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斯Ⅰ

朱棣斯Ⅰ:這幅象徵淫艷與殘忍的主題畫面,使人想起歐洲繪畫上經常被採用的另一傳統題材“莎樂美”。實際上,畫家著重刻畫這個歷史上的淫婦,並與其殘忍的行為相聯繫,描繪人生中的變態心理的幻影。克里姆特在油畫中力求擺脫原先那種寫實手法,以象徵與裝飾手段來表達人生某種欲望。《朱棣斯Ⅰ》是以聖經《舊約》中的傳說人物為依據:朱棣斯是修利亞城一位美貌的寡婦。公元3世紀時,亞述王國的大將荷羅芬尼斯圍攻修利亞城,朱棣斯為援救城市,潛入敵營,以美貌接近荷羅芬尼斯,刺死大將後,即挾其首級進城,從而使修利亞城得以解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棣斯Ⅰ
  • 外文名:Judith 1
  • 類別:油畫
  • 作者:居斯塔夫·克里姆特
主要作品,作品基本信息,歷史背景,相關信息,個人簡介,個人經歷,作品闡述,

主要作品

作品基本信息

【名稱】朱棣斯Ⅰ
【類別】油畫名畫
【年代】作於1901年
【作者】居·克里姆特
【規格】84×42厘米
【屬地】現藏維也納奧地利美術館

歷史背景

在19世紀末,以奧匈帝國稱雄的北歐歷史雖告結束,但在藝術上,北歐卻經歷了一個富有想像力與幻想的繽紛時代,尤其是奧地利維也納的藝術,為歐洲20世紀開拓了新的表現領域。比如,奧地利音樂泰斗居斯塔夫·馬勒爾與阿諾爾德·舍恩貝格,他們的作品就深刻影響了歐洲20世紀的樂壇;在美術上,首先要提到的是居斯塔夫·克里姆特、埃貢·席勒、奧斯卡·珂珂希卡三位巨人。他們關心著人們生活中最敏感的課題,即精神與肉體的矛盾與痛苦。於是他們向歐洲的傳統的美術樣式提出挑戰。在這方面,爭議最多而藝術表現最複雜的則是奧地利畫家居斯塔夫·克里姆特。

相關信息

個人簡介

居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7~1918.2)出生於維出納郊區布姆加特。父親是兼做金銀與銅版雕嵌工藝的工藝匠。克里姆特是家裡七個兒女中的長子。由於父親的影響,克里姆特與其兄弟自小耳濡目染,也愛好繪畫並擅長手藝。後來,克里姆特與其二弟恩斯特·克里姆特(1864~1892)都成了油畫家和壁畫家。三弟喬治·克里姆特(1867~1931)則成為繼承父業的金銀工藝師。他們三人都從奧地利工藝美術館屬下的一所工藝美校畢業。

