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道(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傳道(1919年- ),湖南長沙市人,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傳道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南長沙
  • 出生日期:1919年3月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書籍著作,期刊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李傳道(1919年- ),湖南長沙市人,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
194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森林系,
1944年,李傳道大學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
1945年回母校任助教,先後參加過造林學、森林學和森林管理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1949年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建立了南京林學院(1986年改名為南京林業大學),他繼續在該院林學系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喚起了他極大的熱情,在教學工作上日以繼夜,廢寢忘食,連暑假也不休息,連續幾年深入條件艱苦的林區開展調查研究。
1950年夏天,他參加蘇北沿海營建防護林的勘察工作,
1951年夏帶領林學專科同學到皖南山區進行生產實習,
1919年3月 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32年-1938年 湖南長沙市私立明德中學學習。
1939年-1940年 四川永川第三中山中學畢業。
1940年-1944年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學系畢業,獲農學士學位
1945年-1949年中央大學森林學系助教。
1949年-1952年南京大學森林學系助教。
1952年-1953年 南京林學院助教。
1953年-1983年 南京林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1986年至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學科博士生導師。
1952年參加了蘇北國防林及農田防護林的調查設計工作。從事森林病理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50多年,對森林苗圃病害、楊樹病害、杉木病害和松樹病害有深入研究。是中國森林病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李傳道還曾兼任南京林業大學森林保護系副主任,林學系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並曾當選為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病理學分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第五、六屆委員等職。
1945年受聘為該系助教。
後歷任南京林業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導師。至1999年退休。從事森林病理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達50餘年,對森林苗圃病害、楊樹病害、杉木病害及松樹病害等有深入研究,為中國森林病理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主持的松針褐斑病綜合防治研究課題的成果曾獲1992年林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後經林業部推薦又獲1993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教學工作方面,李傳道於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3年晉升為教授,1986年被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他所培養出來的研究生,都成為各自工作單位的骨幹力量。李傳道還多次參加國內大型工具書和專著的編寫工作,曾擔任《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卷》森林病理學分科副主編,《中國森林病害》編委,參加《辭海》、《國外林業概況》和《新英漢林業辭彙》等書的編寫工作。
1952年以前,中國幾乎沒有專人從事森林病理學工作,也缺少森林病害的資料。1952年建立林學院後,才第一次將森林病理學作為必修課程列入林業專業的教學計畫。李傳道不畏困難,勇挑重擔,師從南京農學院魏景超和朱健人等從頭學習植物病理學的基本原理,並和同事們一起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1954年夏他赴福建進行桉樹病害調查,1955年赴雲南麗江、永勝林區和四川西部木里林區,1957年又赴東北小興安嶺林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使森林病理學課程初具規模。1959年,李傳道主編《森林病理學》試用教材,為中國森林病理學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1958年南京林學院等院校設定森林保護專業,並開始招收本科生,這一專業在國內外都是首例。
林間拾芥(李傳道古體詩詞作品)林間拾芥(李傳道古體詩詞作品)
出版《林間拾芥》。
南京大學南京大學
50-60年代,李傳道主要從事森林苗圃病害的研究,如樹苗莖腐病(Macrophomina phaeseolina)。他針對夏季苗床上土溫過高灼傷苗莖基部導致病菌從傷口侵入,提出用苗木行間覆草以降低土溫的方法,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對馬尾松幼苗猝倒病進行流行條件分析,認為主要決定於幼苗的品質,與降雨量和土壤濕度等因素無明顯關係,因而強調育苗技術在防治中的重要性。對金錢松一年生苗大量死亡的原因進行研究,發現是由於其根系沒有形成菌根所致,證明用含有菌根真菌的森林土壤調成泥漿醮根後移植,是防止死苗的最佳方法。此外,研究了響葉楊實生苗和加拿大楊黑斑病(Marssonina brunnea),發現寄生在白楊派楊樹和黑楊派楊樹上的楊褐盤單隔孢菌是兩個不同的專化型,可以從分生孢子萌發形態上區別為單芽管型和多芽管型,並對兩個專化型孢子的萌發條件、寄主範圍和所致病害的發生規律等做了比較研究。這些成果在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建和發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並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森林病理學的教學內容。

