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山神祀制

木蘭山神祀制

木蘭山神祀制是祀禮名。地方群祀之制。群祀是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左傳·襄公十一年》:“名山名川,羣神羣祀。” 清代朝廷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山立專祠,進行祭祀。按定製,每年春秋二季致祭,由守土官主祭,祭品用少牢。屆時,上香、讀祝、三獻。迎神、送神, 承祭官與陪祭官俱行三跪九叩禮。每年各種各樣的祭祀達數十次之多,是木蘭山主要的宗教活動形式之一,其中最具特色的當數“木蘭廟會”。

簡介,歷史,

簡介

木蘭山神祀制是祀禮名。地方群祀之制。群祀是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左傳·襄公十一年》:“名山名川,羣神羣祀。” 杜預註:“羣祀,在祀典者。”清代朝廷於湖北省黃陂縣(今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山立專祠,進行祭祀。按定製,每年春秋二季致祭,由守土官主祭,祭品用少牢。屆時,上香、讀祝、三獻。迎神、送神, 承祭官與陪祭官俱行三跪九叩禮。
木蘭山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千年相傳,香火不斷。山上流傳的宗教主要為佛教、道教。兩教大體以南天門為界,佛教寺廟建築大多在南天門下,道教宮觀建築多在南天門上,形成道中有佛、佛中有道的宗教格局,千百年來,佛、道兩教和睦相處。
隨著宗教的興盛,山上先後啟建了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各種神像1 000餘尊。常年,宗教祭祀活動頻繁,各種各樣的祭祀達數十次之多,是木蘭山主要的宗教活動形式之一,其中最具特色的當數“木蘭廟會”。

歷史

木蘭山佛、道教的興起是在隋朝大業初年後。隋大業初年前後,有名僧張良真來木蘭山東泉庵修建廟宇,設壇傳戒。幾乎同一時間,冀人姬實雲遊到青獅嶺,看中了今祈嗣頂的風水,在此修建宮觀,傳播道教。唐貞觀後,木蘭山流傳的宗教主要是佛、道兩教。佛教有禪宗、臨濟宗、曹洞宗,另有善導(613—681年)之淨土宗;道教主要為全真教。唐時,木蘭山佛、道教的發展都很快。
唐貞觀二年(628年),雙龍鎮觀音寺高僧醉月發願要在木蘭山西半腰修建一座寺院,以“興盛禪宗,弘揚佛法”。在江南西道鄂州太守李文顏的支持下,貞觀四年(630年),醉月大師建成了面積達4 000餘平方米的上古禪寺佛教建築群。唐乾封時(666—668年),道教建築在木蘭山已有祈嗣頂、金頂多處。祈嗣頂時稱南宮觀,金頂仍用舊名。時金頂道長名玉宗。玉皇閣是木蘭將軍凱旋後,朝廷賜冠之所,玉皇閣尚未建石閣,山巔有一石洞,此處為玉宗道人的修行處。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倉臣王義敬木蘭忠孝,資助道友普照,重建了木蘭祠和廟。真宗鹹平年間(998—1003年),玉青道人籌資建修了玉皇閣,並擴建了金頂。忽必烈建立元朝後,他在重視和恢復發展生產的同時,更是利用宗教為其統治服務,對佛、道、基督各教都大力提倡,尤其是佛教。此時,木蘭山的佛教、道教都相應得到了發展。這期間,山上先後興建和修葺了三元宮、朝天宮、廻光殿、財神殿等寺觀。並將非佛非道、供奉著“忠孝勇節”木蘭將軍的木蘭殿歸入了道教。
明永樂年後,成祖朱棣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鞏固國家政權,他極力推崇道教,全國各地大造宮觀,信道之風又開始盛行。此時,木蘭山道教也興盛起來,山上陸續興建和修葺了三清殿、迎恩宮、帝主宮、斗姥宮等多座宮觀,並擴建了三元宮、朝天宮等元代建築。值得提及的是:木蘭山明清時的繁盛,與其山北麓張家祠堂灣的張濤關係極大。張濤明萬曆時曾任都察院右御史和遼東巡撫。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初,他奏疏朝廷,題建和修葺了木蘭坊、金頂、玉皇閣、娘娘殿、無量殿以及其它眾多宮觀,使木蘭山的宗教發展達到了鼎盛。此時,佛道教,尤其是道教出現了空前的繁盛。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春,張獻忠農民軍為籌軍餉攻上木蘭山,給木蘭山寺觀造成災難。道教三元宮、金頂、玉皇閣等10餘處富裕宮觀被迫捐獻銀兩;佛教上古禪寺及其所屬的華嚴閣、圖書府、關聖殿、福慧庵因不願獻銀均遭兵火,至清順治、康熙年間才得以恢復修繕。清代,統治者偏重佛教,因此,木蘭山明之前所建造的古老寺廟多在道光前後得以修葺或擴建;而道教在此時卻呈低落狀態。同治後,邑紳張安慶等上山祈嗣,建承歡祠,供奉木蘭父母及木蘭等,道教香火才漸趨興旺。20世紀60年代中期,木蘭山佛、道教神像被當作“四舊”摧毀,香火中斷達17年之久。1980年左右,政府採取多種形式重建木蘭山,現已修復重建了大部分受毀的寺廟宮觀,木蘭山佛、道教香火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一天比一天興旺起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