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序

李庭序(1913-1981),江西省于都縣橋頭鎮人。1928年參加革命,1930年入黨,1934年參加長征,歷任紅一方面軍獨立六師任三團政治部宣傳幹事,勝利縣蘇維埃政府土地部副部長,西北中央局任會計科科長,固原和慶陽縣委書記,中共吉北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中央東北局組織部任幹部科副科長,中共南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中共江西省委委員,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中共長江水利委員會常委會第二書記,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庭序
  • 出生地:江西省于都縣橋頭鎮
  • 出生日期:1913
  • 逝世日期:1981
  • 職業:中共長江水利委員會常委會第二書記,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
個人介紹,簡歷,土地革命時期,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建國初期,文革時期,簡評,

個人介紹

李庭序(1913-1981),江西省于都縣橋頭鎮人。

簡歷

土地革命時期

1913年山生在江西省于都縣橋頭鎮的一戶貧民家庭。于都縣位於贛南中部,東靠瑞金,東南與會昌、安遠交界,西鄰贛縣,北接興國、寧都。橋頭鎮地處於都縣北,是於北一帶經銷油、米及土特產品的集散地。李庭序伯父李扶上、父親李揚上共同經營一間中伙鋪(農民趕集時歇腳和供應酒、水、麵食的小店),以為生計。
李庭序
1926年9月,北伐軍進人贛南不久,中共于都縣支部成立了。從此於都的工人、農民、學生運動接踵而起。1928年3月,繼於都的里仁、步前、羅垇暴動之後,橋頭鎮也爆發了震驚贛南的農民暴動。上千人的暴動隊伍,四處張貼“抗租抗債”、“打倒土豪劣紳”的標語。嚇得土豪劣紳都逃到上寶土圍子裡躲藏。暴動隊伍又包圍和攻打上寶土圍,于都縣派一營國民黨軍隊趕來上寶,暴動隊伍不得不撤回橋頭鎮一帶,隨後解散。這場聲勢浩大的於都橋頭暴動沉重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封建地主豪紳的反動氣焰,激發了受壓迫、受剝削的貧苦民眾同國民黨反動派和豪紳地主做鬥爭的勇氣。李庭庸參加了橋頭暴動,暴動失敗後參加了紅軍。李庭序當時只有15歲,也參加了為秘密集會的暴動隊站崗放哨的活動。通過暴動的教育和鍛鍊,他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 1928年8月,在橋頭成立了中共於北特區。不久,李庭序參加了特區下的少年兒童組織——童子團。同年底加入少先隊,並被推舉為橋頭的小隊長。為了回響中共於北特區委關於擴大革命武裝的號召,剛滿16歲的李庭序就帶頭並動員一批少先隊員加入了橋頭紅色游擊隊,投身到保衛初創的興(興國)、於(於都)寧(寧都)邊界紅色根據地的武裝鬥爭。在游擊隊中,他表現機智勇敢,多次完成誘敵和偵察任務,曾受到當時特區委領導人李駿的稱讚,並經章萬里介紹加入共青團(當時稱少共)。由於李庭序年青、機敏,又讀過幾年書,有培養前途,黨組織送他到特區委辦的教育隊學習。學習結束後派他到橋頭赤衛隊任政治宣傳員。
