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山道觀

木蘭山道觀

木蘭山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城北30公里處,是傳說中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出生地。該山原名青獅嶺,因其遠眺活像一尊威武嘯天的雄獅;又名牛頭山。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改今名,主峰海拔600餘米,方圓三十平方公里。 木蘭山道教歷史較為悠久。從隋唐至明代,山上先後建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舉辦的木蘭廟會極具盛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蘭山道觀
  • 位置: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城北
  • 原名:原名青獅嶺
  • 主峰海拔:600餘米
簡介,木蘭廟會,典故,花木蘭,

簡介

木蘭山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城北30公里處,是傳說中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出生地。該山原名青獅嶺,因其遠眺像一尊威武嘯天的雄獅;又名牛頭山。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改今名,主峰海拔600餘米,方圓三十平方公里。
木蘭山道教歷史較為悠久。從隋唐至明代,山上先後建有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宮觀殿堂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沿木蘭山石階而上,首先進入的是一天門。其左是雷祖大殿,右側有講經堂。其上為二天門。過二天門,為“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四字。坊內便是木蘭殿,殿中供奉木蘭將軍塑像。
木蘭山木蘭山
據當地誌書記載,木蘭將軍乃西陵縣(駐今黃陂)人,姓朱,父名壽甫,母趙氏。她從小生得身材魁梧,貌若男童,愛好武藝。幼時常與父上香,與山上鐵冠道人、靖松道人很熟。道人見木蘭身強體壯,性格剛直,便收她為徒,教授武藝。因木蘭特別會使花槍,故人稱花木蘭。木蘭長大後,毅然代父從軍,疆場殺敵,屢建奇功。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征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因該山是木蘭學藝之處,故在山上建殿祀之。在木蘭殿的左則,有斗姥宮。其上有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等。木蘭山的最高處有金頂殿,殿內供奉披髮跣足的真武大帝銅鑄鎏金像。真武大帝兩旁侍立有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將。各尊神像造型優美,鑄工精細。金頂下有千險峰,峰上有玉皇閣。
木蘭山上的建築多用“乾砌法”建造,石板層層相疊,不用泥漿,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築風貌。
毛澤東1955年12月在《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的序言(見《毛澤東選集》第五卷218~219頁)中說:“有些人說,在農業合作化的問題上,幾年以來,似乎可以看出這樣一條規律,即在冬季是提倡發展的,一到春季就有人反冒進了……他們說:'叫辦也是你們,叫散也是你們。'叫散,富裕中農高興,貧農發愁。湖北的貧農聽了停或散的訊息,感到‘冷了半截',有些中農則說:‘等於朝了一次木蘭山'(湖北黃陂有個木蘭山,山上有一個農民高興去朝拜的木蘭廟)。"毛澤東沒有上過木蘭山,但知道黃陂有個木蘭山,可見木蘭山的聲名,全國皆知。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距武漢市50公里,是大別山脈南麓的高峰之一。這裡的山山水水,一石一木,一宮一殿,無不和千古流芳的木蘭息息相關。唐代名詩人杜牧曾遊歷木蘭山,賦詩留痕: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高度讚揚了木蘭將軍女扮男裝,奔赴沙場英勇殺敵的高風亮節和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木蘭山為大別山余脈,海拔581.1米,個把鐘頭時間,便可登臨山頂,來個“會當凌絕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句話,用來形容木蘭山,實在再貼切不過。因為早在隋、唐時代,木蘭山就有佛、道活動,被宗教人士視為香火聖地。及至如今的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前來木蘭山叩拜搶燒頭柱香的香客信徒,人如潮湧,絡繹不絕。香客可謂來自全國各地,四面八方,不僅有附近安徽河南等省份,更有些是來自距離遙遠的福建廣東等地。壯觀虔誠的場面,不得不令人嘆服,木蘭仙山,靈感四方,美名在外,魅力非凡。

