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冢雉

普通冢雉

普通冢雉(學名:Megapodius freycinet):體長40厘米,體重525- 700克。頭頂具短闊的羽冠,臉裸露部分為黑色,腿爪黑色,比同屬其他物種有更深的羽毛,更短的尾巴和更長的腿和腳。

自然棲息地是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低地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山區森林。常單獨活動,即使在繁殖季節也很少成對活動。飛翔能力較弱,但非常善於奔走。食物主要是植物的花、種子、果實等,也吃甲蟲和無脊椎動物。在群島沿海的海岸的傳統地點築巢,卵埋在沙灘、湖岸和河岸上,由太陽或地熱輻射加熱孵化,成鳥不孵卵。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普通冢雉體長40厘米,體重525- 700克。頭頂具短闊的嵴狀羽冠,黑色(不是黃色)裸露的臉和腿,比同屬其他物種有更深的羽毛,更短的尾巴和更長的腿和腳。

生活習性

自然棲息地是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低地森林和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山區森林。沿著森林地面覓食,主要吃植物的花、種子、果實等,也吃無脊椎動物(報告為胃內有蝸牛和甲蟲)。繁殖期在布魯島是2-3月,在斯蘭島是5月,在巴布亞西部是10-12月。
冢雉創造出一套完整的孵卵系統,不用自己直接孵卵。把卵產在很熱的火山或尚未冷卻的熔岩附近;有的是到河灘上去,利用太陽曬熱的沙堆孵卵。因為卵需要適宜的恆溫才能孵化,可是沙堆白天曬得很熱,夜裡又涼了。冢雉在自己的巢上堆成大沙丘。白天很熱的時候,雄冢雉把沙丘攤開,然後用潮濕而低溫的沙土把卵掩埋起來;氣溫降低時,它立即將濕沙扒開,用溫而乾的沙土再把卵蓋起來。有的冢雉則利用樹葉霉爛時產生的熱孵卵。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亞種分化

普通冢雉(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普通冢雉指名亞種
Megapodius freycinet freycinet
Gaimard, 1823
2
普通冢雉鳥頭灣亞種
Megapodius freycinet geelvinkianus
Meyer, 1874
3
普通冢雉紐幾內亞西北部亞種
Megapodius freycinet oustaleti
Roselaar, 1994
4
普通冢雉摩鹿加群島亞種
Megapodius freycinet quoyii
Gray, 1862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