1930年春,他隨赤衛隊編入於北游擊隊第一大隊,仍任宣傳員、參加了打土豪、收繳反動地主武裝、宣傳土地革命等活動。李庭序雖粗通文墨,但他勤奮學習,進步很快,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很強。因為他出身貧苦階層,長期與貧苦農民接觸,懂得他們的心裡,所以他演講通俗易懂,言簡意明,深受民眾喜歡。不久他調到於北紅色警衛營任宣傳員,同年8月,經李金龍介紹由團轉黨。10月調任地方正規武裝於都獨立團政治部任宣傳分以長。1931年6月,李庭序隨獨立團編入紅一方面軍獨立六師任三團政治部宣傳幹事。7月,由左右江革命根據地轉戰至中央蘇區的紅七軍,在平安村一帶進行休整補充,為幫助紅七軍儘快熟悉和適應新的環境,中央軍委決定,從六師抽調一批當地幹部到紅七軍工作。李庭序作為骨幹調至紅七軍二十師三團一營一連任指導員,不久即投入第三次反圍剿戰鬥。他先後參加了良村、黃陂、復興、老營盤等戰鬥。每次戰鬥中,他既是連隊指導員,又是普通戰鬥員,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退卻在後。同年10月,第三次反圍剿取得勝利後,李庭序調任二十師政治部宣傳幹事,隨部隊進駐會昌縣,一面休整,一面幫助地方消滅白色據點,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1932年3月,又調回三團政治部任宣傳隊長。由於他關心、愛護、團結幹部戰士,虛心向兄弟團隊學習政治宣傳工作經驗,使三團宣傳隊評為全師的政治工作模範單位。1932年5月,李庭序身染瘧疾。但他仍拖著虛弱的身休,隨部隊轉戰閩贛兩省。首長看他體質越來越弱,強行決定讓他回地方工作,任中共橋頭區委宣傳科長。不久又調到勝利縣蘇維埃政府任土地部副部長。當時,蘇區各級政府土地部門的中心任務是深入進行查田工作和大力發展蘇區農業生產,為反圍剿鬥爭提供物資保證。李庭序負責抓農業建設工作。他幾乎踏遍了全縣各地,組織民眾興修水利,改善耕作技術,開墾荒地。他還組織幫耕隊,幫助軍屬克服生產上的困難,受到民眾的稱讚。
1933年5年,蘇區掀起“擴紅運動”高潮(動員民眾參加紅軍),根據中央軍委擴紅突擊訓令,勝利、博生、廣昌、洛口、赤水等五縣被劃為紅軍五軍團補充區,要求一月之間組建一個補充師。季庭序任縣“擴紅隊”隊長。經過逐區、逐鄉開展宣傳動員工作,不到一個月,就“擴紅”一千多人,組成了“勝利補充團”,李庭序任團政委。同年7月,他率新兵開赴博生與其他四縣合編成補充三師,並先後擔任營教導員、師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長。此間他參加了復興阻擊戰、石城保衛戰、古龍崗防禦戰等多次戰鬥。還奉命率地方工作隊赴於都西部貢江河邊,發動民眾為紅軍籌措糧草。

