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竹君先生傳

《朱竹君先生傳》是清代文學家姚鼐朱筠先生創作的一篇傳記。此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之一,寫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朱筠逝世之後,先敘其奏言開設四庫全書館以及在館中事跡,重點突出朱筠遠見卓識和不阿私情、耿介正直的可貴品格,再敘其為人,塑造了朱筠禮賢下士和藹可親的人物形象,在介紹朱筠生平經歷的同時,體現了作者在同時撰寫的《祭朱竹君學士文》中所頌揚的“不為勢趨,不為利眯”的品格。此文結構謹嚴,敘事簡潔,富有情韻,特別是在刻畫人物性格上,往往寥寥數語,便情趣韻味和盤托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朱竹君先生傳》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惜抱軒文集》
  • 文學體裁傳記
  • 作者姚鼐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朱竹君先生傳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1人,字美叔,又字竹君,與其弟石君珪2,少皆以經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進士3,授編修4,進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5,督安徽學政6,以過降級,復為編修。
先生初為諸城劉正分所知7 ,以為疏俊奇士8。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9,先生奏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10,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請開局使尋閱,且言搜輯之道甚備。時文正在軍機處11,顧不喜12,謂非政之要而徒為煩,欲議寢之13,而金壇於文襄公獨善先生奏14,與文正固爭執,卒用先生說上之,四庫全書館自是啟矣。先生入京師,居館中,纂修《日下舊聞》15。未幾16,文正卒,文襄總裁館事,尤重先生。先生顧不造謁17,又時以持館中事與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見上18,語及先生,上遽稱許朱筠學問文章殊過人,文襄默不得發,先生以是獲安。其後督福建學政,逾年19,上使其弟珪代之,歸數月,遂卒。
先生為人,內友於兄弟20,而外好交遊。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輒復掩之。後進之士21,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學強識不衰22,時於其間屬文23。其文才氣奇縱24,於義理、事物、情態無不備,所欲言者無不盡。尤喜國小25,為學政時,遇諸生賢者26,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皆未就,有詩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曰:余始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27。是時皆年二十餘,相聚慷慨論事,摩厲講學28,其志誠偉矣,豈第欲為文士已哉29!先生與伯思,皆高才耽酒30。伯思中年致酒疾31,不能極其才32。先生以文名海內,豪逸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中焉。先生暮年,賓客轉盛,入其門者,皆與交密,然亦勞矣。余南歸數年,聞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歿年才逾五十33,惜哉!當其使安徽、福建,每攜賓客飲酒賦詩,游山水,幽險皆至。余間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大興:縣名,今屬北京市
2.石君珪:朱珪,字石君,號南崖,晚號盤陀老人,朱筠的弟弟。乾隆十三年(1748)進士,官至工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性孝友,通經術,清操亮節,卒諡文正。
3.中:考中。乾隆十九年:即公元1754年。
4.編修:明、清為翰林院屬官,以一甲二三名進士及庶吉士之留館者充任,無定員,亦無實際職務。
5.日講起居注官:相當於皇帝的秘書,擇詞臣中才學品德出眾者兼任。侍讀學士;給帝王講學的官。
6.督安徽學政:即任安徽省的提督學政官職,掌管全省考試童生及生員的事宜。
7.劉文正(1699—1773):即劉統勛,乾隆時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卒諡文正。
8.疏俊:俊偉傑出。
9.會:適逢。上下詔求遺書:皇上下詔書(發布文告)搜求遺存的書籍。
10.《永樂大典》:明成祖永樂年間命解緡、姚廣孝等人編輯的一部類書,共有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抄錄了大量宋元以來的佚文秘典。今僅存七百三十卷,其餘多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燒毀,部分則散失。
11.軍機處: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始稱軍機房,建於雍正七年(1729)用兵西北之需。雍正十年(1732)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軍機大臣,每日晉見皇帝,職掌商承處理軍國要務,用“面奉諭旨”的名義向各地方、各部門官員發布指示。
12.顧:卻。
13.寢之:即壓而不予上報。寢,此處用其“止息”之義。
14.於文襄(1714—1779):名敏中,字叔子,號耐圃,江蘇金壇縣人。乾隆進士,歷官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卒諡文襄。著有《臨清紀略》。
15.《日下舊聞》:清朱彝尊撰,共四十二卷,記述北京的各種掌故史跡。乾隆三十九年(1774)令朱筠、竇光鼐等人繼此書纂成《日下舊聞考》,共一百二十卷。
16.未幾:不久。
17.造謁:拜訪晉見。
18.上:皇上,皇帝。
19.逾年:過了一年。
20.友於兄弟:與兄弟非常友愛。
21.後進:後輩。
22.彊識(zhì):強於記憶。彊通強。識,記。
23.屬(zhǔ)文:撰著文辭。
24.文氣奇縱:姚鼐在《祭朱竹君學士文》中,曾贊“君之屬文,如江河匯。不擇所流,盪無外內;猋怒濤驚復於恬靡。小沚澄潭,亦可以喜。世皆知君,文士之碩”。
25.國小:即包括音韻、訓詰在內的語言文字學。因兒童入學先學文字,故名。
26.諸生:明清時經各省各級考試錄取入府、州、縣學的生員,有增生、附生、察生、例生等名目,統稱諸生。
27.陳伯思:名本忠,字伯思,昌平(今屬北京)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歷任戶部郎中、提督貴州學政。
28.摩厲:磨鍊,切磋。
29.第:只。已:止。全句意謂:豈但只想作文士就算了呢!
30.耽:酷嗜。
31.致:招致。
32.極:用作動詞,意謂儘量發揮。
33.歿(mò):死。

