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邁古樹園

景邁古樹園

惠民鄉芒景、景邁村有一片生長在原始森林中的茶園---景邁古樹園,據芒景緬寺木塔石碑上的傣文記載,景邁古茶園的種植始於傣歷57年(公元696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整個茶園分布在海拔1400米的山區,占地2.8萬畝,實際採摘面積10003畝,古茶園與高大常綠闊葉林交錯生長,古茶樹為單株,株距2—4米,行距3—6米,古茶樹直徑多在0.1—0.3米、少數在0.3-—0.5米,樹高2—4米,為喬木樹型,樹態衰老,人為砍伐或干預茶樹生長痕跡明顯,多數茶樹上長著“螃蟹腳”和多種寄生物。其中最大的兩株分別於1956年和1976年被砍和燒掉,現存最大的兩株,1號古茶樹樹高4.3米,基部乾徑0.5米,樹幅6.3米,離地0.55米處分出2枝;2號古茶樹高5.6,基部乾徑0.4米,樹幅5.8米,離地面0.77米處分出2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景邁古樹園
  • 地理位置:惠民鄉芒景、景邁村
  • 占地面積:10003畝
景邁古樹園,景邁的歷史,

景邁古樹園

歷史上,景邁古茶園的茶葉一直採食和出售,很早就用馬幫馱到普洱進行交易。據傣文歷史記載,從元代起這片古茶園的茶葉就銷往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景邁古茶園是目前全世界所發現栽培型古茶林中茶樹數目最多、面積最大,歷史最長,茶樹個體年齡相對較大,保存比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園,是古老的普洱茶重要的產地之一。

景邁的歷史

相傳,傣族和布朗族的先民在抗擊外族入侵的戰鬥中結下了友誼。為了表示兩族世代團結合睦,西雙版納土司把第七公主南臘米嫁給了布朗族頭人岩冷,共同管理茶山。經過幾個朝代不停的開墾種植,發展到萬畝規模,整個茶園由景邁、芒景、芒洪、翁居、翁窪等傣族、布朗族村寨連成一片。
已經流傳千年的布朗族典籍《奔悶》中詳細記載著布朗族英雄岩冷與茶的故事。岩冷一個傳奇式的人物,可以與希臘神話中的那些天神媲美,但更具人性,岩冷最後死於一次族人相爭的陰謀,他臨死前說:“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遇到災難死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也怕你們吃光用光;只給你們留下茶樹,讓子孫後代取不完用不盡。”
一個英雄去世了,但他卻留下了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寶貴財富。至今,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布朗村寨里還要舉行一種叫“奪”的活動來祭茶和祭奠岩冷,時間長達數天,要進行鏢牛等隆重儀式,中心地點就在芒景的岩冷山上。芒景布朗族的《叫魂經》等典籍中,不僅記載著祖先遷徙的歷史,也留下了這樣的話:“叭岩冷是我們的祖先,我們的英雄,他給我們留下的竹棚和茶樹,是我們生存的拐棍。”
一千多年過去,滄海桑田、今又是換了人間。但這根綠色的“拐棍”卻更加鬱鬱蔥蔥,支撐著布朗人的子孫們平和安詳地生活,當地各族民眾世代享受著萬畝古茶園給他們帶來的恩惠。
走進古茶園,只見古木參天,高大的古茶樹形態各異,樹身裹滿了厚厚的苔衣。古茶樹寄生著一種叫“螃蟹腳”的植物,具有藥用價值,被譽為“茶茸”。是景邁古茶園獨有的,從前茶葉交易時以此證明茶產地的特殊標誌。在景邁、芒景茶山,最有名的是布朗族的“醃茶”。當地布朗人採摘古茶樹上的嫩芽,用竹筒醃製而成,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茶了,把茶當菜吃,這在中華和世界茶文化中絕無僅有。
據記載,景邁、芒景萬畝古茶山500年前曾受到過一次火災,400年前遭受過一次蟲災、上世紀未遭受過一次霜災,雖然遭受過多次自然災害,但如今古茶園仍生機盎然一片蔥綠,幾乎全部銷住國外,價格高得讓人咋舌。
由於景邁、芒景的古茶樹多生長在萬木叢中,與數百種野生植物、藥物共存,採取花蜜的飛鳥和各種小動物繁多,導致異花傳粉豐富又特別,具有珍貴的藥物含量,喝了景邁、芒景的原始生態古茶,可以清熱解毒,幫助消化健胃,防治血管硬化,消除疲勞,延年益壽,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故生活在景邁、芒景一帶的布朗族、傣族長壽老人較多、七、八十歲老人牙齒完好,眼明耳聰,記憶力好,生活自理能力強。古茶樹制出的茶是茶中的極品,茶園的古老和茶葉的珍貴,留下了許多以茶為禮的佳話,早在1950年,芒景村的布朗族頭人蘇里亞(布朗族名為岩灑),參加雲南省少數民族代表團去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周年國慶觀禮,他的筒帕(挎包)里就裝有5公斤從古茶樹上採摘下來的嫩芽,經布朗人精心特製的“臘各信”(小雀嘴尖茶)。在中南海,岩灑將這包“臘各信”親手送給毛主席。現在,古茶林里的碑上,還寫著岩灑送茶葉到北京的事情。
2001年在上海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論壇大會上,人們見到各國政要穿著唐裝滿面春風的場面,使當年在中國內地唐裝盛行,著實火了一把。但江澤民主席送給各國首腦的禮物中,有一合外觀精美的茶葉,其茶葉就是採摘自景邁萬畝古茶園後精心加工而成,這卻鮮為人知。至於作為禮物送給各級官員,平民親朋好友的,多得無法敘述。
莽莽茶林里,布朗族、傣族、哈尼族山寨就灑落其間,古茶樹的樹齡似乎就是山寨的歷史。隨便一株古茶樹,都有幾百年;隨便一個山寨,都已存在了幾十代人。這裡的民族真正算得上原住民了,他們世世代代採摘古茶食用。摘下茶葉、曬了制了,又通過茶馬古道帶去遙遠的地方,遠得令山寨里的頭人和最博學多才的祭師都說不清道不明。
一千多年的種茶史,布朗人掌握了多種茶葉品種的製作:“臘告”(乾綠茶)“臘拉”(大粗葉茶)“臘賀”(糯米香茶)“臘各信”(小雀嘴尖茶,當年送給毛主席的就是這種茶)“臘廣”(圓形的緊壓茶),也就是後來譽滿天下的普洱茶。這些茶都是難得的精品,只要你有幸親臨布朗山景邁古茶園,都可以品味到它的芬芳。
在景邁、芒景茶山,森林與村落沒有明確的界線。人們就生活在茶林中,連空氣都彷佛飄散著茶葉的清香,讓人分不清倒底是茶園還是村寨。1994年,日本名古屋茶葉協會理事長、國際著名茶葉專家松下智先生來到景邁古茶園考察,把萬畝古茶園讚譽為人類最早開發利用茶葉的珍貴的“茶樹自然博物館”,是中國的“國寶”。1999年,昆明舉辦世界園藝博覽會,在“茶樹區”里,曾展示過兩棵巨大的千年古茶樹,就是從景邁古茶園移植去的,世博會期間,令來自世界各地的茶界人士驚嘆不已。後來,因水土不服枯死了。但在景邁、芒景還有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茶園,多得數不清的古茶樹年年吐著新綠,展現著勃勃生機。
瀾滄景邁萬畝古茶林、對研究中國茶葉發展史、古代茶樹農藝、茶葉與民族的關係、古代茶葉規模種植經營、古代茶葉貿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