長征時期

1934年5月,李庭序調瑞金中央黨校學習,結束後分配到紅軍總政治部任機要秘書。同年10月,李庭序隨總政機關一起參加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從瑞金剛出發,他復發瘧疾病,首長勸他留地方工作,李庭序堅持隨軍行動。為避免敵機轟炸,都是夜間行軍,他恰恰又是打夜擺子,李庭序硬是咬緊牙關,背著行李和公文包(內裝中央機關的檔案、電報)緊跟隊伍,直到1935年1月到達遵義後,服了“金雞納霸”病才漸好。遵義會議後,紅軍進行整編。李庭序調前敵委員會任管理排長,負責保衛中央首長。1935年10月抵達瓦窯堡後,又被分配到西北中央局任會計科科長。
1936年5月,李庭序入中共中央黨校高級班學習半年。“西安事變”後,他先後任慶陽工委秘書長,鎮原縣工委主任。1937年5月,出席中國共產黨蘇區代表會議。七七事變後,成立中共隴東特委,李庭序任特委委員,並先後任固原和慶陽縣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

1939年5月,中共隴東特委與中共慶環分委合併,成立中共隴東地委,李庭序任地委委員、組織部副部長兼平經工委書記。同年12月,任地委常委、組織部長。當時隴東地委所轄縣中,有九個縣是解放區,而寧縣、平涼、華亭三縣和鎮西原的南山鎮則是統戰區。李庭序深入到解放區的各縣抓建黨工作,各鄉都建立了黨的基層支部。在統戰區則建立和發展抗敵後援會、婦救會、青救會和農會。為了使黨員幹部適應這種特殊形式下開展黨的建設工作,以保證黨的政治路線的貫徹執行,李庭序還主持開辦了地委訓練班培養提高黨的基層幹部。1942年6月,李庭序入中央黨校一部學習,並參加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延安整風。1944年6月學習結束後,分配到中央西北局組織部任組織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6月,中央決定調一批幹部到閩、浙、贛三省開展工作,幹部集中後,成立了辦事處,李庭序負責組織工作。8月19日離開延安,當行至山西省清源縣白崖鎮時,中央急電命令全體幹部轉道去東北。1946年2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分配李庭序任中共吉北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當時,國民黨軍隊已占據了遼西大部,正沿著北寧線北犯,我軍擬確保四平、長春戰略要地。因此,吉北地委的主要任務就是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發動民眾開展反奸清算、減租減息、打擊敵偽殘餘勢力,迅速建立起鞏固的後方根據地。而當時幹部奇缺,地委除李庭序外,只有書記李夢齡和宣傳部長鄧力群,地委機關也只有幾名幹部。李庭序只帶一名警衛員,在九台縣其塔木蹲點,與縣委的同志一起做民眾工作.3月份的一天,九台縣委宣傳部長張風歧同志接到一份敵情通報,內稱:我軍在敦化擊遺了大股政治士匪,現有殘匪上千人正向松花江邊竄來。東北民主聯軍二十四旅已奉命從後面追擊,令九台縣做好準備,防敵騷擾破壞。但是當土匪過江後,二十四旅追至江邊時,已經開江,正在跑冰排,人過不來,船也不能走,形勢十分危急。張風歧同志建議將縣大隊留下,由他率領堅守其塔木,縣委書記楊實人陪李庭序撤至沐石河。楊實人同志遂率部分機關幹部攜帶貴重物資撤出其塔木。之後,張鳳歧召集縣大隊排以上幹部開會,部署戰鬥任務。這時他才發現李庭序站在他身後。於是張鳳歧急切地問:“為什麼沒走!”李說:“先不談我走不走,我問你,你想用縣大隊的新兵阻擊敵人嗎?”張說:“是啊!”李庭序笑了笑說:“來的這股土匪不是一般搶劫民財的土匪,而是經過正規軍事訓練的政治土匪,憑你這幾個新兵怎么能阻得住呢?小老弟啊,光憑勇氣不成,還是邊掩護邊撤退吧。”張鳳歧聽後改變了堅守硬拼的打算,率縣大隊向西南山區撤退。土匪進入其塔木後,不敢久留,繼續向長春方向逃竄。事後,張鳳歧同志在回憶這段經歷時,深感在危急關頭,還是這位身經百戰的老紅軍做出正確的決策,使九台縣大隊避免了傷亡,保存了力量。
