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蘇(新疆縣名)

昭蘇(新疆縣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昭蘇,漢語辭彙,拼音是Zhāo sū,亦作“ 昭甦 ”、“ 昭穌 ”。有甦醒、恢復生機的意思。

昭蘇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西南部,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昭蘇盆地西段。東界特克斯縣,南鄰溫宿、拜城兩縣,北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西部與哈薩克斯坦相連(邊界線長200多千米),西南鄰近吉爾吉斯斯坦。縣城昭蘇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879千米。全縣總面積10464.9平方千米,總人口155997人(2003年)。有哈、漢、蒙、維、回等21個民族。郵政編碼:835600 代碼:654026 電話區號:0999 拼音:Zhāosū Xià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蘇縣
  • 外文名:Zhaosu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新疆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電話區號:0999
  • 面    積:1.12萬平方千米
  • 郵政區碼:835600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位置面積,地形氣候,人口,經濟概況,礦產資源,名勝古蹟,特色活動,

概況

昭蘇縣
昭蘇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西南部,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昭蘇盆地西段。東界特克斯縣,南鄰溫宿、拜城兩縣,北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西部與哈薩克斯坦相連(邊界線長200多千米),西南鄰近吉爾吉斯斯坦。縣城昭蘇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879千米。全縣總面積10464.9平方千米,總人口155997人(2003年)。有哈、漢、蒙、維、回等21個民族。郵政編碼:835600 代碼:654026 電話區號:0999 拼音:Zhāosū Xiàn。
昭蘇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隸屬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理坐標東經80 ° 10′~ 81 ° 30′、北緯42° ~ 43 ′ 15″之間,為中亞內陸腹地的一個高位山間盆地,海拔在1323-6995米之間,屬大陸冷涼型氣候,冬長無夏,春秋相連,被譽為新疆有名的“避暑山莊”。地勢特徵為西高東低。特克斯河橫貫全境。
昭蘇縣屬於大陸性溫帶山區半乾旱半濕潤冷涼氣候類型。其特點是冬長夏短,沒有明顯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別。春秋濕潤、寒冷、多霧,盛夏多雷、多雨、多冰雹。年平均溫度2.9℃,年極端最高溫度33.5℃,最低溫度-32℃。全年無霜期平均為98天。年均降雨量達511.8毫米,為全疆之冠。降水空間分布特點是東部多於西部,山區多於盆地。水蒸發量大,年均為1261.6毫米。年平均日照總數為2699小時,全年太陽總輻射能為1364卡/平方厘米。

歷史沿革

昭蘇歷史悠久。它的蒙古語名字叫“蒙古庫熱”,漢語名字叫“喇嘛昭”,是“蒙古廟宇”的意思。取“喇嘛昭”(聖佑廟)的“昭”字和“六蘇門”的“蘇”字而得名。在漢語中,“昭”有光明的含意,“蘇”即萬物復甦萌發,昭蘇又可視含“昭然復甦”“重獲生機”之意。蒙古語稱“蒙古勒庫熱”,意為“蒙古族廟宇所在地”。
昭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萬年前遠古時期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就已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著燦爛的古遊牧文化。西漢時期是塞種人、大月氏、烏孫人的牧游區。在清朝初期隸屬準噶爾部,光緒十一年(1885)新疆建省,昭蘇縣屬寧遠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聖佑廟,形成聚落。1932年析置鞏留縣,昭蘇屬鞏留縣,1937年從鞏留縣析置特克斯縣。1938年,在六蘇門喇嘛昭建昭蘇設治局(當時的漢、錫、回族都稱喇嘛昭)。1942年建立昭蘇縣。從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護府到滿清王朝設定伊犁將軍府的2000餘年中,儘管封建政權更迭頻繁,但在歷史上西域始終是祖國大家庭不可侵害的部分,這是有史可證的。從18世紀到19世紀,沙皇俄國勾結英國,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蠶食侵占了我國西部約51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昭蘇也深受其害。
新疆和平解放後,昭蘇成為伊犁地區行署管轄的一個縣,後又歸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1995年後,又歸伊犁地區行署管轄,屬伊犁地區8縣1市之一。昭蘇縣現有行政事業單位254個。在縣內行政區域上劃分為9鄉、1鎮和6個國營牧場,以及8個駐昭團級單位。隨著昭蘇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鄉鎮企業的崛起,昭蘇縣的企事業單位正在繼續增加。我們可以預言,昭蘇縣的明天將更加輝煌。

