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斯·甘麗雅:紐西蘭梅西大學校長

朱迪斯·甘麗雅:紐西蘭梅西大學校長

基本介紹

  • 書名:朱迪斯·甘麗雅:紐西蘭梅西大學校長
  • 作者:張政法
  • 出版日期:2014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5711381
  • 外文名:Judith Kinnear
  •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朱迪斯·甘麗雅:紐西蘭梅西大學校長》指出女性的發展,既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備積極進取的意志和寬廣博大的胸懷。希望此書的研究成果能產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寶貴借鑑,為精英女性的成長與成功給予智力支持;促進全社會更加重視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權和職業發展權;激勵正在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奮鬥的新一代女性,為女性領導力的培育與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

張政法,1972年生。2002年進入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師從張頌教授,2005年獲中國播音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後,合作導師胡智鋒教授。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新聞系主任,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播音主持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發表《播音主持的文化價值》、《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論綱》等論文多篇。執行主編《廣播的創新與發展》、《聚焦世界華語播音》。

圖書目錄

作者的話
第一章 跨越的不只是海
第二章 不幸,也是生命的恩賜
第三章 外婆的“港灣”
第四章 海的啟蒙
第五章 艱難的起步
第六章 “愛上”達爾文
第七章 婚姻?我選擇放棄
第八章 這世界,我來了
第九章 做管理“若烹小鮮”
第十章 “高校外交家”
第十一章 紐西蘭第一位大學女校長
第十二章 梅西大學的那段歷史
第十三章 結緣中國
第十四章 生活是一堂精彩的課
第十五章 退而不休
後記

