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伯

曹亞伯

曹亞伯(1875—1937),湖北興國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政治家。1900年肄業於兩湖書院,為掩護革命,曾入基督教。1904年在武昌加入科學補習所,旋赴長沙幫助黃興籌備武裝起義,事泄後護送黃興脫險。不久,借武昌聖公會閱覽室及日知會為革命機關聯絡黨人。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6年留學英國並宣傳革命,1912年回國,入黎元洪幕府,贊商機要。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旋由孫中山派往南洋各埠宣傳該黨宗旨。1917年籌資參加護法運動。1921年避居崑山號召起義,回響國民革命軍北伐。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向上海商界儲蓄銀行兩次借款籌措抗日軍餉,還親自冒險上前線搶救抗戰傷員。1937年10月27日因積勞過度染疫去世。生平著有《武昌革命真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亞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興國
  • 出生日期:1875年
  • 逝世日期:1937年10月27日
  • 職業:民主革命家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辛亥革命元勛
  • 代表作品:《旅歐記》、《武昌革命真史》、《第一次歐戰中世界旅行記》
早年經歷,革命之路,人物評價,回歸故里,作品一覽,

早年經歷

曹亞伯(1875—1937),原名茂瑞,字慶雲,因信奉基督教,禮名亞伯,興國州(民國改稱陽新縣)永城裡柯海村人(今屬大冶市)人。
曹亞伯幼年受教於本族塾師曹風翔老先生,平日裡愛聽鄉中父老講太平天國故事,漸蒙推翻帝制思想。1889年,曹亞伯從大冶縣城福音堂借閱上海廣學會所譯《格物探源》一書,頓悟守舊之非,遂入該堂為信徒,在傳教士張長善指導下學英語。
1897年前後,考入武昌農務學堂,補博士弟子員。1900年,目睹20餘名志士遇難,反清復仇思想更熾。後轉武昌兩湖書院就讀,與黃興、周震麟同班,同呂大森宋教仁陳天華交往密切,常斥同學中醉心利祿者為“走狗奴才”。1902年,經書院輿地教授鄒源帆介紹,去湖南新人辦教育。冬去日本,與興中會成員吳祿貞結成知交。1903年回國,任長沙中學教員。
1904年春,隻身去江西吉安府統領廖笏堂處運動軍隊,公開向士兵演講並散了《警世鐘》、《猛回頭》等進步讀物。江西巡撫用萬急公文指示吉安營捕曹就地處決,幸已離去。7月上旬,與呂大森、劉靜庵等在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分管宣傳交際。後在長沙求中、寧鄉、長沙3中學執教。竭力協助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組織"華興會",議定盱慈禧誕辰日舉行長沙起義,被推舉為湘鄂聯絡員。事泄,黃興受通緝匿居教堂,由黃吉亭牧師獻策,曹亞伯與張繼護送始得脫險。宋教仁初不知有變,亦由曹告知並贈川資,才免致罹禍。1905年2月,與劉靜庵積極活動,成立"日知會"。隨後去日本留學,參與籌備同盟會。在第一預備會上第一個簽名“興國州人曹亞伯”。是日,大會講演,首為興中會孫中山,次為華興會黃興,第三即日知會曹亞伯。中國同盟會成立與汪精衛、胡漢民、馮自由同為評議部評議員。
1906年,以官費留學英國。途經香港,受聘《中國日報》駐倫敦義務通訊員。過新加坡時,與孫中山晤見暢談。抵英後,初習海軍,後因在英倡言革命,被清廷免去官費待遇,遂習礦冶,並任中國留學生會館館長,介紹吳稚暉加入張國淦同盟會。1909年,孫中山由南洋赴英,曹亞伯醵款資為程儀。翌年畢業於牛津大學。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復至倫敦,邀曹亞伯結伴歸國出任財政部次長,曹婉辭不就。1912年,等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回國。返鄂入黎元洪幕府,贊襄機要。4月6日,孫中山在上海愛儷園歡宴辛亥革命諸元勛。曹亞伯應邀赴宴,並同孫排坐合影。1913年,住上海法租界,參與剪除上海鎮守使鄭汝成活動。肇和軍艦起義時,曹亞伯在寓所內秘密製造炸藥,門口掛"曹工丞化學師"招牌掩人耳目,連他10來歲的兒子曹文錫也被派去跑交通、送情報,並“嘗於菜籃內密運炸彈,以應討袁軍急需”。
討袁失敗後,復東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繼續策劃討袁。1914年,奉命主持舊金山美洲支部黨務。時陳炯明在南洋另創"水利速成社"對抗中華革命黨。曹與陳耿夫奉孫中山之命,赴南洋各埠疏解。1917年,孫中山率海軍南下護法,曹亞伯從德國人克利來處籌百萬巨款相助。9月,孫中山函促曹赴粵任大元帥府參議,曹覆信"乏經濟之才,且不諳政事,賦性耿直,不合時宜,愧不克前來匡襄也。"但為革命奔走一如既往,策動鄂軍師長石星川在荊沙獨立,又以"赴荷蘭考察水利"為名出國遊說,爭取國際支持。用孫中山萬元贈款在滬創辦"亞林溴水藥廠"。1921年夏,離滬赴粵,受聘總統府高級顧問。孫中山督師北伐,曹隨行相助。後受胡漢民排擠。陳炯明企圖利用曹亞伯出面慫恿海軍將領中止北伐。曹亞伯為避嫌離粵返滬,並在崑山縣置田經營農業。1926年,國民革命軍經浙抵蘇,北軍褚玉璞、白寶山部自知不敵,密謀在淞滬搶掠後撤離。曹號召崑山鄉民奮起自衛,使北軍聞風而遁。國民革命軍東路前敵總指揮白崇禧以"投機"、"搗亂"為辭,將曹誘禁於上海龍化華。經報總司令部,方獲釋。事後,曹亞伯閉門著述撰成《武昌革命真史》數十萬言,192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後胡漢民授意國民政府參事吳醒亞等出面。抨擊此書"取此不真",聯名呈請國民黨中央黨部查禁。曹屢遭打擊,厭倦世事,遂皈依三寶,受戒於印光大師。並指引林森、居正、柏文蔚等信佛,創辦崑山佛教蓮社。"九·一八"事變後,曹疾呼"不自禦侮,國亡無日"。1937年"八·一三"上海抗戰開始,精神大振,朝夕祈禱中國軍隊勝利。並以本人名義向上海商界儲蓄銀行兩次借款,替馮玉祥籌措抗日軍餉,馮尊其為"老革命"、"老英雄"。曹亞伯還甘冒日機轟炸之險,主動搶救抗戰傷病員,不期染疫,於10月27日病逝。遺著有《第一交歐戰中世界旅行記》、《游川日記》、《大冶之鐵礦》等。曹亞伯的事跡被列入《中國歷代名人詞典》和《中國近代史詞典》等書。