行政區劃

轄1鎮、9鄉:昭蘇鎮、洪納海鄉、阿克達拉鄉、烏尊布拉克鄉、薩爾闊布鄉、喀夏加爾鄉、喀拉蘇鄉、察汗烏蘇蒙古族鄉、夏特柯爾克孜族鄉、胡松圖哈爾遜蒙古族鄉。
縣境內有種羊場、阿合牙孜牧場、種馬場、天山西部林業局昭蘇林場、軍馬場、煤礦、農四師七十四團場、農四師七十五團場、農四師七十六團場、農四師七十七團場。縣人民政府駐昭蘇鎮。
昭蘇鎮
代碼:654026100 轄5個社區、4個村委會:墩買里社區、工礦路社區、解放街社區老街社區、阿克喬克社區、吐格勒勤布拉克村、庫爾吾澤克村、加曼台村、喬倫木圖村。
洪納海鄉
代碼:654026200 轄11個村委會:克孜勒加爾村、烏魯昆蓋村、賽克散村、吐格勒勤布拉克村、別斯喀拉蓋村、阿克塔斯村、喀拉蘇村、下洪納海村、上洪納海村、開斯克一村、開斯克二村。
烏尊布拉克鄉
代碼:654026201 轄6個村委會:烏尊布拉克村、米斯村、喀勒喀特村、賽克散村、麻扎爾村、加爾買里村。
阿克達拉鄉
代碼:654026202 轄11個村委會:塔勒德薩依一村、塔勒德薩依二村、阿克達拉村、闊圖爾海村、上克孜勒莫依納克村、中克孜勒莫依納克村、下克孜勒莫依納克村、康薩依村、朱萬托別村、喀拉巴斯陶村蘇勒薩依村。
薩爾闊布鄉
代碼:654026203 轄7個村委會:薩爾闊布村、闊額爾墩村、克爾托乾村、莫音倉村、闊里布拉克村、庫爾克勒德克村、蘇吾克托海村。
喀夏加爾鄉
代碼:654026204 轄5個村委會:森木塔斯村、別送村、克烏克加爾村、烏克勒加爾村、薩爾烏孜克村。
喀拉蘇鄉
代碼:654026205 轄9個村委會:塔斯阿爾納村、喀拉蘇村、巴爾格勒津村、巴斯喀拉蘇村、阿亞克喀拉蘇村、阿爾帕克曼村、墩克爾曼村、克西薩爾闊布村、阿克薩依村。
夏特柯爾克孜族鄉
代碼:654026207 轄8個村委會:新尼孫村、達布呼爾村、喀塔爾托別村、別斯喀拉蓋村、新尼孫下村、瑪熱勒特村、闊斯托別村、塔勒德塔斯阿納村。
察汗烏蘇蒙古族鄉
代碼:654026206 轄7個村委會:察汗烏蘇下村、霍圖格爾村、達力圖村、塔斯布拉克村、新烏松村、塔斯阿爾納村、巴爾格勒津村。
胡松圖喀爾遜蒙古族鄉
代碼:654026208 轄8個村委會:喀塔爾托別村、木扎爾特村、喀拉蘇村、托孫托力哈村、闊斯托別村、喀拉布拉克村、喀拉克米爾村、阿克塔斯村。
馬場 代碼:654026402
天山西部林業局昭蘇林場 代碼:654026403
新疆聯強集團昭蘇馬場 代碼:654026404
煤礦 代碼:654026405
兵團七十四團 代碼:654026406
兵團七十五團 代碼:654026407
兵團七十六團 代碼:654026408
兵團七十七團 代碼:654026409

