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瘖

喉瘖,中醫病證。以聲音不揚、嘶啞甚至失音為主要表現的喉病。其發病急、病程短為急喉瘖,又稱暴瘖,與西醫的急性喉炎類似。久病聲音嘶啞為慢喉瘖,又稱久瘖,與西醫的慢性喉炎類似。急喉瘖多因感受風熱邪毒,風火熱毒蘊結於喉,經脈阻塞;或風寒外襲,寒邪凝聚於喉,脈絡阻滯等引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暴瘖
  • 症狀:偏肺陰虛和偏腎陰虛之別
  • 出處:《素問·氣交變大論》
  • 類型:風熱型喉瘖
常見證型,臨床症狀,典故,

常見證型

常見證型有:①風熱型喉瘖。證見喉中不適,乾癢咳嗽,音低而粗,發聲不揚,喉痛灼熱,伴發熱,微惡寒,口乾渴,舌邊微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方用疏風清熱湯等。②風寒型喉瘖。證見卒然聲音不揚,甚則嘶啞,咽喉微痛,乾痰,喉嗽不爽,鼻塞流清涕,伴惡寒,發熱,頭痛,舌苔白,脈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方用六味湯等。急喉瘖可外用冰硼散、珠黃散吹喉。慢喉瘖多因久病肺腎陰虧,陰虛生內熱,虛火上炎於喉引起。

臨床症狀

臨床有偏肺陰虛和偏腎陰虛之別。偏肺陰虛,證見聲音嘶啞日久,喉癢微痛,咽乾口燥,乾咳少痰,氣促,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養陰、清肺、利咽,方用百合固金湯等;偏腎陰虛,證見聲音沙啞,日久不愈,口乾咽燥,入夜尤甚,虛煩不寐,手足心熱,眩暈耳鳴,面潮紅,盜汗,腰脊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治宜滋腎、降火、清咽,方用左歸飲等。

典故

《素問·氣交變大論》:“歲火不及,寒乃大行……郁冒蒙昧,心痛暴瘖……”指突然失音或聲音嘶啞的病證。實者多因感冒風寒,或寒包熱邪;虛者多因肺傷津枯。《張氏醫通·瘖》:“失音大都不越於肺,然須以暴病得之,為邪鬱氣逆;久病得之,為津枯血槁。蓋暴瘖總是寒包熱邪,或本熱而後受寒,或先外感而食寒物。並宜辛涼和解,稍兼辛溫散之。消風散用薑汁調服,緩緩進之。或只一味生薑汁亦可,冷熱嗽後失音尤宜。若咽破聲嘶而痛,是火邪遏閉傷肺,昔人所謂金實不鳴,金破亦不鳴也。古法用清咽寧肺湯,今改用生脈散合六味丸作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