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寧鄭和紀念館

晉寧鄭和紀念館

晉寧鄭和紀念館是中國名人紀念館,位於雲南省滇池西南岸晉寧縣昆陽鎮鄭和故里月山的鄭和公園內。1983年紀念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580周年時籌建,1984年6月正式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晉寧鄭和紀念館
  • 地理位置:雲南省滇池西南岸晉寧縣昆陽鎮鄭和故里月山的鄭和公園內
  • 開放時間:1984年6月
  • 類型:中國名人紀念館
簡介,鄭和展廳,下西洋展廳,第一次下西洋,第二次下西洋,第三次下西洋,第四次下西洋,第五次下西洋,第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航海技術,意義,鄭和公園,鄭和下西洋史探,鄭和檔案被毀之謎,發現美洲論,

簡介

紀念館共6間展室,通過實物、圖片、模型、複製品、拓片等向觀眾介紹鄭和 7次航海的壯舉。該館還陳列了《鄭和下西洋》 電視劇部分道具,船模、服飾、兵器等。鄭和公園內還有“明三保太監鄭和故里碑”,鄭和之父“馬哈只墓”,鄭和第1次出使西洋前為父親立的“故馬公墓志銘”碑,鄭和塑像、三寶樓、鄭和紀念亭等紀念性的史跡和遺存。

