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淨(近現代僧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普淨大師,俗家姓黃,廣東省揭陽縣人,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零二)歲次壬寅的六月十六日生。他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母親張太夫人,虔信佛教,長齋禮佛;喪夫之後,含辛茹苦,撫育孤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淨
  • 出生地廣東省揭陽縣
  • 職業:僧人
  • 主要成就:建寺十餘所,造像百萬尊
簡介,出家前,南遊泰國,出家為僧,二度回國,三度返國,興建寺院、法堂,晚年,

簡介

以一個中國青年,遠適異邦,在一個君主立憲王朝、南傳佛教國家,披剃出家,修習梵行,數十年間,建寺十餘所,造像百萬尊,七次榮獲王朝封賜,身居[ 華宗僧務委員會主席],御封[華宗大尊長]榮銜。德被異國,譽滿世界,這是中國佛教的光榮,也是全體中國人的光榮。

出家前

普淨大師,俗家姓黃,廣東省揭陽縣人,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零二)歲次壬寅的六月十六日生。他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母親張太夫人,虔信佛教,長齋禮佛;喪夫之後,含辛茹苦,撫育孤兒。普淨幼承庭訓,八識田中早種下菩提種子。六歲啟蒙,在學塾中受中國傳統教育,讀孔孟之書。成長之後,據說他曾經參加戎行,在軍中謀發展,積功升至參謀。

南遊泰國,出家為僧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辭去軍職,南遊泰國。泰國是佛教之邦,素為廣東潮州人僑居之地,故泰國人民具華裔血統者為數甚多。泰國是南傳佛教國家,其傳統習俗,青年人皆須出家(年滿二十歲,須短期出家三個月)。受戒之比丘,日中一食,戒行精嚴,維持原始佛教生活,普受國人的尊敬。而華僑社會雖然亦有虔信大乘佛教者,唯以人才寥落,漸趨式微。以此,普師發下弘願,終身為僧以復興大乘佛教。一九二七年,乃於泰國北標府清水寺,依華僧隆源法師剃度出家,法名能持,字普淨,別號持戒,時年二十六歲。
普師出家後,依師山居,潛修內典,如是數年。一九三一年,移錫泰京曼谷,在軟橋地方設立[湄江精舍],修習三藏,兼以弘化。是時普師仍是沙彌身分,因泰國華僑社會的大乘佛教從無設壇傳成之舉,乃決意回國受三壇大戒。一九三二年,師摒擋行裝,由海路乘船抵上海,轉赴南京句容寶華山,於慧居寺受三壇大戒,戒師為光悅和尚。圓戒後,留山二年,依光悅和尚學習三壇正范儀軌。一九三四年重回曼谷,創設[立化僧舍],靜修兼弘化,數年間,繼續完成立化僧舍工程,塑昆盧遮那佛像八萬四千尊,供於僧舍大佛殿。

二度回國

一九四二年,普師二度回國,行腳參訪,朝禮名山,最後至西康,禮諾那呼圖克圖為師,修習密藏,前後五年,得傳金剛大灌頂,蒙授密宗大總持,並嗣為法統。一九四八年返回曼谷,開壇傳戒及傳授密乘,善信日眾,德望日隆,緇衣求剃者亦日多。至此,師乃依顯密儀軌,在北碧府興建[普仁寺]。該寺落成,泰皇及僧皇頒賜奠石結界,依律行[僧伽羯磨]。泰國本是南傳佛教國家,遵行佛陀住世時遺制,對北傳大乘佛教頗為不屑,對大乘僧侶的形式戒律亦感不滿。普仁寺獲泰皇及僧皇重視,成為華裔的第一所合法寺院,實是普淨大師戒行精嚴之所感。

三度返國

一九四九年,普師三度返國,在上海接受律宗十八代法祖妙柔老和尚衣缽,為律宗第十九代承傳人。是年大陸戰局惡化,遍地烽煙,普師停留未久,重返泰京,廣弘教化。翌年復塑造本師釋迦牟尼佛、昆盧遮那佛各八萬四千尊、寶篋印陀羅尼八萬四千符,供於普仁寺大殿。一九五三年,在洛梗市建密藏普同大塔,並重建泰京火災焚毀的甘露寺。後並繼續擴建立化僧舍,在洛梗市創建[僧伽學院]一培育比丘人才。一九五五年,泰皇敕任普師為曼谷龍蓮寺住持。
一九五九年,為[泰國佛教紀年]千五百年紀念,普師率領華裔僧侶,在龍蓮寺設壇,祈求正法永住,法會連續七晝夜。同年,塑造彌勒菩薩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像各八萬四千尊,供於泰京佛統大塔內。普師以龍蓮寺年久失修,乃重予修建,並為全寺佛菩薩聖像裝金。此後數年,普師在化碧府創建[普仁山莊],興建萬歲府[仙佛寺],並建中國式七級寶塔一座,塑造古佛銅像十八尊及八萬四千尊俱砥佛像,藏塔供養。