木蘭廟會

有山必有廟宇。廟宇是宗教首領傳播教義、祭祀神靈的場所。木蘭山有佛、道兩教,兩教人員和平共處。其他地方也有佛道一山和平共處的現象。千百年來,山上香火不斷。宗教活動最負盛名的要數木蘭廟會
木蘭廟會木蘭廟會
黃陂道教有兩大流派,一是正一教,一是全真教。正一教的道士信奉張道陵(即張天師),不出家,可以結婚生子,在民間“畫符念咒,降妖驅鬼,唱道齋醮,超度亡靈”,分布甚廣。全真教道士超世脫凡,隱居深山道觀修煉,以圖得道升天。
全真教於唐、宋時進入木蘭山。他們大興土木,建造道觀宮殿,香火漸旺。明清以來,亮子會組織遍布民間,影響尤其深遠,不僅黃陂城鄉各地有亮子會,本省的天門、仙桃、孝感、大悟、廣水、應城、漢川、新洲、紅安、麻城、隨縣、棗陽等24個縣市有亮子會,而且四川、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山西等省的一些縣市也有亮子會的組織。大的亮子會有千餘人,小的亮子會也有百人左右。
木蘭廟會(亮子會)信奉亮子菩薩。亮子菩薩的真身是明朝永樂太子(即真武大帝)和他率領的五百御林軍(即靈官)。亮子會以自然村或聯村為單位,由頭人主持。頭人每年挨家沿戶輪換。平時,頭人把浮雕或泥塑的亮子菩薩和靈官供奉在家裡,祭以香火。農曆八月初一至次年二月底,先後率道眾、信士朝拜木蘭山,祈求風調雨順,弭災免禍,或是求子、求財、求福、求壽、許願還願,等等。
亮子會始於明代後期。木蘭山道家按照皇城格局擴建古金頂,仿效當年永樂太子率五百御林軍農曆八月入武當山修道的宗教儀式舉辦一年一度的大型屆會,吸引道眾和善男信女朝山進香。各個廟、觀均有固定的香客民眾。每年農曆七月中元節後,道人下山請客,同頭人商定上山的日期、人數、飲食等事宜。
七月底,由頭人發起,聯繫香客做好準備工作。上山前戒齋3日,上山時列隊而行。各地亮子會分東西兩路上山。西路香客首先朝拜縣城西的木蘭第一宮(原汽車站旁),然後上山。到了木蘭山腳的“仙河”(灄水),要焚香進表、跪地叩首、高聲誦佛。並列河邊捧水洗眼,祈求心明眼亮。然後涉水過河。登山後又叩跪誦佛,頭人領唱“南無——救世主”,眾香客齊聲接煎:“無量壽佛”。一直禮拜到準提閣(山腳廟宇)停下,由隨行道士在閣里做一場法事後上好漢坡,三步一拜,九步一叩。此時,鼓樂齊鳴,聲震山谷。
東路香客進入木蘭川(柳林河)至東泉唐,上到涼亭作短暫休息後到蓮湖,從正門上大佛殿磨針澗,入朝聖門,到雷祖殿後再行休息。
這時,所有香客都必須以艾蒿薰身,換上新鞋新襪,然後再三步一叩,九步一拜,誦佛登上南天門,並依次到各廟宇中進香朝拜,唱蘸祈禱,抽籤許願,做專場法事。到木蘭宮就唱木蘭蘸,到玉皇閣就唱玉皇醮……最後在金頂大殿上做大法場,唱祖師蘸。法事完畢,各會香客回到素有往來的宮觀住宿。翌日爭相早起,佇立廟前靜候開門,搶燒頭香,以求大吉大利。
燒罷香,朝山祭禮活動才告結束。眾香客可自由活動,游山觀景,購物置貨,收集山上的有趣的石、草等,名之曰仙草、仙石、仙物,如獲至寶,迎奉回家,“治百病”、“鎮萬邪”。
眾僧對施主香客極為尊重,上至道主、住持,下至道人、僧侶,待香客為上賓;尤其是對往來甚密的施主,更是熱情有加,因為各方施主不僅進獻油、糧、布疋,捐功德錢,有的還貼金、修廟。
朝山進香活動從頭年的農曆八月初一,延續到次年的二月底。民國時期,每年朝山進香的有10萬之眾。高潮期間,一天就有兩萬人。俗話說:“百人聞道,十人信道,一人得道”。信者,如痴如迷;隨大流者,大有人在。尤其是黃陂人近在腿尺,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迷信者更少,故有“木蘭山的菩薩應遠不應近”之說。