鄭和展廳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在1405-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打通並拓展了中國與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上交通,為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鄭和七下西洋,最多時率船200多隻,人員達兩萬七千多人,主要航線多達40多條,總計航程16萬海里,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數最多、行動範圍最廣的遠洋航行活動。鄭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早92年,比麥哲倫環球航行早114年,他無疑在人類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晉寧鄭和紀念館晉寧鄭和紀念館
明洪武四年(1371年),鄭和出生在雲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里。其六世祖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是元初傑出的政治家,死後被封為“鹹陽王”。其子孫因長期與漢族共處,改從漢俗,定為馬姓,鄭和本姓馬,就來源於此。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發動了統一雲南的戰爭,鄭和的父親在戰亂中死去,十一歲的鄭和被明軍俘獲,遭到閹割,隨後被送到當時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並深受器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其長孫朱允炆即位,稱建文帝。登位後,建文帝為鞏固政權,下令削藩。朱棣不甘,於是先發制人,起兵發難並奪得帝位。鄭和在這場史稱“靖難之役”的戰爭中功勳卓著,於永樂二年(1404年)被明成祖朱棣御筆賜姓“鄭”,從此馬和改名為鄭和。明宣德六年(1431年),明宣宗因鄭和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輔佐三帝,敕封鄭和為三保太監,此後三保太監成為鄭和專有的代名詞。明永樂年間,經濟繁榮富庶,在對外關係上,明成祖朱棣銳意進取,重點實行開放政策,自登基後第三個月起,就派遣使者四處活動。鄭和從永樂元年起,就進行過幾次小規模的航海活動,訪問暹羅、日本等比較近的國家,因此掌握了一定的航海與造船知識。在出訪日本過程中,鄭和還促成明朝與日本建立外交關係,敦促日本肅剿中國沿海倭寇,顯示了其傑出的外交才能。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決定派遣大船隊下西洋,鄭和作為朱棣的心腹,學識淵博,熟知兵法,通曉阿拉伯語言文字,熟悉西洋各國各地區的情況,並了解航海,具有外交才能,因此成為下西洋統帥的不二人選。明宣德六年(1431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鄭和奉命第七次下西洋,此次船隊所到地方最多,範圍最廣,幾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區以及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岸諸國。宣德八年(1433年),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操勞過度病逝。鄭和這位海之驕子,奮鬥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終也殉職於海上。
鄭和七下西洋歷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使明朝與海外各國廣泛建交,發展了多種形式的海外貿易,促進了中外各國的文化交流與發展,是中國外交史上歷史性的突破。 鄭和出生在雲南,走向了世界。鄭和故鄉晉寧縣,迎面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當年,鄭和從這裡走出了雲南,最終創下七下西洋的輝煌業績。今天,當揭開600年前的塵封往事,這位“海上巨人”成長的足跡,又浮現在煙波浩渺的滇池邊……
古代滇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晉寧,孕育了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晉寧鄭和紀念館晉寧鄭和紀念館
長期以來,鄭和的身世一直是個謎。 《明史·鄭和傳》只有“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寶太監也。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30餘字。
1918年,清廷經濟特科全國狀元袁嘉穀先生,在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月山西坡發現了鄭和父親馬哈只的墓,並考據了明朝禮部尚書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撰寫的碑文,隨後,袁嘉穀先生寫了《昆陽馬哈只碑跛》等文,證實馬哈只是昆陽的回族馬氏,娶妻溫氏,生子馬文銘、馬和。馬和自幼有才志,事天子賜姓鄭,任內宮監太監。 “是鄭和父親馬哈只的墓,解開了鄭和的身世之謎。”雲南省鄭和研究會會長高發元告訴記者。
1983年初,北京民族文化宮又發現了一份《鄭氏家譜首序》 ,該序表明,鄭和祖籍西域,遠祖是隨成吉思汗來到雲南的。鄭和出生在晉寧縣昆陽鎮月山西坡。鄭和的哥哥馬文銘曾過繼給鄭和一個兒子,取名鄭恩來。其後裔分布在雲南江蘇泰國等地。 位於滇池岸邊的晉寧,是古代滇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消失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國的國都就在這裡;晉寧的青銅文化,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重要支脈。晉寧,不僅顯現過雲南古代史上一個燦爛的時代,還孕育了鄭和這位偉大的航海家。
鄭和給世界航海史留下了偉大的一頁,也給今天的研究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和遺憾。比如,鄭和出生的確切時間,至今也沒有統一的說法。
“雲南作為人類發祥地之一,不同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在此交融。鄭和的家鄉晉寧,位於五百里滇池岸邊,是雲南的歷史文化重鎮,產生過一批歷史文化名人。鄭和從小就在孕育了古滇文化的滇池邊長大。寬闊的滇池水面激發了鄭和的航海夢,良好的人文環境造就了鄭和的探索精神。”關於鄭和的成長經歷,鄭和十八世孫鄭雲良用極具詩意的話語向記者作了介紹。 鄭和13歲以前的歷史幾乎沒有文字記載。鄭雲良告訴記者,童年生活一定對他成年後的行為、思想走向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五百里滇池,早在600多年前,就是雲南內河航運最大的航道,不僅為他提供了理想的愛船習水場所,而且對他航海意識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鄭雲良蒐集到許多鄭和童年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如乘坐木盆學划船,滇池湖畔潛入水底捉魚,動手造帆船,滇池游泳救同伴,一片孝心挖井水,獨自乘船到省城,等等。鄭和經常到滇池看漁家打魚造船和運石運糧。稍大後,他就學會了游泳、划船。可以說,煙波浩渺的滇池是他的第一個“海洋”。
“鄭和從小喜歡三件事,那就是讀書習武、聽講故事、游泳造船。”鄭雲良考證說,鄭和從小就做過小木,到滇池湖畔漂船比賽。稍懂事後,就總纏著祖父和父親,聽他們講述漂洋過海到遙遠的麥加聖地朝聖的故事,講述昆陽燦爛的歷史文化。祖輩們巨大的勇氣、開放的胸襟和昆陽濃厚的歷史文化,使鄭和幼小的心靈受到了薰陶和感染。

下西洋展廳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有蘇洲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在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由非洲帶來的長頸鹿。沈度《瑞應麒麟頌》的附圖,由明宮廷畫師所繪。
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晉寧鄭和紀念館晉寧鄭和紀念館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 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高棉、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發展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 航海技術和裝備
據《明史》 《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南京靜海寺鄭和殘碑所記“兩千料海船”,不是“寶船”,而是較小的“戰座船”。 對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考古,發掘出一根約15米長的舵,和明史所述寶船大小相符。 南京鄭和造船廠的船塢寬可容20丈。 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1304-1377)遊記中早已紀錄中國巨大的12張帆可載千人的海船。白圖泰的紀錄可作為12帆載千人的寶船的旁證。
晉寧鄭和紀念館晉寧鄭和紀念館

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 ,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 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