白話譯文

朱竹君先生,名筠,大興人,字美叔,又字竹君,和他的弟弟石君珪,年少時都以會寫文章而出名。先生乾隆十九年中進士,授官編修,後升至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督安徽學政,因過降級,又重為編修。
先生起初受到諸城劉文正公賞識,被認為是疏朗俊偉奇特之士。後來到安徽,遇到皇上下詔搜求散佚的書籍,先生上奏說翰林院儲存有《永樂大典》,裡面有很多當世見不著的古書,請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搜尋校閱,並且陳述的蒐集方法也十分完備。當時劉文正在軍機處,卻不高興,認為不是緊要的政事而徒增煩惱,打算建議讓這事停下來,而唯獨金壇文襄公認為先生的奏議很好,跟劉文正堅決爭執,最終採用先生的意見上奏給了皇上,四庫全書館從此啟動了。先生進入京城,住在館中,纂修《日下舊聞》。不久,文正去世,文襄任四庫館事務總裁,特別看重先生。先生卻不去拜訪,還不時因主持館中事跟他的意見牴觸,文襄感到十分遺憾。一天見到皇上,談及先生,皇上便稱許朱筠學問文章遠超別人,文襄默然不能發話,先生因此而安然無事。其後督理福建學政,過了一年,皇上派他弟弟珪接替他,回來幾個月,就去世了。
先生為人,在家與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遊。稱讚別人的好處,唯恐沒有說到極致;若有過錯,就總是掩飾。後進之士多因他的稱許而得名。先生房中從早到晚不曾沒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飲酒談笑,博學強記卻不衰減,還時常在這期間寫文章。他的文章才氣新奇豪放,對於義理、事務、情態,無不具備,想要說的話無不窮盡,尤其喜愛國小(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當學政時,遇到賢能的生員,跟他們說話談論就好像同輩人一樣,勸別人為學要先從識字開始,語意誠懇殷勤,離去之後人們都愛戴思念他。他想要寫的書都沒有寫成,有詩文集合若干卷。
姚鼐說:我開始認識竹君先生,是靠了昌平陳伯思的關係。當時都二十幾歲,聚在一起慷慨激揚縱論時事,相互磨練探討學問,志向實在偉大啊,哪裡只是要作一個文人學士而已呢!先生與伯思,都是卓越人才而沉溺飲酒。伯思中年因酒致病,不能完全發揮他的才華。先生以文章名揚海內,豪放俊逸超過伯思,而伯思持論稍微中和一些。先生晚年,來訪賓客更為繁盛,入了他門的,都跟他密切交往,這樣也就很勞累了。我回到南方這幾年,聽說伯思也衰老病重了,而先生去世時年紀才過五十,令人痛惜啊!他在安徽、福建任上時,常常帶領賓客飲酒賦詩,遊玩山水,幽深險要處都到過。我間或來到山中崖谷,便遇見先生題名,是可推想而知的啊。