興建寺院、法堂

一九六一年,在曼谷吞瑪哈密區,興建[普門報恩寺],施工五年,於一九六五年完成初期工程。初期建築計有:祖師殿觀音殿、地藏殿、古佛殿、諸佛殿、立化菩薩殿、功德林、五觀堂、僧寮、靜室、辦公室、會客室等,梵宇巍峨,宏偉莊嚴,為泰京華人佛寺之冠;同時塑成本師釋伽牟尼佛、藥師佛、彌勒菩薩各八萬四千尊,供養於佛殿。六五年三月十二日,舉行開山晉寺大典,泰皇敕賜奠界,嘉賓善信雲集,盛況空前。
此後,又在報恩寺增建學法堂、中泰雲水堂、南北雲水堂等建築。而最主要的建築大雄寶殿,於一九六九年始告落成。翌年,塑造巨大無比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像安立於大雄寶殿,也塑造小型釋迦像八萬四千尊,供奉於殿內四壁。同時塑制五百裝金羅漢像,供奉於羅漢堂
自一九五一年起,普師屢受泰皇蒲美蓬及泰國僧王的敕封。五一年,泰皇敕封為[華宗左僧長],僧王敕任為[普仁寺開山住持]、[華宗第一任傳戒大阿闍黎];五二年晉封為[華宗右宗長],五五年泰皇敕任為[龍蓮寺住持]、[華宗僧務委員會主席];五六年泰皇敕封為[華宗大尊長],僧王頒賜[大尊長之印]、[大阿闍黎法印]。一九六五年,泰皇敕封為[柏康那莊真達摩三昧智越·佛陀波黎薩真尼多]法爵,六八年再頒贈封號為[殊勝大總持、華裔佛教宗師·達摩禪定三昧智越·廣智弘度·紹隆聖教·威德殊勛·輔翼皇化·華宗大尊長]。

晚年

一九七一年,普淨大師年屆七十,報恩寺大雄寶殿舉行落成典禮,泰皇蒲美蓬親臨主持升寶蓋禮,泰國僧王率領九位僧務大臣,在典禮中誦《吉祥經》,泰皇更敕頒封號,晉封大師為[殊勝大總持·偉大華裔佛教宗師·達摩禪定三昧智越·行持莊嚴·佛道明眾法王·廣度大上座]。
是年九月,普淨大師率領[泰國華僧弘法訪問團]一行二十人訪問香港台灣日本韓國,行程二十餘日,然後返回泰京。大師於訪問台灣期間,在台停留十二天,於九月二十二日,晉見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先生。嚴副總統對大師在泰國弘法的成就備加讚揚。翌年春節,為報恩寺大雄寶殿鑄造的釋迦牟尼佛五尊聖像完成,舉行開光典禮,泰國僧王頌錄拍訕卡勒親臨主持,並頒贈獎章、佛寶、法扇,表彰大師弘法利生之功績。
普淨大師於七十二歲之年,以多年來弘法辛勞,遵醫囑作短期休養,乃於七三年冬赴星馬各地雲遊。在星馬期間,皈依座下者一千六百餘人,七四年六月返回曼谷,泰國宗教廳長、僑界領袖及佛門善信迎之於機場者七千餘人。七十四歲以後,先後於春武里府拉差縣創建[普德寺],在曼谷報恩寺附近興建[華宗長老賓館],作為華裔老年比丘退休後的安居養老之所,並重修[永福寺]。
普德寺也是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寺院,主要工程有大雄寶殿、祖師殿、觀晉殿、兩序禪房、東西寮房、齋堂、廚房等。而比丘退休後安居的長老賓館,更建築水閣涼亭、假山花樹、小橋流水,是年老比丘靜修安養的福地。
總計大師一生所興建的寺院,有立化僧舍、普仁寺、普門報恩寺、甘露寺、仙佛寺、龍華寺、普德寺、永福寺等,以及多處佛塔;所設定的僧教育機構,有僧伽學苑、巴博學法堂;所培育出的僧才,如仁照、仁和、仁化、仁意、仁得、仁晁、仁章等,分別接長他所創辦的寺院。而仁照、仁章、仁聞、仁和、仁竹、仁知、仁得、仁意、仁晁、仁願、仁勉、仁崇等,都獲得泰皇或僧王的封爵。在大師的主持下,歷時八年,編纂完成《漢梵英泰佛學辭典》,並以中、英、泰三國文字,大量刊印佛教經論,弘揚正法。
大師在泰國弘化六十年,建寺十餘所,造像百萬尊,於南傳佛教國家中,建立北傳大乘佛教的法脈,提高了中國僧侶的地位,一新中國比丘不重戒律的形象,其個人戒行精嚴,德高望隆,受泰皇及僧王七次封爵,贏得朝野普遍的尊敬,這實是中國佛教的光榮,全體中國人的光榮。
普淨大師於一九八六年(民國七十五年)九月示寂,世壽八十五歲,僧臘六十載,戒臘五十五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