典故

木蘭山,曾稱牛頭山、青獅嶺。唐貞觀後為褒獎巾幗英雄木蘭將軍而先更名見明山(含木蘭將軍剖腹自殺以明心跡之意),後定名木蘭山。山勢挺拔巍峨,翠峰碧立。分南北兩山,北山突兀向天,南山逶迤渾圓,中間一塊山腰盆地。遠遠望去猶一頭仰天長嘯的巨獅,在它騰空飛躍之時,猛地一抖神威,似乎一躍之間,就要飛上九天。因狀如獅吼,青獅嶺就是這樣得名的。
這裡的山、水、花、木、宮、殿、閣,幾乎都和千古流芳的木蘭將軍息息相關。據傳古時有位姓朱名異,字壽甫,號天祿的小官,家住在山北10餘里的雙龍鎮,因年逾半百無後,常登山求嗣,歸而生一女,取名木蘭。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及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黃陂縣誌》記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今黃陂)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兒時狀貌端凝,不雅修飾……"漢文帝時會匈奴入侵,軍書迭至,“壽甫苦於贏弱不堪遠征,日夕憂慮。木蘭……乃市鞍馬。易戎服,為男子妝,代父從征。"“一十二載,立功異域",朝廷封她為將軍。木蘭不受朝祿,乞歸故里,死後葬於木蘭山北的將軍廟下。《黃州府志》、《湖北通志》、《萍蹤積小》、《名勝志》均有類似記載。鄉人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墓前豎立“木蘭將軍之墓"的石碑,並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山上建了木蘭殿、木蘭將軍坊。
從此木蘭山名聲大震。正如明代詩人徐承頤所寫:
未有木蘭先有山,
山名偏借木蘭補;
木蘭與山名俱在,
山並木蘭爭萬古。
歷代文人墨客到此,尋幽探勝,絡繹不絕。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唐代大詩人杜牧遊覽木蘭山時,曾寫下《題木蘭廟》,詩云:
彎弓征戰作男兒,
夢裡曾經與畫眉;
度思歸還把酒,
拂雲堆上祝明妃。
體現了人民對木蘭將軍的敬仰和懷念。
山以木蘭將軍而增色,地因木蘭將軍而鐘秀。山上山下至今還保留這位巾幗英雄的許多勝跡。如山峰之南的祈嗣頂,是奉祀木蘭將軍的地方,玉皇閣傳說是木蘭凱旋、朝廷賜冠之所。還有壁直如削的捨身崖,凌空兀立的好漢坡、狀若太極的棋盤石,永不枯竭的蘑針澗等30多處勝景,一處一個優美生動的傳說故事,聽來耐人尋味。