創作背景

朱筠,是清乾隆年間的名士,字美叔,又字竹君,曾先後出任安徽、福建學政。博聞宏覽好獎掖後進,承學之士望為依歸。清中葉的許多著名文士,如汪中、戴震、王念孫、章學誠、黃景仁等,或出其門,或入其幕。這樣多的名家、大家成就的取得,都與朱筠有關,足見朱筠在當時的名氣和地位。乾隆皇帝決定《四庫全書》開館編纂,就是採納了朱筠等人的提議而開始的。此文作者姚鼐和朱筠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正是因為《四庫全書》開館,姚鼐才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薦入館充纂修官。兩年間與朱筠朝夕相處,彼此之間有了更多的交往和了解,此文就是作者為朱筠寫的一篇傳記。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人物傳記,按照傳記文體例,第一段簡要介紹朱筠生平。話雖不多,卻已達到目的。
第二段記敘朱筠建議開四庫全書館,及其在館中剛直耿介的性格。建議開四庫全書館,是朱筠一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貢獻,可寫的自然很多,然而作者對此並沒有刻意去加以表現而是選擇了兩件最能體現他個性的逸事去加以描寫。一件是當他提出開四庫全書館時,卻遭到當時的朝廷大員、東閣大學士劉統勛的極力反對。朱筠和劉統勛此前曾有過交往,劉對朱的才能極為讚賞,按照為官之道,朱應該對劉的意見曲意逢迎才對,這對他的前程自然只有好處。然而這不是朱筠的作為,面對當時身居相位的一品大員,他是據理力爭,絕不退讓後來在另一位朝廷重臣于敏中的有力支持下,他的奏議才得以上奏乾隆,自此四庫全書館才正式開始啟動。另一件是劉統勛死後,于敏中總裁四庫全書館事,由於經歷前面提到的那件事,于敏中對朱筠特別器重。本來這對朱筠來講自然又是一次機遇,但他卻做出了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來:對四庫全書館的總裁于敏中本人,作為下級他非但不拜訪進見,以保持這種關係,反而時時持館中事來頂撞于敏中,與于敏中意見相左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此于敏中感到非常遺憾,要不是乾隆皇帝“稱許”他的“學問文章殊過人”,可能他的下場會非常悲哀。通過以上兩件事,可見朱筠是一個性情耿直的封建官吏,他與齷齪的封建官場,始終格格不入,這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正直和倔強,另一方面也是他出污泥而不染的“性情中人”的個性所決定的。
第三段主要寫他的為人。“內友於兄弟,而外好交遊”,這主要寫他對親友;對學生後輩,他又往往“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輒復掩之,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因此他的“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為學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這些描寫,為我們勾畫出了一位循循善誘的忠厚長者的形象,與第二段里所刻劃的官場中的朱筠形象,簡直判若兩人:一個似乎不隨流俗,不懂人情事故;一個卻禮賢下士,和藹可親。
