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濤(898年-961年),字信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文學家,唐敬宗李湛之後。

李濤最初隨父避禍於湖南,後於後梁任河陽縣令。後唐時登進士第,累官右補闕、起居舍人。歷仕後晉、後漢兩朝,官至中書侍郎戶部尚書平章事(宰相)。後漢隱帝時被罷相。後周時起復為太子賓客,歷刑部、戶部尚書,封莒國公。北宋建立後,出任兵部尚書。建隆二年(961年),李濤去世,年六十四。獲贈右僕射

李濤能言善辯,言辭詼諧逗趣。為人慷慨有大志,以社稷為己任。又工於詩文,“筆札遒媚”,與其弟李瀚均以文學聞名。

基本介紹

  • 本名:李濤
  • 字號:字信臣
  • 所處時代:五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京兆萬年
  • 出生時間:898年
  • 去世時間:961年
  • 主要作品:《顏噲贊》《春社從李昉乞酒》等
  • 官職:兵部尚書
  • 爵位:莒國公(後周)
  • 追贈:右僕射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個人作品,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李濤為唐敬宗之子、郇王李瑋的十世孫(唐敬宗與李濤之間只差八十九歲,故其為郇王“十世孫”之說存疑)。權臣朱溫篡唐建後梁時,李濤之父、將作監李元自襯宗室身份可能會帶來災禍,帶著李濤避禍於湖南,依靠於楚王馬殷,被署任為衡陽縣令。李濤的堂兄李郁仕於後梁,將李濤父子的行蹤言於朱溫,朱溫令馬殷讓李濤父子北返京師。李濤回到長安後,被補任為河陽縣令。
後唐天成(926年-930年)初年舉進士甲科,歷任建雄軍節度府從事、監察御史、右補闕等職。宋王李從厚出任魏博節度使時,辟用李濤為魏博觀察判官。一年多後,入朝任起居舍人
後晉天福初年,李濤改任考功員外郎、史館修撰。後晉高祖石敬瑭前往大梁,張從賞據守盟津反叛,攻陷洛陽,控扼虎牢關。已故齊王張全義的兒子張繼祚參與謀反,石敬瑭將要族滅張氏。李濤上疏力陳張全義的功勳,請求只降罪於張繼祚一家。石敬瑭同意。
李濤曾經奉詔擔任宋州括田使,前任雄州刺史袁正辭送給他束帛古代的一種贈禮),託付他保全自己的田莊。李濤秉公執法,將此事稟奏朝廷,受到石敬瑭的褒獎。袁正辭因此獲罪,被降官一階,李濤則出任浚儀縣令。又改為比部郎中、鹽判官及刑部郎中。
涇原節度使張彥澤擅殺幕僚張式,霸占其妻子,張式家人前往開封府訴冤,石敬瑭因張彥澤有軍功而不追究其罪。李濤“伏閣抗疏”,堅持要求依法制裁,終將張彥澤撤職,張式的父親、兒子也被拜官。
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駕崩,李濤因不赴京臨喪的罪名被停職。不久後,被起用為洛陽縣令,轉任屯田職方郎中、中書舍人
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投降契丹的張彥澤引契丹軍攻陷開封府,滅亡後晉。開封失陷後,張彥澤領騎兵肆意殺人,眾人都為曾得罪張彥澤的李濤擔憂。李濤在此時刻,卻主動前往張彥澤的營帳,通刺出示名片以求延見)謁見。張彥澤說:“舍人(指時任中書舍人的李濤)害怕嗎?”李濤答道:“現在我的恐懼,就像足下當年的恐懼(指張彥澤被李濤彈劾一事)一樣。如果先帝(石敬瑭)聽從了我的建議,怎么會有今天這樣的事。”張彥澤聽後大笑,下令斟酒與李濤對飲。李濤自始至終都神態自若。
同年,在河東稱帝反遼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後漢高祖)進入洛陽,李濤攜帶百官的表奏由開封前往洛陽覲見劉知遠。劉知遠向李濤詢問京師開封的財賦在契丹撤離後還剩餘多少,李濤應對即具體又得體,深得劉知遠的讚賞。劉知遠抵達開封后,就任命李濤為翰林學士
歸德軍節度使杜重威據鄴城叛亂,劉知遠命大將高行周慕容彥超前往討伐。但高行周、慕容彥超二人相互交惡,耽誤軍情。李濤密奏請求劉知遠親征杜重威,劉知遠覽奏後,認為李濤之才能勝任宰相之職,於是擢升他為中書侍郎戶部尚書平章事,成為宰相。
後漢隱帝劉承祐即位後,樞密使楊邠郭威掌握機密事務,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史弘肇領有兵權,與武德使李鄴等人爭權,各重臣之間互相爭權奪利。李濤上疏隱帝,請求將楊邠等全部罷職出任藩鎮節度使,以肅清朝政。隱帝不能決斷,與李太后(李三娘)商議。李太后也只是召來楊邠等人,對其加以戒諭。之後,李濤反被構陷罷相,回到家中,楊邠出任宰相,又兼樞密使。等到郭威以“清君側”名義起兵時,李太后倉惶泣涕道:“沒有採用李濤的建議,滅亡是應該的啊。”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政權,即為後周太祖。李濤在此時期,被起用為太子賓客,歷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駕崩,李濤擔任的山陵副使,負責督造世宗陵寢。同年,後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封李濤為莒國公。
北宋建立後,李濤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建隆二年(961年),李濤患病,於同年病逝,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追贈右僕射
李濤為人慷慨有,遠大的志向,以治理天下為己任。他能言善辯,言辭詼諧逗趣,卻不觸犯他人,在家中也以孝順、友愛聞名。又工於詩文,“筆札遒媚”,與其弟李瀚均以文學聞名。

