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雜誌名稱)

朝霞(雜誌名稱)

《朝霞》是文革後期應運而生的一部雜誌,《朝霞》雜誌包括上海文藝叢刊、《朝霞》叢刊和《朝霞》月刊三部分。

基本介紹

  • 書名:朝霞
  • 類別:文學刊物
  • 出版時間:文革後期
1975年7月,毛澤東在和鄧小平談話的時候提到樣板戲太少,怕寫文章、怕寫戲,沒有小說,沒有詩歌。同時,他在和江青談話時也說,“黨的文藝政策應該調整一下,一年、兩年、三年,逐步逐步擴大文藝節目,缺少詩歌、缺少小說、缺少散文、缺少文藝評論。”此時正值文革後期,特別是在1971年林彪事件發生之後,整個社會生活有趨於恢復正常秩序的要求,而正常的社會生活中,豐富的文學藝術生活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毛澤東對此也有所察覺,也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朝霞》雜誌應運而生。《朝霞》雜誌包括上海文藝叢刊、《朝霞》叢刊和《朝霞》月刊三部分。
《朝霞》《朝霞》
有學者認為,凡參與過這三項文學工作的人,其中包括編輯、作者以及美術設計者都可以劃入《朝霞》的作者群的範疇。上海文藝叢刊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在1937年出版的一本叢刊,叢刊第一輯名位《朝霞》,這個名字來源於其中一位作者史漢富的同名小說。
《朝霞》到底是一份怎樣的刊物呢,在“四人幫”倒台之後,這份刊物長期被認為是“四人幫”的“幫刊”,是“陰謀文藝”的大本營。因為《朝霞》受控於當時的上海市委寫作組,它的目的非常明確,為當時的主流政治以及毛澤東的政治路線服務,為文化大革命服務。這份雜誌雖然號稱是文學刊物,但是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文學雜誌,而是作為文學性的政治刊物來辦的。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四人幫”並沒有自己獨特的文藝路線,因此《朝霞》所秉承的還是“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美學標準。然而,拋開政治因素,《朝霞》的創辦卻也推動了1966年文革爆發之後,陷於消亡的文學創作。
雖然是革命的文學創作,同時也推動了各省原有的文學刊物復刊,這些刊物包括《人民文學》莫不以《朝霞》為榜樣。當時全國範圍內許多文學青年,也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投稿、可以發表作者作品的園地。今天聞名遐爾的作家余秋雨賈平凹、路遙、錢鋼、陸天明、黃蓓佳等人都是當年從《朝霞》月刊開始走上文學之路的,這和當時負責《朝霞》雜誌的陳冀德、施燕平這批編輯人員的敬業精神和業務能力不無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