1946年4月下旬,中共吉遼省委決定撤銷吉北地委,李庭序改任榆樹中心縣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同年7月,吉遼省委撤銷,新組建的中共吉林省委決定重建吉北地委,伍晉南同志任書記,李夢齡同志任副書記,李庭序任地委委員、組織部長。當時的東北戰場,敵我力量對比還處於敵強我弱,吉北沿江一帶準備戰略退卻。面對這種形勢,李庭序建議,為確保吉北腹地榆樹和舒蘭的安全,應做長期堅持的準備,建立吉北的後方基地,一則可貯備物資,保證軍需和民用;二則如果真放棄前沿區,可在這裡堅持鬥爭。地委積極支持他的建議,並決定由李庭序負責並同他愛人張若萍一起去靠近黑龍江省的向陽區的山溝里,發動民眾進行土地改革,修建糧食和物資倉庫。局面打開後,張若萍留任這個區的區委書記,李庭序回到地委協助李夢齡同志處理日常工作。經李庭序親手創建的這個基地,後來經過擴建和完善,不只成了吉北的後方基地,而且貯存和轉運了大批糧食、服裝及其他物資,為我軍“三下江南”提供了一些軍需保證。吉北後方根據地的建立,被譽為是有戰略眼光的創舉。
李庭序在協助李夢齡同志處理地委日常工作中,為地委起草了大量檔案,而且在建黨和培養幹部工作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吉北地區經過土地改革、支援戰爭、開展大生產運動,各縣都有幾個工作基礎較好的區和湧現出大批積極分子,為建黨提供了條件。李庭序在地委《關於發展黨員的決議》中指出:“第一批黨員對於建黨工作非常重要,因為我們老黨員很少,以後的黨員主要靠第一批黨員來發展,如果底子打不好,建黨工作就很不容易搞好。”因此,確定了“精細審查,積極教育,慎重吸收”的建黨方針。各縣、區、鄉黨的組織依照這一方針,當年就發展了1400多名黨員,村一級都建立了黨小組,少數村還建立了黨支部。除此,他還十分重視幹部工作。他反覆強調“東北解放區是全國解放區的總後方,在軍事上,經濟上都有支援全國解放區的責任,因此必須加強各種建設工作,要擔負這個建設工作的任務,必須有大批幹部”,“如果,我們不能培養出大批幹部,就無法跟上形勢的需要,一切決議都不易圓滿完成,因此,必須大量擴充幹部數量,積極提高幹部質量。”在擴大幹部數量上,他提出放寬條件限制,“中農成份以下(如進步的小知識分子、富農亦可),歷史清白,階級覺悟較高,工作學習積極,有發展前途”也可以培養提拔。在提高幹部質量上,除決定地、縣兩級辦幹部培訓班外,還確定縣、區、村及部、科多配副職,採取帶徒弟的辦法,在工作中提高新幹部的工作能力。由於採取上述措施,僅1948年,吉北地委就為新區和部隊輸送了近千名幹部。
1947年5月,我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夏季攻勢,東北戰場轉入戰略反攻。經過夏、秋、冬季攻勢,相繼收復四平、吉林以及東北許多城市,國民黨軍隊被迫龜縮在長春、瀋陽、錦州等幾座孤城。1948年4月,中共吉林省委決定,為配合主力部隊圍攻長春,成立吉林省委工作團,任命李庭序為團長,李雋為副團長,團員從敦化、榆樹、舒蘭、蛟河、永吉等縣抽調百餘名幹部組成。團部設在長春郊區的興隆山陶瓷廠院內,所轄的五個大隊分別駐在長春東南郊的八里堡、宋家窪子、金錢堡一帶。工作團的主要任務是配合駐守在長春東郊的東北人民解放軍獨立八師做地方的民眾工作和瓦解敵軍的工作。在工作團進駐興隆山之前,國民黨軍隊已把當地老百姓家中的存糧搶光,村民們靠挖野萊度日。李庭序決定把工作團帶的糧食分出一部分給老鄉,以解燃眉之急。進入收穫季節,他親率工作隊員與民眾一起勞動,“快割、快拉、快打、快藏”,防止國民黨軍隊出城搶糧。工作團還配合部隊到前沿陣地發動政治攻勢,向敵人喊話,分化瓦解敵人。中秋節到了,李庭序布置工作隊員將事先特製的月餅(餡中夾宣傳單,上寫“持宣傳單可出城,我軍接待”)送到前沿陣地。工作團配合主力部隊發動的政治攻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開始時,是一兩個蔣軍士兵投奔我方,後來發展到整班人攜械反正。圍城後期,工作團還在陶瓷廣院內建立了難民接待站。李庭序還親自接待過從長春逃出的一位搞飛機發動機的工程師和一位電氣技工,待他們恢復體力後,令專人護送室九台,轉道去解放區。
長春解放後,李庭序隨軍入城參加接管工作。1948年12月,調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部任幹部科副科長。1949年5月隨東北幹部大隊南下,6月任江西省吉安地委副書記兼專員。8月底,寧都解放後中共江西省委決定建立寧都地委,任命李庭序為贛西南區黨委委員9月初到職後,正值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四四師(兼寧都軍分區)已將原國民黨豫章山區司令兼江西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黃鎮中統率的二千多殘匪,圍困在寧都城郊的翠微峰上。9月23日,李庭序赴前線指揮所,同師長(兼寧都軍分區司令員)張書祥一起,參與了對翠微峰總攻的指揮。經過9個小時的激烈戰鬥,生俘以黃鎮中為首的敵軍二千八百多人,勝利完成了“贛南最後一役”。

