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未來學(futurology))

未來,是從現在往後的時間,是相對於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刻而言的未來時間,它是一個時刻,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相對而言,明天只是未來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未來
  • 外文名:future
  • 學引言:任何事物都有未來
  • 相關資料::研究未來的綜合學科
  • 不同流派:主要有社會主義流派和資本主義
學引言,組成部分,發展階段,不同流派,研究方法,興起發展,研究區域,社會意義,未來意識,

學引言

未來學(futurology):任何事物都有未來。對未來的思考和創造帶給了我們生命非凡的意義。有一門專門的學問叫未來學。
有人對未來如下思考:未來會怎樣?誰也沒一個準確的答覆,即使是現在最權威的科學家。但從紀錄片《未來地球》中可以看到,未來的地球將會變得一無所有,也就是說從哪來就回哪去,地球將變成大宇宙中的塵埃。人類應時刻關注未來,我們的地球終將衰亡,即使等不了那么久人類也時刻面臨著小行星、大規模流行疾病等突發危險的威脅,所以現在科技比較發達的國家,比如美國、中國俄羅斯都在努力開發外太空,目的就是為了我們的未來(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軍事和當前利益)。我們現在所要做的不是想著未來會怎樣,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保護好我們的環境,讓我們的後代不會為了他們的生存而惶恐不安,畢竟移民其它星球不是幾十年就能完成的,我想這才是重點。
在未來學誕生之初,它的主要奠基者大多是些社會學家。如德國未來學先軀弗萊希泰姆(O.K.Flechtheim)在40年代是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教授;荷蘭未來學的奠基人F.波拉克(Fred Polak)是鹿特丹大學社會學教授;法國未來學創始人儒弗內爾(B.deJouvenel)最初學習法律,以後從事經濟社會學研究,曾在英國牛津、劍橋和美國哈佛等著名大學講授經濟社會學;美國未來學先行者之一麥克海爾(J.McHale)曾獲社會學博士,後來是美國休斯頓大學社會學院綜合研究主任。
這樣多的社會學家把目光轉向未來,這本身就是一個重要象徵。用波拉克的說法:
傳統社會學只關注從過去成長起來的現代社會。但從現在起,人類與其說生活在現代社會,倒不如說生活在未來世界。因此,我們更關注未來。應該看到的是,未來學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社會學專擅的領域。50年代以後,一大批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成就斐然的專家躋身於未來學家的行列。如維納是公認的控制論創始人,美國著名赫德森研究所創始人之一赫爾默是一位數學家,提出地球村觀念的麥克盧漢也是一位電信工程師。至於包括羅馬俱樂部在內的許多未來學國際組織,其成員多是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科技專家的大量介入使未來學、特別是未來預測日益具有一種較為嚴密的科學表達形式。
當然,像奈斯比特、托夫勒這樣的未來學家主要是靠寫暢銷書成名的新聞記者,但正是這些人使當代世界的公眾真正感受到了未來的衝擊--未來開始成為當代人類意識的主宰。我們都記得70年代羅馬俱樂部成員米都斯(M.Meadows)曾用《增長的極限》一書震動了世界。儘管今天許多學者認為該書的看法過於悲觀,若干結論不無聳人聽聞之嫌,但它的確使公眾感受到,我們這個星球在人口、能源、環境等問題的壓力下已經變得步履蹣跚,我們的世界已經接近一個臨界點。
比爾·蓋茨和尼葛洛龐蒂等當代信息技術領域中的巨子也被歸入未來學家一流,他們不僅向傳統科技專家那樣研製產品,也不僅像傳統管理型專家那樣去經營企業,而且開始像暢銷書作者或熟練的廣告商那樣用網路=未來社會這樣的口號來轟炸當代社會,催眠當代讀者。他們猶如一群從未來向公眾走來的遊客,那些準備向未來移民的人們迫不及待地向他們打聽關於未來的訊息。
目前,未來學在國外,特別是西方開展得十分活躍。圍繞著世界性的人口、資源、環境等重大問題作了許多近期和遠期的預測和研究,並出現了所謂的悲觀論派和樂觀論派。
中國未來研究會結合四化建設中的新問題、新趨勢開展了多項預測研究工作,已在實踐中初見成效。
青年一代是祖國未來的主人,肩負著振興中華的重任,辦事、看問題應當具有未來觀點。學點未來學知識,掌握一些科學預測的技術、方法,才能高瞻遠矚。為了建設我們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祖國,為了實現人類美好的未來,讓我們拿起“人類的望遠鏡”——未來學這個科學的戰鬥武器吧!
相關資料:
研究未來的綜合學科。又稱未來預測、未來研究。通過定量、定時、定性和其他科學方法,探討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預測按人類需要所作選擇實現的可能性。狹義的未來學著重研究現代工農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後果,探討未來社會的發展前景;廣義未來學指關於地球和人類未來的一般理論。“未來學”一詞,是德國學者O·弗萊希泰姆在1943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
研究人類社會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是以事物的未來為研究和實踐對象的科學,從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動態的研究,探討選擇、控制甚至改變或創造未來的途徑。研究範圍涉及各個領域。德國社會學家弗勒希特海姆(OssiP Flechtheim,1909—)1943年在美國首創。50年代後迅速發展。狹義的未來學是探討幾十年後未來社會發展前景的學科,以世界性、高度綜合性與遠期戰略性為特徵。廣義的未來學還包括預測研究,因而有人主張將廣義的未來學稱為“未來預測學”或“預測學”。

