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家方下村

時家方下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位於萊城西北7公里,鎮政府駐地東南l公里處。東靠嘶馬河,西鄰方下河,耕地1047畝,1665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時家方下村
  • 位於:萊城西北7公里
  • 耕地:1047畝
  • 人口:1665口
村莊名片,行政區劃,發展歷史,自然人文,

村莊名片

洪武三年(1307年),時姓由四川省遷此建村,因鄰方下河,故為時家方下。

行政區劃

時家方下村,解放前屬魯西區,1947年屬方下區,1958年屬方下人民公社,1984年後屬方下鎮管轄至今。

發展歷史

1953年進入了初級社,幾個家庭為一個單位,按“勞六地四”的分配原則,相互合作共同勞動,克服了單幹戶所克服不了的困難。從1956年又進入了高級社,按“人六勞四”的分配原則,給部分人口多勞力少的家庭解決了吃飯問題。1958年進入人民公社,按“人七勞三”的分配原則持續至1982年。
戰爭年代,村民積極參與抗戰,送子參軍,做軍鞋,發動抗日武裝,參加徂徠山起義,開闢敵後根據地,1937年9月,中共山東省委派劉居英到萊蕪幫助組織發動抗日武裝。10月份,萊蕪縣委在時方下村河邊的沙灘上召開會議,傳達省委關於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指示,這次會議對萊蕪發動武裝起義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4年,本村有一處私塾學校,直至1950年,培養了一批有志之士,如秀才陳少廷,武官陳少勝。1953年本村建起了國小。1972年附設了國中班,1980年全區建起了聯辦中學至今。
從1958年大煉鋼鐵跨入人民公社,全村人戰天鬥地。抬沙壓鹼造田,把過去“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鹽鹼地變成了畝產千斤良田。
時家方下村民,心靈手巧,多才多藝,時玉祥不懂音符,用耳音學會了萊蕪梆子、呂劇和京劇,把戲演得有聲有色。王維雲國中畢業時報了美術學校,因缺少專業教師指導,專業課沒有通過,落了榜,但他精心鑽研繪畫,成為當地的一位名人。
加工大豆在時家方下村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村民們走引進——加工——出賣的路子,發展大豆加工業,主要加工豆油、豆餅、花生油等,這些項目投資上萬元,有四五個勞力即可連續生產且無大的風險,很適宜一家一戶或聯戶進行。受場地、技術等生產條件的限制,過去只有個別戶能搞,許多村民只能眼巴巴地望著人家乾。村里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在村南河岸的空閒地帶做了規劃,允許村民投資建房。為解決用電問題,村里投資2萬元,購買了大功率變壓器,架設了動力線,還先後為專業戶貸款75萬元,並從外地引進技術,採取了以師帶徒的辦法,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這樣以來全村加工戶逐漸發展到72戶,從業人數400餘人,日加工大豆4萬餘斤。省內外客戶慕名前來,每天成交額3萬餘元,原來單獨戶挑擔下鄉賣油的傳統經營方式,初步變成了油料加工市場。
要致富先修路。全村投資十幾萬元修了一條貫穿南北的水泥路,並間隔百米安上了路燈,從此告別了雨後泥濘車輛難行的歷史。
時家方下村地下有豐富的礦產資源,1971年萊鋼鐵礦在本村以北附近建礦打井,1982年正式投產,生產出的優質礦粉是萊鋼煉鐵廠的主要原料之一。

自然人文

本村的文藝生活也較豐富,1957年以時玉祥為首自發組織了一個戲班子,主要戲種是萊蕪梆子呂劇,後來又發展到萊蕪現代京劇樣板戲。每年人們在歡度春節的同時,大年初二、初三的晚上,在大隊黨支部的領導組織下,給全村人們獻上一份豐厚的“精神食糧”。從1970年至1978年間,先後外出多個單位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