第四段寫作者自己與朱筠相識交往的情景,這主要是一段回憶性的文字。作者回憶到,“余初識竹君先生,因昌平陳伯思”很自然地引出了陳伯思其人其事,以陳伯思來陪襯朱竹君。當時他們年皆二十餘,其志甚偉摩厲講學,慷慨論事,意色揚揚,不屑為區區文人的豪情躍然紙上。陳伯思也是一個才華出眾而不願隨波逐流的人物,因此他和朱筠一樣,人到中年才得到一個邊遠省份的學政的官職又都高才耽酒,故中年致酒疾。接下來作者又以極為沉重的心情,為伯思衰病,朱筠五十而亡而感到嘆息不已。這既是為師友的早逝,更是為封建社會大才未能盡其用而感到的悲哀最後作者筆鋒一轉,用抒情的文筆寫到,朱筠當年任安徽、福建學政時,“每攜賓客飲酒賦詩游山水,幽險皆至”,自己“間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相見之矣”。題名尚在而哲人已歿,使人悲哀痛心行文至此,已到結束的時候了,然思緒綿綿,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對師友朱筠無限緬懷之情。
此文作為傳記,在寫作中也有許多成功之處。
其一,精心構思,精心剪裁。此文是一篇人物傳記。關於傳主朱筠的一生,可寫的東西肯定很多,但作者卻只選取了最能表現他性格的典型事例來寫,不搞面面俱到的羅列堆砌。人格之正大,氣節之高邁,是朱筠性格中最為閃光的東西。圍繞這一點,作者一方面緊緊抓住他和兩位大學士一——劉統勛、于敏中之間的交往來表現,從而成功地揭示了朱筠正直無私,對長官也不阿諛奉承的個性;另一方面又集中筆墨展現了他同親朋友生之間的交往,刻劃了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忠厚長者的形象。
其二,敘事簡潔,以“神韻為宗”。作為一篇以敘事為主的傳記文,要做到“簡潔”二字,是相當不容易的。仔細玩味此文,作者刻劃傳主的性格特點,往往寥寥數語,便情趣韻味和盤托出而又絕不雷同於小說中的人物塑造。
此文中常事不書,僅選擇了朱筠一生中最具神采的兩個片斷加以描述:先敘其奏言開設四庫全書館以及在館中事跡,重點突出朱筠遠見卓識和不阿私情、耿介正直的可貴品格。再敘其為人,“內友於兄弟,而外好交遊”,“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這又分明是一位謙謙君子、忠厚長者。兩個片斷合一,人物個性鮮明、神采飛揚。最後作者又將自己與朱筠三十年交往款款道來,結尾一句尤為精妙:“余間至山中崖谷,輒遇先生題名,為想見之焉。”山崖見手跡,其人神韻見矣,作者神韻現矣,文章神韻亦具矣,確乎神來之筆。

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中文系教授周中明姚鼐文選》“桐城派寫人物傳記,要求所記之事,必與其人之規模相稱所載之事不雜;要使千百世後,其事之表里可按,而如見其人,足以使所寫的人物性資風采可想見矣。此文即完全體現了這個要求。”
近代著名文史學家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姚鼐較佳之作,如《朱竹君先生傳》,寫得謹嚴潔煉。”

作者介紹

姚鼐(nài)(1732~1815年),中國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字姬傳,又字夢谷,因其居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乾隆18年(1763年)進士及第、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四庫全書》修纂官等職,歷任會試同考官。中年託病辭官,先後在揚州、江寧等地主講於鐘山、紫陽書院達40餘年。他繼承了方苞劉大魁的古文理論,並加以發展和補充,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主張義理、考據、辭章合而為一,以宣傳闡發程朱理學為旨歸,將文章分為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辭賦等13類,以“陽剛”、“陰柔”論文章風格,他認為“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應該做到“終則御其精者精者而遺其粗者”,即文章的內容要寓於形式,要從文章的形式來了解其內容。姚鼐所作多為序書、碑傳,文章簡潔雅正,章法結構嚴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