組成部分

以事物的未來為研究和實踐對象的科學,是套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和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動向、前景,研究控制事物未來發展變化的對策,為規劃、計畫、管理、發展戰略和各種決策服務。這門科學由兩大部分組成:理論未來學(theoretical futurology),著重於分析、比較、歸納、整理、綜合各種預測結果或未來研究成果的研究;套用未來學(applied futurology),是為特定的規劃、計畫、管理、決策、發展戰略等工作提供依據的未來研究或未來預測。

發展階段

西方未來研究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①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以社會科學為主要研究內容,著重從理論上、學術上進行探討,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特徵。
②60年代,從純理論研究轉向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主要研究內容。
③70年代以後,以科學技術為主要研究內容。圍繞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出現了各種未來研究流派,主要有樂觀派和悲觀派。
未來學已經發展成覆蓋六大未來研究領域(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軍事、全球),擁有十大重點課題(糧食和人口、資源和能源、城市和交通運輸、自動化、信息化、空間開發、教育、環境、科學技術的影響、全球問題)的綜合性學科。

不同流派

 隨著未來學研究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廣,出現了各種觀點不同的流派。從意識形態方面來說,主要有社會主義流派和資本主義流派兩種,其主要分歧在於:前者認為研究社會的未來,應當包括研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發展變化;後者則把生產力看作是社會發展的惟一動力。從對未來發展前景的看法來說,主要流派有“悲觀派”和“樂觀派”兩種,前者對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前景感到悲觀,並提出消極的對策;後者則完全相反,在對前景的看法和相應對策兩方面都持樂觀態度。

研究方法

未來學的研究方法,大都來自其他科學領域、其中一小部分是由未來學專家創造的。其中較常用的方法,包括德爾斐法、形態分析法類推法、關聯樹法、互動影響矩陣分析、時向序列分析、指數平滑法、自回歸—移動平均法、回歸分析、系統動態分析、腳本法(前景方案)、編制連續圖象、網路分析、歷史類比等20餘種。由柳洪平創建。

興起發展

未來學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是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客觀形勢,更主要的,是為了應付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戰。
中國從1975年引進西方未來學。1979年1月,中國未來研究會在北京成立,並出版了會刊《未來與發展》。中國學者從理論方面和套用方面對未來研究進行了探索 , 集中對2000年的中國和2000 年以後的中國進行預測,並結合四化建設的實踐,對中國人口、能源、教育、軍事、環境、文藝、經濟等進行了預測,取得了初步成果。
未來學首先是在西方產生、發展的。本世紀四十年代初,德國的弗萊希特海姆教授首先創造和使用了“未來學”一詞。當時僅把未來作為一門新的哲學概念,在理論上加以探討和闡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和社會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未曾預料到的影響和後果,人們迫切希望通過對人類未來進行科學的研究,以便能科學地預測和能動地控制未來的發展。因而促進了對未來的研究活動從社會科學領域迅速擴大到自然科學領域,並開始著重於套用研究。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人類提供了更科學、更有效的研究未來的手段和技術方法,使得未來學發展成為一門以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等)為基礎,具有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擁有一套科學的預測技術和方法的新學科。這門新興學科被比喻為人類探索未來發展的“望遠鏡”。