後記

本科讀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也算讀了不少。學中文的人大多以詩人自居,除了風流自賞之外,對於手下的文字功夫還是有幾分自信的。我也一樣,一直都覺得寫作不是太困難的事情,等哪一天心情大好、心境適合,也不妨寫部小說什麼的,圓一圓當年的“文藝青年”夢。
2010年,劉繼南教授給了我圓夢的機會。她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完善中國現代大學制度視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學女校長群體研究》,規劃了數十本中外大學女校長傳記寫作。出於對我的信任,她特意把自己極為欣賞的一位大學女校長的傳記囑我撰寫。
幸福來得有些早,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傳記在我的閱讀經歷中並不占有多大的分量,一直以來,我都存有一種偏見——傳記的文學性有限,而且他人的生存固然珍貴,於我而言,卻不大有了解和借鑑的必要。所以,如何寫傳記,如何寫一部有吸引力的傳記,無論在認識上還是技術上,都缺乏足夠的基礎。
不過,“長者賜,不敢辭”,自然是一口答應下來,萬般艱辛,且待以後分解了。
我的傳主朱迪斯·甘麗雅,在見到她之前,起初的印象首先是一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學女校長。心理上的一點親近感,源於她和我母親同齡。憑著這樣一種尊敬和親近,我開始了對她的了解。
從網上了解到的那些信息,是支離破碎的。好在“老太太”(我們對劉繼南教授的暱稱)為我創造了當面採訪的機會。2011年1月,我與其他幾位同事前往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去採訪甘麗雅和她的同事、朋友,以及其他的幾位澳大利亞大學女校長。
初見甘麗雅,她身著正裝,以在職時的“外交禮儀”非常正式地接待了我們。言談舉止間,顯現出很地道的“校長范兒”。甘麗雅為我們安排的採訪計畫是兩個多小時的當面採訪和在墨爾本大學的一頓正式午餐。讓我頗為驚詫的是,對於我此前通過郵件進行的書面採訪,她準備了厚厚的一本資料並刻錄好了光碟。但是,需要藉助翻譯的採訪,兩個多小時的長度,容量實在是有限。跨越萬里的採訪,機會難得,豈可如此虛擲?經過與甘麗雅的協商,她答應我當天晚上在她的好友馬丁教授家,繼續接受我的採訪。居家的環境,讓我能夠提出一些更加私密的話題。晚上的採訪,比白天的氣氛明顯順暢多了。
告別了甘麗雅,我們又趕到澳大利亞悉尼去採訪她當年在悉尼大學的同事,後又飛往紐西蘭,到梅西大學的惠靈頓校區和北帕默斯頓校區採訪她的同事和朋友。
因為採訪,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在飛機上過除夕,並第二次沒有回家陪老人過年(第一次因博士論文寫作)。不過,採訪的收穫彌補了缺憾。
這次採訪,一方面給了我信心——甘麗雅的配合,消除了我對寫作中可能出現的資料匱乏、溝通受阻等方面的疑慮;一方面也讓我感到不安——我的傳主雖然不算是不健談,但好像也並不善於講故事,她充滿理性的分析與回應,讓我對傳記未來的可讀性充滿了擔心。
第一次採訪結束後的工作,是對甘麗雅提供的資料進行翻譯和整理。漸漸地,在我眼中,甘麗雅從一個大學女校長,一層層置換為一個學者、一個教育者,一步步還原為一位女性、一個普通人、一段曾經坎坷的童年……我很羞愧地發現,此前自以為全面周延的採訪設計,不過是浮在表面的自我設定,我想要了解甘麗雅的,比我列出的要細緻得多;我想要了解的甘麗雅,也遠比我想像的豐富得多!
幸好還有機會。2011年10月,甘麗雅來中國參加在廈門舉辦的第五屆大學女校長論壇,我得以全程陪同,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和更加充分的條件,近距離觀察,長時間接觸,較全面交流。從機場接她出來,用Chinglish和她還算順暢地交流;陪她爬香山,在香山公園和老年卡拉ok團一起唱歌;在福建一起參會,一起參觀土樓……甘麗雅的第25次中國行,我成了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記得在北京國際飯店,她的眼鏡壞了,此時已是下午4時,由於要參加朋友為她舉辦的晚宴,時間很緊,對北京CBD地帶幾乎和她一樣陌生的我,徒步到百盛為她修好了眼鏡,當我滿頭大汗地跑回國際飯店時,甘麗雅的眼神告訴我,“Doctor Zhang”贏得了她的友誼。
如果說第一次接觸並沒有帶來特別深切的感受,對甘麗雅的解讀主要還是依靠她提供的資料的話,那么,第二次的相處,我閱讀的,是她本人。
和甘麗雅的接觸遠沒有結束。2013年5月,甘麗雅受劉繼南教授之約,第26次來到中國,到她神往已久的西藏旅行,參觀她此前未能成行而引以為憾的兵馬俑和泰山。我因母病,未敢全程陪同。但一來一去,都參與了接待。此次交往,少了許多客套,多的儘是自然。當甘麗雅主動提起陪同的王文淵老師是否遇到了心儀的姑娘時,我終於見到了她聞名已久卻難得一見的“幽默”。
未敢忘記寫作的任務,當面向她展示了傳記的結構,翻譯了章節的標題,介紹了傳記的細節,得到了她充分的肯定。同時也向她提出了進一步的採訪要求。
甘麗雅是高效的,回到澳大利亞兩周后,就接到了她的郵件回復,說檔案光碟已經寄出。不過,收到她的包裹,卻是在半年之後了。
接到她提供的資料,最後一次對甘麗雅的閱讀,是研究。
必須向讀者坦陳的是,我對於文學寫作的自信,其實是一種幻象。它來自於一種毫無道理的自以為是,又被近20年來的專業領域和學術研究摧毀殆盡。我是搞語言學研究的,對於語言規範近乎本能的追求,使我的文筆在少犯錯誤的同時變得平板無趣。對於自己先前一直強調的要“學會講故事”,我也悲哀地發現,有時候,想學,也是學不會的。
因此,呈現在您眼前的,可能不是一個會讓您手不釋卷的、津津有味的故事。為了不至於讓人讀不下去,我“狡猾”地採用了散文式的寫法:段落很短,也追求文字的精警。至於是否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就只能請讀者評判了。
文責自負,如果對朱迪斯·甘麗雅教授的描述不夠完整、有失準確的話,那是我的失誤;如果這本傳記沒有體現甘麗雅多彩多姿的生活和富於傳奇的人生的話,那是我的責任。這應無損朱迪斯·甘麗雅精彩的人生,也無損劉繼南教授對於大學女校長研究的一片苦心!
撰寫這本傳記的過程,是對我寫作能力的一種挑戰。挑戰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壓力也是機遇,但對我而言,這一挑戰的應對也許並不成功,留給我的只有壓力。
所幸我得到了另外的補償。
閱讀一個人的人生是一種特別的體驗:
有時候能從中發現我們自己——也許是同樣艱辛的過去,也許面臨幾乎相同的問題,也許是情懷相近的感動與共鳴;
有時候能從中觀照到未來——傳記的歷時性讓我們可以輕易發現事物的發展脈絡和因果關係,人生總處於成長之中,他人的精彩儘管不能複製,但“以人為鑑,可證得失”,把他者作為一種參照,可以矯正前路的走向,指向更為完善的未來;
有時候不知不覺間豐富了自己——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都只能引領一種生存,但人世間不只有一條路徑、一種精彩,在閱讀他人的同時,我們仿佛也那樣活了一回,體悟到生命的豐富和無窮、偉大與神聖。
該說致謝了。
劉繼南教授當然要排在感謝的首位。這是對我一生都有重要影響的領導與長輩。僅就這部傳記來說,沒有她的推動,也就沒有項目本身;沒有她的支持,也不可能與傳主做深入的溝通。
感謝李曉華教授,他帶團去的澳大利亞;感謝龍小農老師,我們彼此是對方採訪時的攝像師、攝影師;感謝王文淵老師,他是澳大利亞之行的翻譯,也是甘麗雅西藏之行的陪同人員;感謝河南大學外語學院的黃鑫老師,為我翻譯資料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感謝叢書的專家顧問尹廉釗先生,對本書的寫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也給予了充分的鼓勵。
感謝李水仙女士,她是這套叢書的出版協調人,作為一名稱職的“債主”,她“無情的逼迫”總是那么有效;感謝本書責編王雁來女士,作為最後的把關人,她工作細緻認真。
無論如何,我或成功或失敗的寫作,讓我的這位傳主又在她人生諸多的“第一”上多了這么三項:第一批在中國出版個人傳記的澳大利亞籍大學女校長、第一位在中國出版個人傳記的紐西蘭大學女校長、第一位由張政法撰寫傳記的“幸運者”!
對此,我忐忑而自豪!
張政法
2014年5月於北京