主要貢獻

70年代初,南方各省丘陵地區大面積杉木幼林發生流行病。李傳道在1974年受命組織人員,深入到江西林區長期蹲點,經過3年的努力終於搞清了杉木的流行病主要有3種,即細菌性葉枯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cunninghamiae)、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和生理性黃化病,主要根源在於幼林地立地條件不適,從而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1976年全國杉木病蟲害科研協作會議上,李傳道雖不能以正式代表身份出席,但在會上詳細介紹了研究成果,受到熱烈歡迎。1981年,他承擔了林業部“國外松褐斑病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課題(該課題1986年又被列為國家“七五”攻關課題),他帶領課題組成員從病原鑑定、病害分布、病原菌生物學等基本問題著手,對病害流行規律和防治方法等做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病害流行危險性地區的預測方法;證明了自然情況下松樹種子不能成為松針褐斑病的侵染來源,為進一步在中國發展濕地松火炬松以及對松針褐斑病的檢疫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還著重進行了濕地松抗褐斑病優樹表型選擇,獲得了62個高度抗病的濕地松無性系,並用這些無性系在福建省官莊林場建成約100畝濕地松抗病無性系種子園。種子園面積雖小,卻是中國第一個林木抗病種子園。
細菌性葉枯病細菌性葉枯病
森林病理學森林病理學

書籍著作

1985年,李傳道主編了全國高等林業院校通用教材《森林病理學通論》,這是中國至念唯一的一本闡述森林病理學基本原理的教科書。1995年他的專著《森林病害的流行與治理》出版,評述了當前森林病理學研究的新進展,提出了他對森林病害流行和治理的新見解。他先後發表的各類論文著作是反映中國森林病理學創建和發展的寶貴文獻。

期刊論文

1、方中達,袁賢熔,李傳道,王開明:《銀杏莖腐病的防治試驗》,《植物病理學報》,1956,2(1):43-532、南京林產工業學院等(李傳道執筆):《杉木葉枯病病原細菌·杉木假單胞桿菌》,《微生物學報》,1977,17(3):179-182
植物病理學報植物病理學報
3、李傳道:《樹木的潰瘍病》,《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0,3(1,2):22-35
4、林業部森林植物檢疫所等(李傳道執筆):《杉木炭疽病的研究I·症狀和病原的探討》,《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0,4(2):31-35
5、李傳道,朱熙樵,石峰云:《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Ⅱ·病原菌的鑑定》,《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0,4(3):28-33
6、林業部南方森林植物檢疫所等(李傳道執筆):《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Ⅲ·病害流行》,《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0,4(4):16-21
7、李傳道:《楊盤單隔孢菌的兩種專化型》,《南京林學院學報》,1984,8(4):10-17
8、李傳道:《盆栽金錢松菌根化試驗》,《森林病蟲通訊》,1986(3):29-30
9、李傳道等:《松針褐斑病調查和病原鑑定》,《南京林學院學報》,1986,10 (2):11-19
10、李傳道等:《松針褐斑病菌生物學的研究》,《南京林學院學報》,1986,10 (2):19-26
11、葉建仁韓正敏,李傳道,高善章:《濕地松火炬松種源抗褐斑病試驗和抗病優樹選擇》,《南京林學院學報.1986,10(2):27-36
12、李傳道等:《松針褐斑病在濕地松幼林中的發展》,《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87,11(1):1-7
13、葉建仁,李傳道:《松針褐斑病種子傳播的研究》,《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88,12(4):21-24
14、張立欽,李傳道,黃敏仁:《楊樹組織培養愈傷組織對水泡型潰瘍病的抗性》,《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89,13(4):9-15
15、韓正敏,李傳道:《中國不同地區和寄主的松針褐斑病菌菌株比較》,《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1,15(1):1-8

獲獎記錄

1992年夏天,李傳道主持的這一國家攻關專題獲得林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是全國森林病理學界多少年來獲得的第一個一等獎。
1993年這一成果經林業部推薦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