研究區域

未來學或未來研究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下列五個方面:
一,社會預測——預測未來社會諸方面的發展趨勢;
二,科學預測——研究科學發展趨勢、發展途徑、發展策略;
三,技術預測——研究技術發明和技術套用對未來影響的綜合評價;
四,經濟預測——研究經濟發展和增長的模式和戰略;
五,軍事預測——研究未來戰爭的可能性和戰略目標、戰術手段和發展趨勢。它包括了有關全球發展模式,國家和社會發展模式,地區發展規劃,經濟成長模式,科研發展重點,技術發明評估,勞動與就業問題,人口與糧食的未來,資源與能源的開發,城市規劃與交通運輸發展,自動化與計算機技術,信息與情報技術,空間技術,以及科學和技術進步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的影響等等。生活預測

社會意義

未來學研究工作的社會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第一,可為決策機構或決策者提供科學的預測依據,評價決策價值,避免決策失誤;
第二,探索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重點,促進科技的新突破和經濟的持續發展;
第三,預警發展過程中新問題與新趨勢可能引起的嚴重後果,提供反饋信息,控制決策行動;
第四,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智力資源(智囊團),來獲取儘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未來意識

隨著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明天日益向我們走近,它猶如一張從未來發來的解析度極高、細部相當清晰的照片。正因為這樣,本世紀中葉以來,未來學用科學預測全盤接收了傳統科幻作品的世襲領地。
到未來學,許多學院派學者都對它嗤之以鼻,認為那不過是些聳人聽聞的不經之談。在1986年發表的《信息崇拜》一書中,美國歷史學者洛扎克就對奈斯比特的《大趨勢》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十分不以為然:這類圖書屬於當代文學的一個十分流行的領域,叫做《未來學》,它是一個庸俗社會科學、星期日副刊通俗文學和預言的拙劣混合物。其特點是輕鬆愉快地描述未來世界,並把這種廣告宣傳抬高到學術研究的水平。
洛扎克把未來學稱為當代文學,這無非是說未來學不過是一些虛構的故事。
然而讓洛扎克哭笑不得的是,《信息崇拜》一書剛剛問世,許多人就把它當做另一種類型的未來學暢銷著作來看待了。
其實,未來學的重要價值不在於它是一種學,而在於它的話題是未來。正因為不同時代和不同身份的人越來越關注未來這個話題,所以未來學才成為五花八門的學科。不過,從未來學的發展史來看,它在通俗化或庸俗化的同時,也日益獲得了比較嚴密的科學形式。我們不妨看看那些比較著名的未來學家都是些什麼人。我們已經提到,19世紀以來的科幻作品是現代未來學的先聲。那時的科幻作者,包括凡爾納、維爾斯、貝拉米或查爾斯·里希特,都是些職業作家或二流思想家。但隨著未來學在二戰結束後真正開始登堂入室,未來學家的人員構成發生了顯著變化。那個曾經預測到地球同步衛星的英國人克拉克是一位從傳統科幻作家向未來學家轉變的過渡型人物。他不僅在大學中接受過系統的電子技術教育,而且成名時是一位皇家空軍雷達軍官。
【未來】的意義在於不曾被過去所經歷,在於不斷地被更新。人類從過去走來,向未來走去,經歷的是一條不曾重複的奇蹟之路。相對於走過的時代,未來是大家從未發現的地帶,卻有先知透露過一些未來的信息。因為創造一切的神對未來一清二楚,才讓天使到我們的路上指導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