序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強國夢必須有科教夢做支撐。科教興國,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是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處於教育體系的頂端,是聯結科技與教育的重要橋樑。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和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這個國家高等教育的水平。
回顧大學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所大學辦學質量的高低,往往取決於校長的水平。世界著名大學發展的每個重要階段,都銘刻著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思想,正如艾略特之於哈佛大學,蔡元培之於北京大學,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研究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和思想,是管窺一所大學興衰成敗的途徑,而專門研究大學女校長,則獨闢蹊徑,別開生面。
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大學校長雖以男性居多,然而成就卓著的女校長也不乏其人。她們推動了大學的變革,豐富了大學的精神內涵,如金陵女子大學老校長吳貽芳,復旦大學前校長謝希德,東南大學前校長韋鈺,同濟大學前校長吳啟迪,等等。女校長人數雖然屈指可數,但其業績絲毫不遜於男性同行。大學女校長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做出了貢獻。大學女校長的治校理念、辦學風格乃至傳奇的職業生涯,確實值得深入研究和細緻品味。
女子大學是高等院校序列中的一種特有形式,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著名的女子大學,如韋爾斯利學院、史密斯學院、淑明女子大學、日本女子大學、御茶之水女子大學,以及中國歷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華南女子大學等,都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世界各國女子大學,總結提煉女子高等教育的辦學經驗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現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樣化形式,對於尋求符合女性特質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應該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由中國傳媒大學承擔的教育部重大委託項目——“完善中國現代大學制度視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學女校長群體研究”課題,對以上兩個領域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世界大學女校長·女子大學”叢書,就是這一課題的主要成果。這套叢書分為四個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考察全球女子高等教育的發展軌跡,呈現其辦學傳統和教育特色;中外大學女校長個案研究系列,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深度追蹤大學女校長的人生經歷,剖析她們的成長曆程、心智歷練、辦學理念和治校方略;女校長群體研究系列,群像式描繪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大學女校長群體,彰顯女校長個性的同時,探尋她們的共性;“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圖文集錦系列,匯集展示了大學女校長在歷屆論壇上的真知灼見和絢麗風采。四個系列,四十餘本,蔚為大觀。
“世界大學女校長·女子大學”叢書,也是“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歷時十三年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養結出的碩果,是深化論壇主旨、促進女性事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學術行動。叢書的寫作,依託“論壇”這一平台,深度訪談和研究了參加歷屆論壇的大學女校長,系統整理了多年積累的學術成果,可以說,“論壇”既是女校長們交流合作的舞台,也是本套叢書得以出版的重要基礎。
自1995年北京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召開以來,世界婦女運動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性別平等的高端主題——女性領導力,也已經是全球關注的議題,與女性學相關的課程在中國高校已經四處開花。今天,有識之士都深刻認識到,女性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創造力和領導力,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動力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世界大學女校長·女子大學”叢書,對於提升女性領導力,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於知識女性的成長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
大學女校長是高等教育、女性、領導力的集結點,是知識女性的傑出代表,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典型,她們不但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更以自己堅韌頑強、寬厚包容、無私奉獻的品質與情懷,闡釋了女性領導力的獨特內涵。對於廣大女性來說,她們是教育典範和女性楷模,具有榜樣的力量和示範的價值,定能引領青年女性沿著正確的道路勇敢前行。
女性的發展,既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女性自身具備積極進取的意志和寬廣博大的胸懷。希望叢書的研究成果能產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為女性高等教育提供寶貴借鑑,為精英女性的成長與成功給予智力支持;促進全社會更加重視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權和職業發展權;激勵正在為打破“玻璃天花板”而奮鬥的新一代女性,為女性領導力的培育與提高奠定堅實基礎。
是為序。
陳玉立
2014年7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