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恩

李嗣恩(?—918年),本姓駱,吐谷渾部人,晉王李克用養子,頗能騎射,初為鐵林軍將,以戰功遷突陣指揮使。從敗康懷英於河西,遷檢校司空,左廂馬軍都指揮使。從後唐莊宗入魏博,遷天雄軍馬步都指揮使。劉鄩攻太原,兵趣樂平,嗣恩會莊宗於魏州,大敗劉鄩於莘縣,以功遷代州刺史、石嶺關已北都知兵馬使、振武節度使。

天祐十五年,卒於太原。天成初年,後唐明宗追贈其為“太尉。”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嗣恩
  • 別稱:駱嗣恩
  • 字號:太尉
  •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
  • 民族族群:吐谷渾
  • 出生地:吐谷渾部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918年
  • 主要成就:後唐名將,振武節度使
人物生平,因功賜名,征戰河西,帶傷建功,從征劉鄩,去世,舊五代史記載,新五代史記載,家庭成員,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因功賜名

李嗣恩,本姓駱,十五歲時就擅長騎射,在振武侍奉李克用。李克用坐鎮太原時,李嗣恩被任命為鐵林軍小校。跟隨李克用征討王行瑜,因戰功先後升為檢校散騎常侍、突陣指揮使。李克用給他賜了姓名,並收他為義子。

征戰河西

天佑四年(907年),李嗣恩在河西追剿康懷英,解了汾州之圍,因此被任命為檢校司空,兼左廂馬軍都將。後因征討王景仁有功,升為檢校司徒。

帶傷建功

李嗣恩跟隨李嗣昭去河中援救朱友謙,與後梁軍隊力戰。李嗣恩射殺多人,但自己被槊擊中嘴巴,可他還是繼續作戰。等到戰役結束後,後唐莊宗李存勖親自去查看他的傷情,並深切慰問勉勵。李嗣恩因功晉封內衙馬步都將、遼州刺史。

從征劉鄩

天佑十二年(915年),李嗣恩跟隨莊宗出兵魏州,因戰劉鄩有功被升為天雄軍都指揮使。劉鄩敗退,準備進攻太原進而出兵樂平,李嗣恩前去追襲他。李嗣恩後發先至,先到晉陽。劉鄩聽說李嗣恩先到了,於是又逃了。
後劉鄩屯兵莘縣,後唐軍於莘縣與劉鄩交戰。莘縣之戰,李嗣恩因戰功升為代州刺史兼石嶺關以北都知兵馬使,後又升為振武節度使。

去世

天佑十五年(918年),李嗣恩在太原去世。天成初,後唐明宗李嗣源因李嗣恩的戰功,下詔追封他為“太尉”。

舊五代史記載

李嗣恩,本姓駱。(《歐陽史》:嗣恩本吐谷渾部人。)年十五,能騎射,侍武皇于振武;及鎮太原,補鐵林軍小校。從征王行瑜,奉表獻捷,加檢校散騎常侍,漸轉突陣指揮使,賜姓名。天祐四年,逐康懷英於河西,解汾州之圍,加檢校司空,充左廂馬軍都將。戰王景仁有功,加檢校司徒。救河中府,與梁人接戰,應弦斃者甚眾,而槊中其口;及退,莊宗親視其傷,深加慰勉,轉內衙馬步都將、遼州刺史。十二年,從莊宗入魏,擊劉鄩有功,轉天雄軍都指揮使。劉鄩之北趣樂平也,嗣恩襲之,倍程先入晉陽。時城中無備,得嗣恩兵至,人百其勇,鄩聞其先過,乃遁。莘之戰,以功轉代州刺史,充石嶺關以北都知兵馬使,稍遷振武節度使。十五年,追赴行在,卒於太原。天成初,明宗敦念舊勛,詔贈太尉。
有子二人,長曰武八,騎射推于軍中。嘗有時輩臂飢鷹,矜其搏擊,武八持鳴鏑一隻,賭其狩獲,暮乃多之。戰契丹於親州,歿焉。幼曰從郎,累為行軍司馬。

新五代史記載

嗣恩,本姓駱,吐谷渾部人也。少事太祖,能騎射,為鐵林軍將,稍以戰功遷突陣指揮使,賜姓名,以為子。從敗康懷英於河西,遷左廂馬軍都指揮使。從李嗣昭援朱友謙於河中,與梁兵力戰,槊中其口,戰不已。遷遼州刺史。從莊宗入魏,遷天雄軍馬步都指揮使。劉尋阝攻太原,兵趣樂平,嗣恩從後追之,自佗道先入太原以守。尋阝兵去,嗣恩亦以兵會莊宗於魏,從戰於莘。遷代州刺史、石嶺關已北都知兵馬使、振武節度使。天祐十五年,卒於太原。追贈太尉。

家庭成員

義父:李克用
:李武八(卒於917年2月新州之戰)、李從郎。

歷史評價

《舊五代史》:嗣本、嗣恩皆以中涓之效,參再造之功,故可附於茲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