建國初期

1952年寧都地委撤銷,李庭序調任中共南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中共江西省委委員。1954年10月,國務院任命李庭序為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9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建立中共長江水利委員會常委會,任命李庭序為黨委第二書記,主管全委的政治工作。至“文化大革命”前,經過十幾年的辛勤工作,在長辦(1956年國務院將長委會改為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簡稱“長辦”)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機構(二級單位建立政治處,三級單位建立政治工作科,野外施工作業的地質隊和水文站建立專職政治指導員和政治幹事)。根據長辦一萬多名職工分布在沿江18個城市,近百個工作點,“點多、線長、分散”的特點,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和評比檢查等措施,有力地保證了勘測、設計和施工任務的順利完成。三年困難時期,李庭序親率八百多名職工赴市郊東西湖築堤圍墾,他與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墾耕地4500畝,當年收穫糧食90萬斤。此後,又相繼在洪湖、九溝、銀蓮湖等地墾荒,大種紅笤、油料作物、蔬菜和飼養牲畜,使長辦機關職工每人每月可得到3.5斤糧和3兩油的補助。當時的湖北省委第一書記王任重曾派《湖北日報》記者到長辦作專題採訪並以“機關辦農業大有作為”為題作了公開報導。在黨的組織建設中,他十分重視從工人和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在1958年至1961年發展的632名黨員中,只高級知識分子就有30名,占高級知識分子總數的23.8%。1962年1月,李庭序出席了中央召開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七千人大會)。

文革時期

“文革”初期,因李庭序對王力到武漢支一派壓一派,煽動反黨亂軍表示不滿,因此,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將“七二〇”事件定為“反革命事件”後,李庭序慘遭毒手,被“造反派”打斷11根肋骨,由於治療不及時,造成下肢癱瘓。周恩來總理得悉情況後,親自給當時的湖北省革委會負責人打電話,說“李庭序是長征幹部,歷史清楚,工作表現好,應儘快結合。”1970年5月,湖北省革委會作出決定,任李庭序為長辦革委會副主任,但因身休狀況已不能堅持正常工作。1975年,他向上級組織打報告,建議派人接替他的工作。1976年2月水利部派黃友若任長辦黨委第二書記,李庭序改任長辦顧間。1980年他又被選為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1981年12月21日,因病逝世。

簡評

李庭序同志出身於貧苦的勞動人民家庭,在他長達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無論是在軍隊還是在地方工作,是身居高位還是普通工作人員,他都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克已奉公,艱苦樸素,公正廉潔,與民眾同甘共苦。他對黨忠誠,信仰堅定,對待職務、榮譽從不計較,完全服從組織決定。在“文革”中慘遭迫害時,絲毫沒有動搖對黨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事業的信念。他處處著眼全局,心胸開闊,作風正派,善於團結同志,與他共過事的人,都稱讚他忠厚篤實。他勤奮學習,銳意進取.遵守紀律,執行政策,是黨的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幹部。長辦黨委在悼詞中寫道:“李庭序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革命的一生,是艱苦奮鬥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位好領導,一位好同志,是我們黨和長江水利水電事業的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