人物評價

劉承祐:早預朝倫,素虧時望,繼踐清華之列,曾無倜儻之名。先皇帝應運開階,濟物成務,未明求理,虛已待賢,擢自禁林,升之槐路,既委宰衡之任,蔑聞帷幄之謀。迨及眇躬,初親庶政,被顧問之際,屢睹醺酣;當獻替之時,無聞詆訐。復虧嚴重,但務詼諧,詎為君子之儒?殊失大臣之體。(《李濤罷相制》
李三娘:不用李濤之言,宜其亡也。(宋史》引
柴榮:①濤輕薄無大臣體,朕問相而卿(張昭)首薦之,何也?(資治通鑑》引)②卿(張昭)言甚善且至公,然如濤者,終不可置之中書。(《資治通鑑》引
張昭:昔晉高祖之世,張彥澤虐殺不辜,濤累疏請誅之,以為不殺必為國患;漢隱帝之世,濤亦上疏請解先帝兵權。夫國家安危未形而能見之,此真宰相器也,臣是以薦之。(《資治通鑑》引
王明清:五代李濤與弟(李)瀚俱負才望。(揮麈錄
脫脫李谷邊歸讜竇貞固、李濤輩,或在廟堂,或侍帷幄,世主之所寵任,社稷之所倚賴,而更事異姓,不能以名節生死,倫義廢矣。(宋史

個人作品

李濤知識廣博,擅長詩歌與書法。《全唐文》錄有其文一篇:《顏噲贊》。
全唐詩》錄其詩三首:《春社從李昉乞酒》、《題僧院》、《答弟婦歇後語》,以及斷句若干。《全唐詩續拾》補詩兩首。
全宋詩》錄其詩最多,有《春社日寄李學士》、《處事》、《春晝回文》、《次韻平埜王子厚登相山不及相過》、《登高丘而望遠海》、《讀阮籍詠懷十七首》、《訪林龍發》、《寄范稅院倚衡》、《蘭坡過省》、《南山》(三首)、《琴書》、《三月十六日西湖聞杜鵑》、《僧本均乞蒙泉稿》、《詩社中有赴補者》、《詩友作涉江采夫容觸撥鄙思亦成一首》、《題處士林亭》、《題泥水關不動尊院》、《題盱江王章甫梅境》、《題袁恭父神心精舍》、《為廣壽長老文杰說嵩溪偈》、《為能仁長老本端說無學偈》、《新年開義館教族屬子侄作詩勉之》、《雜詩十首》(四首)、《雜詩四首》(四首)、《贈染花徐仲湘》、《贈山翁》。

軼事典故

李濤能言善辯,言辭詼諧逗趣。他還是平民時,常常往來於長安、洛陽之間。汜水關(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境內)有一座名為“不動尊院”的寺院。寺中有位僧人,十多年不曾跨出院門,李濤每次路過此寺休息時,都會前往問候此僧。其後,這座寺被大火焚毀,僧人們都遷居到他處。李濤再次經過此地時,只剩下了殘存的門扇,他於是在門上題詩道:“走卻坐禪客,移將不動尊。世間顛倒事,八萬四千門。”
李濤任兵部尚書時,軍校尹勛監督疏浚五丈河。參與浚河的陳留民夫乘夜逃散,尹勛擅自斬殺隊長陳琲等十人,有七十位丁夫都被施以一百杖刑,還被割去左耳。當時已經病重臥床的李濤聽說後,奮筆草擬奏疏,請求斬殺尹勛來告慰天下百姓。李濤的家人對他說:“您患病已久,應該愛護自己的身體,朝廷的事情暫且放在一邊。”李濤憤言道:“人都會有一死,但我身為兵部尚書,坐視軍校無辜殺人,怎么可以不上奏?”宋太祖覽奏後表示嘉賞,隨即下詔削去尹勛的官爵,將其發配至許州服役。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先祖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諡號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
李瑋
唐敬宗李湛之子,封郇王。《宋史》稱其為李濤的十世祖。
祖父
李鎮
唐末官至臨濮縣令。
父親
李元
唐末任將作監後梁建立後曾避地湖南,後又回到長安。
平輩
弟弟
李瀚
一名浣,有文學之名,後晉時官至翰林學士。後晉滅亡後被擄至契丹,終老北方。
子輩
兒子
李承休
官至尚書水部郎中。
孫輩
孫子
李惟勤
宋真宗時被授為許州司士參軍
李承休之子,官至戶部侍郎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列傳第二十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