革命之路

1900年考入武昌兩湖書院,常呼同學中醉心利祿者為走狗奴才,人稱之“曹瘋子”。然與南齋生、黃興意氣相投,深相結納,後回里設帳授徒。 1904年7月與呂大森、胡瑛等在武昌組織“科學補習所”,任宣傳,時已在長沙求中、寧鄉、長沙三中學執教,受黃興之命為湘鄂聯絡員,計畫10月10日(農曆)起事,事泄,與張繼、黃吉亭等掩護黃興脫險赴滬。同年冬赴日本遊學,謁見孫中山,次年參與籌備同盟會,在一次預備會上執筆大書“興國州人曹亞伯”,為第一個簽名入盟者,同盟會成立,任評議部議員。1906年,以官費留學英國,道經香港時,《中國日報》負責人馮自由聘其為駐英義務通訊員。在英國初習海軍,清廷以其在英倡言革命,免去官費待遇,遂改習礦冶,並任倫敦中國留學生會館館長,著有《大冶之鐵礦》、《旅歐記》。1909年,孫中山自南洋赴英國,曹向留英同志籌募40金鎊資為程儀。 1910年畢業於牛津大學,1912年回國,孫中山授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財政部次長,不就,去章山某寺借一枝棲,孫中山書“博愛”二字相贈。“二次革命”中,在武昌密謀起兵討袁,失敗後走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奉孫中山之命與陳耿夫至南洋各埠向華僑宣布改組宗旨。1917年孫中山率海軍南下護法,絀於經費,曹至德國人處籌得百萬元巨款相助。9月,孫中山任之力廣州大元帥府參議,又辭不就。孫酬以萬元,曹以此款在上海創設亞林溴水藥廠。1921年夏由滬至粵,受聘為總統府高等顧問。孫中山督師北伐,駐節桂林,隨行相助。常因事,與胡漢民不協,自是厭聞時政,遂脫離政界,在崑山經營農業以自給。1926年,國民革命軍入江蘇,曹起而回響,革命軍東路前敵總指揮白崇禧以“投機”、“搗亂”為辭,將其軟禁於上海龍華經報總司令部,方獲釋。曹經此刺激,懷“數典忘祖”之嘆。發憤撰成《武昌革命真史》凡數十萬言。於1929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因人說該書取材不真,對首義團體和人物有失持平。平,書被禁。曹遂厭倦世事,受戒於印光大師,專心學佛。創辦良山佛教道社,“九·一八”事變後對國民黨政府抱不抵抗主義極不滿,疾呼:“不自禦侮,國亡無日”。1937年10月27日病逝,遺著尚有《第一次歐戰中世界旅行記》、《游川日記》等。