花木蘭

隨著美國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在全球上映,中國家喻戶曉、流芳千古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更是名播寰宇。而神州大地一個關於木蘭身世、故里、生卒年代的話題也再度被提起。近幾年,武漢地區的專家學者,通過鉤沉史跡和實地探查得出結論:她出生在武漢市黃陂區距木蘭山北數里之遙的姚集大城潭村 (古代稱雙龍鎮)。《南齊書·州郡志》載:南齊司州安蠻左郡轄七縣,第一個便是木蘭縣。梁陳時期一度變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復稱此名。轄區包括今黃陂北部和相鄰的紅安縣西南。以人名作縣名的古今有之。如此推及,至遲在南北朝時,就已認定黃陂北部是木蘭將軍的故鄉了。
關於花木蘭的出生,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原來朱天祿退役後在家賦閒,男耕女織倒也生活自在。只是年過半百還沒有一男半女,一想到這事老兩口常是悶悶不樂。後經觀音寺中醉月和尚的指點,朱天祿和趙桂英經常到青獅嶺焚香祭神,求菩薩保佑。這一天,朱天祿到南山祈嗣完畢,十分疲勞,就來到一棵木蘭樹旁靠著,不知不覺進入夢鄉。這時花叢中走出一個人來,帶著笑意,由遠至近。那人問:“你認得我嗎?”朱天祿忙點頭:“我認識,你是玄帝爺。”接著玄帝告訴朱天祿,說漢室要人輔助,上帝要選真仙下凡,為漢室建功立業。念他夫妻誠意祈嗣,打算將這真仙降落他家。並要他善管善教,讓他多習書文,勤操武藝,成就一番事業。朱天祿大喜,忙說:“請玄帝爺放心,只要降落我家,不管是男是女,定要好好教養,讓他成龍成鳳。"玄帝爺見朱天祿答應了他的要求,就手捧一個小孩遞給朱天祿。過了一會,玄帝走了。朱天祿急了,向玄帝爺追趕:“玄帝爺,你莫走哇!你賜給我的孩子呢?"這一喊,朱天祿醒了,原來是一場夢。說來也巧,過後不久,朱天祿的妻子果然懷了孕。第二年的四月十八日,朱天祿家裡突然四壁發亮,滿屋生輝,一股奇香撲鼻而來。過了一會,這個嬰兒呱呱墜地了。朱天祿喜滋滋地對妻子說:“去年,我在青獅嶺的木蘭樹下做了一個夢,如今果然有了孩子,算是圓了夢,就把這孩子叫木蘭吧。"小木蘭長大以後,就拜鐵冠道人和喪吾和尚為師,經常在山上的塔林中習武,騰挪跳躍,舞劍掄槍。木蘭認真向師傅學習,刻苦磨礪,武藝十分嫻熟。
漢文帝時,北方匈奴不斷進犯。帝乃下令召兵禦敵。當時,朱天祿年老多病,不能應徵,只是搖頭嘆息。當時兵制,軍中不用女兵。於是木蘭毅然脫女裝,換戒服,代父出征,“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先在周亞夫麾下為一名小校。她智勇雙全,和周亞夫一道,打下了荊賴嶺,出兵雁門關。界牌嶺一戰殺得番兵人仰馬翻,並活捉其副將索額圖。因木蘭屢建奇功,表奏朝廷,封為郎中令,仍駐守界牌關前五狼鎮。匈奴兵敗,番王坐帳,氣急敗壞。這時從帳後走出一女將,拱手說:“阿爹不用憂愁,請給我一萬軍馬,我定要生擒木蘭來見!”番王說:“這木蘭文韜武略,厲害得很,不能小看啊!”女將氣咻咻地說:“憑阿爹教我的本事,就是木蘭有三頭六臂我也要捅他幾個窟窿。”番王囑咐說:“帶兵打仗不是兒戲,女兒可得小心啊!”
這女將名叫花阿珍,是番王收養的義女。她得了番王的將令,統領軍馬,不日來到五狼鎮。安營紮寨後,第二天花阿珍帶著本部人馬,一字兒排在關下,擂鼓挑戰。木蘭統領人馬來到陣前。只見花阿珍騎一匹赤兔馬·頭戴羽尾盔,身披裘衣甲冑,手握一根狼牙鞭,顯得英武割悍。而頭盔下那張好看的瓜子臉,艷若桃花,配上微顰酒窩,給人敏慧高雅、婉孌清麗的印象。木蘭心下忖道:“好一個英武漂亮的番女。”木蘭也是女兒身,見了花阿珍,英雄惜英雄,只想收攬這樣一將才,不想真刀真槍傷害於她。木蘭問道:“你們匈奴,到我大漢來做什麼?”花阿珍道:“漢王欺我北番,屢屢要我納貢獻寶,是何道理?”木蘭道:“大漢以德治天下,四海臣服,你西番竟敢叛漢南犯。”花阿珍見木蘭是一張娃娃臉的年輕後生。心想:“父王真是衰朽了,這樣一個娃娃有什麼厲害?”便說:“朱木蘭,不要饒舌,只要你破得了我的陣法,我便服了你。”木蘭說:“不管你擺什麼陣,我都敢闖!”花阿珍說:“一言為定!”木蘭說:“決不反侮!”只見花阿珍立在土山之上,把令旗一揮,走出一隊女子來:一個穿紅的,夾著一個穿白的,一個穿青的,夾著一個穿黃的。俱是包巾扎袖,手執著明晃晃的單刀,共有二十個女子。左盤一轉,右旋一回,一字兒排著。花阿珍說:“小子識此陣嗎?"木蘭說:“此是長蛇陣,何足為奇!"只見花阿珍把令旗一翻,眾婦女又四方兜轉,變成五堆,一堆四個婦女,持刀相背而立。木蘭仔細一看,只見紅一族,白一族,雪花桃瓣漫天舞。青一團,黃一團,好似黃鶯青燕舞翩躚。錯認孫武子演女兵,還疑顧夫人排成禦寇。花阿珍說:“識此陣么?"木蘭看了笑說:“如今又是五花陣了。"花阿珍說:“公子既識此陣,也進去破得陣走得出,才見你的本事。"木蘭說:“這又何難!"一縱駱駝掣開寶劍殺進去。