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鄭和公園

駐足鄭和故里的鄭和公園,我們由衷感到,晉寧人把鄭和當成自己的兒子,是因為鄭和給他們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在晉寧,人們把鄭和當成自己的優秀兒子,十分敬仰他、懷念他,鄭和的名字在此比比皆是,如鄭和公園、鄭和紀念館、鄭和故居、鄭和路、鄭和碑林、鄭和車隊,還有三寶樓等等。記者登上月山上的鄭和公園,只見青松古柏叢中,一尊白色花崗石鄭和巨幅雕像,面對浩瀚的滇池傲然而立。雕像周圍的平地上,擺成水波紋狀的地磚,象徵著鄭和船隊在波瀾壯闊的海洋上劈波斬浪,勇往直前。 鄭和雕像後面左側,建有一座“三寶樓”,形狀恰似一艘巨型鄭和寶船,一層船頭翹首向前,二、三層琉璃瓦制頂,雕,四周漢白玉欄上的浮雕是根據鄭和下西洋帶回的珍禽異獸及鄭和出國時帶去的瓷器、絲綢等精心設計的。樓上匾額上書寫著“海上巨人”四個金字,金字下面,施工人員正在緊張作業。據當地官員介紹,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晉寧縣政府正在對鄭和公園進行改擴建。
晉寧鄭和紀念館晉寧鄭和紀念館
芭蕉樹簇擁著的“鄭和紀念館”,紅檐碧瓦,畫棟雕梁,館內展示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創舉,有鄭和半身青銅像,其背面是反映鄭和率船隊揚帆遠航的巨幅油畫,以及圖片、文獻、模型、圖表、實物等,再現了鄭和開展經濟文化活動的情景。
“紀念鄭和是為了弘揚他的偉大精神。”晉寧縣縣委書記雄瑞麗告訴記者,鄭和是他們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近年來,他們通過與海內外客商合作,打以鄭和為代表的名人文化牌,把晉寧變成了滇中旅遊的一大亮點,旅遊界形成了“不到晉寧,枉到昆明”之說。去年,該縣接待國內外遊客近百萬餘人次,旅遊總收入達854.5萬元。全縣實現了生產總值19.76億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878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8309元,分別增長5.6%和8.2%。 告別月山,細品鄭和公園中那副楹聯:“月山如畫原是偉人梓里,滇池似鏡曾照烈士丹心”,讓人心生感慨。鄭和開創了世界洲際航海的先河,既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也把域外的文明引進中國。在鄭和之前,疆土的觀念僅限於陸地。鄭和七下西洋,是對這種觀念的突破,萬裏海疆對國防安全、民族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位“海上巨人”歷盡艱辛創造的鄭和精神,將激勵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鄭和下西洋史探

作者:楊槱 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簡介楊槱院士從小熱愛船舶海洋,尤其對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業績十分景仰。本書就是積幾十年來的潛心研究後新編的一本小冊子,欲以較小的篇幅使讀者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出使任務、使團和船隊的組成、七下西洋的航程、鄭和出使西洋的歷史功績和影響,以及對鄭和下西洋的經驗教訓等作了一些簡明的評述。全書通俗易懂,圖文並茂,言簡意賅,實為一本科技史話的力作。
晉寧鄭和紀念館晉寧鄭和紀念館

鄭和檔案被毀之謎

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朗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么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雖在,也當銷毀,怎么還來追問?”。
《鄭和出使水程》應當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帳目等。大批鄭和檔案究竟有沒有被劉大夏銷毀,至今仍然是個謎。大批鄭和檔案失蹤,給鄭和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限制。
晉寧鄭和紀念館晉寧鄭和紀念館

發現美洲論

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前英國皇家海軍潛水艇指揮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鄭和船隊的分隊曾經實現環球航行,並早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便已發現美洲和大洋洲的論點。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倫敦的格林威治國家海事博物館同時展出一張1763年繪製的附註有永樂16年(1418年)的中國航海地圖。該中國航海地圖有詳細的航海區域,以及繪畫美洲、歐洲、非洲的的輪廓。除此以外,該圖更附有對美洲土著(膚色黑紅、頭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膚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製品)的描術。唯一缺憾是該航海地圖中沒有不列顛島的記載。 根據該地圖的收藏家中國律師劉剛稱,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從一個上海商人處購得該地圖,並且因為讀過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而得知該航海地圖的歷史重要性及意義。
晉寧鄭和紀念館晉寧鄭和紀念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