人物評價

對於曹亞伯為辛亥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孫中山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曹亞伯於黨國革命,曾盡大力” ,“輔佐革命,奔走國內外,無役不從,尤其辛亥武漢革命,曹亞伯功勳特多”,並親書“博愛”“山高水長”條幅讚頌。辛亥革命元勛黃興曾手書一聯“天下引以為己任,我事皆可對人言”贈給曹亞伯,高度讚賞他“天下為公,心胸坦蕩”的高貴品質。
曹亞伯
但燾認為曹亞伯“隱居崑山,解甲歸田,躬耕南畝,猶如兩千年前楚國重臣子文,貧其身,廉其爵,以啟社稷”。高風亮節,流芳千古。1945年,但燾還作詩懷念曹亞伯,詩曰:
推賢讓賞功難並,護法辭榮節不撓,
淨業精參人我泯,五湖煙水暮雲高。
另一位辛亥革命元老李少白曾在《戲步吳梅村前賢詩原韻贈曹亞伯》一詩中作了這樣的評價:
萬里從徽擁節旄,同盟冊府姓名高,
禁垣前席參戎幕,興國孤忠闋佩刀。
文字收功除北虜,金銀出地辟東皋,
珠江漢水年年逝,卅載棲遑敢告勞。
愛國將領馮玉祥對曹亞伯更是十分崇敬,稱他為“老革命”、“老英雄”。馮將軍在他的抗戰回憶錄中說,曹亞伯“隨從孫總理很多年,總理最看得起他,也最信服他,是我很好的朋友,我一到崑山就去找他。他是黑天白日都在努力抗戰工作。為了抗戰,有時一天都吃不上飯,並且是萬分熱誠而有義氣。

回歸故里

1937年抗日戰爭中,滬郊崑山淪陷前半個月,曹亞伯因救死扶傷,染疫而疾,逝於家中,享年62歲。
1947年,為了紀念這位辛亥革命元勛,國民政府曾專門發布褒揚令:“曹亞伯早年加入同盟會,歷經險阻,嗣出亡海外,留學英倫。東歸後,復為國馳驅,不求榮利。晚年崑山隱處,益勵清操。抗戰軍興,攖懷國難,憂憤成疾,齎志以終。追念遺型,良深軫惜。應予明令褒揚,以彰潛德。”
解放後,曹亞伯的老家人,終於從崑山移回了曹亞伯墳冢,將他葬在兒時讀書的故居。柯海村南頭大菜園。1983年春立墓碑,上鐫“故辛亥革命元勛曹公亞伯大人之華表”。墓碑上刻著一副對聯:
除滿興華,一顆丹心昭日月;
革命救國,兩隻赤手挽乾坤。
此聯生動地概括了曹亞伯不平凡的一生。崑山、黃石地方政府於本世紀初均重修其故居,並建紀念館。

作品一覽

《大冶之鐵礦》、《旅歐記》、《武昌革命真史》、《第一次歐戰中世界旅行記》、《游川日記》等。
曹亞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