兩旁女子看見,如飛的六口刀,光閃閃的砍將下來。木蘭急忙把劍招架。那五團女子,東擁西攔,擋住木蘭去路。論起木蘭的本領,這一二十個女子不難殺退。只因都是女兵,刀劍鋒芒,恐傷害了她們。木蘭掣開寶劍,拍一下駱駝直搶土山。花阿珍忙將令旗往後一抬,後面四五個皂衣女子,持刀直滾出來,五花變成六花。木蘭忙舞手中寶劍遮護身體,且戰且退。那五團女子如飛地又跟上來,四五條紅錦套索,在空中盤旋。駱駝見了,長嘶一聲,突出重圍。這時只見花阿珍把令旗翻飛舞動,二十多個女子齊齊地一躍上馬,緊迫不捨。
木蘭騎著駱駝,跑進一片樹林,花阿珍領著馬隊也衝進樹林。這時,只聽見樹林中發一聲喊。不提防斜刺里無數漢軍,都是一手執著團牌,一手執著砍刀,見了馬兵,皆就地一滾,如秋風掃落葉,席捲而來。花阿珍叫眾兵退後,那些漢兵早滾到馬前。只見女兵騎的馬被砍傷,女兵紛紛落下馬來,漢軍一擁上前,將她們綁了,女兵後面掩殺來的番兵,早被伏兵擋在圈外,截住斯殺,番兵丟了主帥,無心戀戰,紛紛潰逃。木蘭將軍鳴金收兵時,日已西沉。木蘭回帳歇馬,大家舉火張燈。木蘭心想:“拿下的花阿珍這一批女兵女將,老是關著不妥。”便叫手下帶過來,值星兵丁早將那些女兵擁到面前。
那些兵丁見花阿珍一行番女威武俏麗,倒替她們可憐,就說:“我家將爺軍法很嚴,你們須小心應付。”阿珍只做聽不見,走進帳房。只見木蘭坐在上面,眾兵丁喝道:“還不跪下!”花阿珍把頭髮一甩,杏眼圓睜,怒目而視。木蘭看了阿珍一眼,溫和地說:“公主,委屈你了。”阿珍“哼”了一聲:“說得好聽!”木蘭並不發怒,走下座椅,來到阿珍面前,動手解綁。阿珍猛一轉身,唾了木蘭一口唾沫:“你們漢人最狡猾,把我們綁來了,還裝什麼菩薩心腸。要殺便殺,何必饒舌!”木蘭定定地望著阿珍:“是你匈奴犯我大漢,我們舉兵平叛,是正義之師,你們要明理的,就要幫我們平定北番,永罷刀兵。”說完,又看花阿珍一眼。花阿珍這時也不由自主地抬頭審視木蘭,四目相對,似有所觸。花阿珍不言語了,默默低下頭來。木蘭上前親手為花阿珍解縛,眾兵丁也一齊為女番兵松下綁。
木蘭邀花阿珍進帳坐下,問道:“阿珍,你老家還有什麼人嗎?”阿珍見問,撩動滿腹心思,哭著說:“我父母在一次爭奪番王的格鬥中死去了。現在的番王念我孤苦伶仃,才收我為義女,為感謝父王收養之恩,故不惜此軀,效命父王。”說完,禁不住淚如泉湧。木蘭見這般情景,心下惻然說:“不意北方強悍之地,有此大孝之女,木蘭當拜下風啊!"並站起以禮相見。花阿珍謙遜地說:“我乃罪囚,既蒙寬宥,已出望外,哪能受將軍大禮。”木蘭嘆了一口氣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何況阿珍是位女英雄,俠肝義膽,令木蘭傾慕不己,便對阿珍說道:“我家只有木蘭一子,正少一個好妹妹,我今天和你結為兄妹,榮辱與共。怎么樣?”花阿珍望了一眼木蘭白暫英俊的臉龐,羞答答地說:“這實在是不敢當了。”木蘭說:“我的主意已定,你不必過謙。不知你貴庚。”阿珍說:“痴長十七。”木蘭說:“我一十八歲,只得占先了”說完大家對天拜了四拜,兩個轉身又對拜了四拜。眾番女和漢營兵丁一齊喊:“祝兩位將軍結為兄妹!"軍旅之中沒有盛大筵席,只不過用些夜膳。飯後木蘭安置阿珍和眾女兵在另一座軍帳中就寢。
在以後的戎馬生涯中,木蘭和花阿珍並肩作戰,如影隨形,阿珍漸生愛慕之情,木蘭又不能明說,只好搪塞。戍邊一十二年後,木蘭還了女兒身。花阿珍大驚,始知底里。木蘭覺得對不住花阿珍,遂改名姓花,結為姐妹,人們就稱木蘭為花木蘭了。
關於木蘭從軍的史跡,成於元代至順年間的碑文《漢孝烈將軍記》載:“漢文帝時,單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當行戍。父極痛無一男子可代己者。哀嘆良久,竟行。神自閨中,憫其父老,即洗鉛粉,脫梳珥,變戎服,貫甲冑,趨赴軍中,搴旗斬將,攻城掠地,所向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在軍凡十二年,屢立功勳,論功上首,辭弗受賞,願歸鄉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從其志。”眾多的史籍皆言木蘭辭官弗受,願歸故里,以事雙親至終的事跡。木蘭山北的將軍墳上,還散布著許多板瓦碎片。板瓦為紅色,略厚,飾粗繩文,是漢代的形制。又找回曾立於將軍墳前的墓碑,碑文依稀可辨“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幾個字。可見木蘭將軍故里在木蘭山北,在漢代是確有其人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