高人。秉霄決定遼東之旅,辭別雙親,擇路煙臺渡海而往。
李秉霄身背行囊,腳下加力,不一日便來到煙臺。煙臺是一個繁華的商埠,碼頭上人來熙往非常熱鬧。秉霄心裡有事,顧不得欣賞這熱鬧的景象,徑直來到碼頭候船問明了開船時間,後到飯館用餐。不一會飯館外連連傳來驚呼聲。秉霄循聲隔窗望去,只見一瘦弱後生,踉踉蹌蹌朝飯館方向跑來,後面一彪形大漢緊追不捨,口中咋呼連聲:“小子,看你能逃出我的手心不成”?那後生情急之下,一頭扎進飯館裡,一眼瞥見李秉霄,顧不得多想,慌忙跑到秉霄身後。失聲地喊:“道長,救命”!這時,那大漢也闖進了飯館,秉霄仔細一瞧那大漢:倒八字的雙眉絡腮鬍子,膊乍腰圓眼露凶光。一看就知不是善類。漢子一進門,瞥見後生躲在以食客身後,便騰騰急步闖到秉霄面前,伸手就抓那後生,那後生“啊呀”一聲兩腿發軟,一屁股癱坐在地上。秉霄起身攔住大漢說道:“好漢慢來!”大漢一見有人阻攔,兩眼向上一翻,手指李秉霄:“識相的閃開,不然連你一起收拾了”。秉霄不屑地一笑,轉身扶起後生,說道:“小兄弟別怕,告訴我怎么回事”?那後生眼瞅著大漢怯怯地說道:“他是俺把頭,今天我發現他剋扣俺大半工錢去,俺只問了一句,他就往死里打俺”。
原來這大漢是煙臺碼頭上裝卸工的把頭。他仗著自己人高馬大,天生神力,又練了多年武功,狂妄無極,獨霸一方,掌控著碼頭上所有苦力,就連武官的館主,逢年過節,都要給他打點一份孝敬。不然的話,他就會興師動眾去砸人家的場子。人們背後都稱他“喪鬥神”。這喪鬥神稱霸煙臺,眾怒天怨,無人敢與他抗衡,使他有恃無恐。
李秉霄頓生抑惡試拳之心,轉身對那喪鬥神言道:“你偌大個漢子,欺負一個弱小,不覺著羞恥嗎”?喪鬥神一聽“嘿嘿”冷笑道:“那來的擋道狗,敢在老子面前狂叫,看來你是想趟這渾水啦,不教訓教訓你,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說著雲步向前,一招“黑虎掏心”直奔李秉霄心口窩打來,秉霄不假思索,出右手如電“金絲纏腕”,拿住喪鬥神的手腕,指上叫力,突然向上一提,喪鬥神腳下不由得拔了根,說時遲,那時快,秉霄左肘一記“橫斷烏江”,打在了喪鬥神的右肋,將他凌空擊出窗外,“嘩啦啦”窗戶粉碎,“撲通”一聲,喪鬥神摔跌在地,臉色蠟黃,鮮血從鼻口噴流出來,圍觀的人群不由地山崩海嘯般地叫起好來。那喪鬥神,不死也從此成廢人了。李秉霄估計,此時離開船時間也到了,便徑直朝碼頭走去,那後生急步追上李秉霄,“普通”跪下:“恩人慢走,請恩人留下姓名,容小人日後報答”。秉霄俯身將那後生扶起,會心一笑:“你問我的名字嘛,忘了”。那後生誤聽為諧音“王朗”,急忙磕頭不迭:“小的記下了,小的一定將恩人王朗的名字刻在長生牌位上,終生供奉”。李秉霄聞聽,啞然失笑,徑直上船奔遼東而去。
李秉霄到了遼東,拜會了道一真人。將自己如何受到螳螂的啟迪,在父親的鼎立協助下創造了一套拳法——螳螂拳,一五一十地講給了道一真人聽。道一真人異常高興,急著要見識一下。本來,秉霄與道一真人的武功在伯仲之間,結果一試,只以交手,道一真人便被打得無遐遞招,連試幾個回合,都是道一真人敗陣。道一真人自嘆不如,對秉霄大加讚賞:“道兄,你的這套拳法可以獨步武林,雄視江湖了。不過,你一定要將這一絕技傳之後世,萬不可湮沒了”。秉霄說道:“我也正有此意,想到各處走一走,一邊印證,一邊傳授”。道一真人高興地說:“太好了,咱們武林又多了一支奇葩”!
李秉霄在雲花冠盤桓了數日後,就辭別了道一真人云游去了。
李秉霄俠游江湖,抱打不平,扶弱抑惡,所到之處,不斷將螳螂拳傳授良家子弟。徒兒們若問他尊姓大名,他總是說一句詼諧的答覆:“忘了”。因此“王朗”名滿江湖。“王朗”的名字也就隨著螳螂拳的傳說而誤傳至今,使很多人誤以為螳螂拳為王朗所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