個人經歷

1883年起,三兄弟聯合了另一個同學組織起自己的畫室,承接壁畫與裝飾畫任務,先後在佛伊姆、布加勒斯特、卡爾斯拜德等地的劇院製作過裝飾畫;1888年,克里姆特為維也納城堡劇院和藝術史博物館樓梯道所作的戲劇史壁畫,獲得了皇帝頒發的金質十字獎章。翌年,又完成美術史博物館的壁畫裝飾任務,遂而名聲大震。1891年,克里姆特被批准加入維也納美術家協會。
克里姆特30歲以前的風格既有古典學院主義,也有自然寫實主義的特色。這和他年輕時的師承和學校教育有很大關係。如他為城堡劇院所作的戲劇史壁畫《阿波羅神壇》、《莎士比亞的倫敦世界劇場》、《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為美術史博物館所作的《雅典娜女神》、《埃及少女》等,都極富古典藝術趣味。當時有人已推測克里姆特將來一定也是學院派畫家。 可是自1897年以後,克里姆特變了。克里姆特及其同道聯合反對"維也納美協"的保守傾向。與此同時,法國與英國也出現了反對舊傳統的新藝術活動。象徵派詩人為英國的拉斐爾前派運動作了前導;法國的象徵派繪畫把現實描繪得"就象是虛幻的傳奇一般"(英國哲學家卡萊爾語)。神話與傳奇環境、詩的內涵繪畫化成了歐洲最時髦的繪畫樣式。
1897年4月,克里姆特等人退出了"維也納美術家協會"另組織"奧地利造型藝術協會"。5月,這個組織內部又發生分歧。克里姆特等一夥人退出該協會,組成"維也納分離派"。克里姆特即成了"分離派"籌委會成員和第一屆主席。翌年1月出版了會刊《神聖之春》。3月又舉辦了分離派第一屆畫展。他們在宣言中表示:"我們不懂什麼是'偉大的藝術',什麼是'渺小的藝術';不懂什麼藝術是供富人欣賞,什麼藝術是為窮人所喜愛的。我們只知藝術是為人們共同享有的一種財富。" 自此以後,克里姆特畫了一些聲譽日隆的作品,如《舒伯特彈鋼琴》等想像力豐富、層次多樣的油畫,被推認為表達純真的奧地利感情的"奧地利學派"的藝術代表。可是,克里姆特在歐洲強大的新思潮的誘惑下,沒有珍惜這種剛建立的榮譽,他於1894年接受奧地利教育部委託為維也納大學所作的三幅壁畫《法學》、《哲學》和《醫學》,卻走到另一個極端,即完全拋棄被公認的"奧地利學派"風格,以重疊、堆砌的形象、立柱形的構圖、迷離惝恍的色彩,在《哲學》中摻入了幻想的主題,用以象徵命運與宇宙間的神秘力量;在《醫學》中,則以死神和空中懸浮的象徵健康的女神海姬娜來比喻"眾生相";在《法學》中用章魚纏繞一老人來象徵法律的制裁,並以操蛇的復仇女神和披袍的裸女來代表"真理"與"裁判"。成為一幅陰森可怖的"地獄變相圖"。三幅壁畫受到社會的猛烈批評。政府只得收回一切成命。克里姆特忍無可忍,便於1905年退還了預收的酬金,辭去了壁畫的製作任務。這一"壁畫事件"使克里姆特及其"分離派"的名聲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人們長期來對於他那些運用象徵與寓意形式來描繪的作品提出懷疑。有的說克里姆特是個神秘主義畫家,87位教授聯名寫信抗議,說他的畫上那些飄蕩的裸體沒有姓名,沒有方向,沒有目的,令人惶惑不解,無法接受;有的說他的愛情主題是"梅毒的寓意畫"、"只配放進克拉夫特-伊賓的神廟裡去!"更有的人指責他是"下流畫家"、"色情畫家"。說他的裝飾"是一種災難"和"色情的污染"!近年來,儘管西方已一致肯定他的裝飾性繪畫的趣味與內涵的哲理性,但對於那些形式怪誕的裸體女性的作品,仍有不少人持有異議,甚至說這是奧地利醫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頹廢寫照,是含有色情內容的。這幅《朱棣斯Ⅰ》即是被這樣評定的代表作之一。
1901年,克里姆特在油畫中力求擺脫原先那種寫實手法,以象徵與裝飾手段來表達人生某種欲望。《朱棣斯Ⅰ》是流露畫家表現赤裸裸的性的欲望的一幅代表作(因同年還畫了一幅《朱棣斯》,故稱Ⅰ、Ⅱ)。它是以聖經《舊約》中的傳說人物為依據:朱棣斯是修利亞城一位美貌的寡婦。公元3世紀時,亞述王國的大將荷羅芬尼斯圍攻修利亞城,朱棣斯為援救城市,潛入敵營,以美貌接近荷羅芬尼斯,刺死大將後,即挾其首級進城,從而使修利亞城得以解圍。畫家沒有去強調這個歷史人物的英雄行為,而突出了這個婦女放蕩不羈的一面。她敞開自己的胸乳,臉色淫蕩,周圍添加許多裝飾紋樣。在這個殘忍而淫蕩的女人手上,還抓著荷羅芬尼斯的頭。後來,畫家還專門為此畫設計了一個金屬框線,特意標“朱棣斯"與"荷羅芬尼斯"兩個人名。

作品闡述

這幅象徵淫艷與殘忍的主題畫面,使人想起歐洲繪畫上經常被採用的另一傳統題材"莎樂美"。實際上,克里姆特自己也曾說:"《朱棣斯》最好改名為'莎樂美'!"而在他生前的展覽目錄中,這幅畫已經被改稱《莎樂美》了。畫家著重刻畫這個歷史上的淫婦,並與其殘忍的行為相聯繫,無非是想表達歐洲繪畫中已經萌生的獵奇與追求時髦:描繪人生中的變態心理的幻影。不論是《朱棣斯》還是《莎樂美》,觀者都感到晦澀難懂。而對於所謂性的象徵卻是一目了然的。克里姆特是最先敢於觸及人類性愛生活的一個反理性畫家。明顯的頹廢情趣及其追求性慾的隱喻,正是歐洲世紀末藝術思潮的藝術反映。 還有一個特點是,克里姆特的繪畫缺少一種定型的風格和手法。他始終在不滿意之中探求著。到了他的創作的"金色時期",他又大量從東方藝術,特別是從中國民間美術與民族裝飾中汲取營養,變成一種趣味混合而又神秘的裝飾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