位置面積

昭蘇縣位於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昭蘇盆地西段。面積10455平方千米。

地形氣候

屬寒溫帶亞乾旱氣候區,年均氣溫2.9℃,年極端最高溫度33.5℃,最低溫度-32℃。年均降水512毫米。昭蘇縣為中亞內陸腹地一個群山環抱的高位山間盆地,由於四周高山環抱,形成了一個較為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海拔在1323米-6995米之間。南部為天山主脈,山勢雄偉,高峻綿亘,是阻擋南疆沙漠乾熱風的天然屏障;北部為烏孫山,呈東西走向,山體較矮;西部受沙爾套山以及哈薩克斯坦境內查旦爾山的阻隔,形成一個南、西、北三面高,東部略低的盆地。山地、丘陵與平原之比為4∶1。號稱“天山之父”的汗騰格里峰,位於西南部的中哈邊境線上,海拔6995米,是天山山脈第二大高峰,終年積雪區達100平方公里以上,是特克斯河的主要水源。是新疆境內唯一一個沒有荒漠的縣。

人口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昭蘇縣轄9鄉1鎮(其中3個民族鄉)、75個行政村,境內駐有兵團農四師74、75、76、77團,伊犁州昭蘇種馬場、伊犁州昭蘇馬場、天西林業局昭蘇林場、69349部隊等單位。2005年末總人口16.18萬人(含兵團),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1.40萬人、農村人口13.66萬人,人口出生率15.83‰、自然增長率10.76‰。居住著哈薩克族、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回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錫伯族、俄羅斯族、塔吉克族等21個民族,其中哈薩克族、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人口最多,分別占總人口的47.24%、29.57%、9.64%、7.80%。
其中昭蘇鎮 20858人、洪納海鄉 7803人、烏宗布拉克鄉 4336人、阿克達拉鄉 8822人、 喀夏加爾鄉 8956人、薩爾閼布鄉 10402人、喀拉蘇鄉 5803人、察汗烏蘇蒙古民族鄉 9285人、夏特柯爾克孜民族鄉 7304人、胡松圖哈爾遜蒙古族鄉 4284人、羊場虛擬鄉 3306人、吐格勒勤牧場虛擬鄉 2040人、阿克牙孜牧場虛擬鄉 5502人、夏塔牧場虛擬鄉 3559人、天山牧場虛擬鄉 3236人、喬倫木圖牧場虛擬鄉 2161人、天西林業局昭蘇林場虛擬鄉 1555人、種馬場虛擬鄉 5520人、軍馬場虛擬鄉 5528人、木扎爾特兵團74團虛擬鄉 3238人、和土浩爾兵團75團虛擬鄉 3436人、土爾根布拉克兵團76團虛擬鄉 10180人、可可土拜兵團77團虛擬鄉 7913人。

經濟概況

昭蘇縣是一個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少數民族邊境縣。2005年,縣屬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6.96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1.94萬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2.29萬畝;牲畜年末存欄達89.58萬頭(只)、繁殖成活各類幼畜44.61萬頭(只)、出欄各類牲畜40.16萬頭(只),實現牧業產值19143.67萬元;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5639.8萬元(縣屬),工業增加值10638萬元。全年實現生產總值8.81億元(縣屬),地方財政收入2473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2904元。全縣擁有耕地面積130.72萬畝,縣屬耕地面積51.19萬畝;擁有草場面積812.9萬畝,縣屬草場面積609.38萬畝;有林地210萬畝,其中天然林205萬畝;冰山石質地帶492.332萬畝;其他類占地612.1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春油菜、大麥、亞麻、胡麻、馬鈴薯、大蒜(六瓣紅)、大豆等;畜牧業主要以馬、牛、羊為主;工礦企業主要有煤炭開採、糧油加工、肉製品加工、乳製品加工、澱粉加工、亞麻加工、水泥製造、錳冶煉等。

礦產資源

昭蘇縣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已查明的礦藏種類有煤、銅、錳、鉛、銀、鐵、雲母、金、石灰石、綠柱石、水晶石、冰洲石、藍寶石、翠玉等10多種。其中煤、銅、錳、雲母、金、銀、鉛、翠玉等礦藏儲量較大,品位高,有一定的開採價值。現已開採利用的礦藏主要有煤、錳、金、雲母、鉛、銀、翠玉、石灰石等。據測,昭蘇縣共有8個煤礦,總儲量2400萬噸,其中洪納海煤礦、米斯煤礦儲量在600萬噸以上,質量好,是昭蘇縣工農業發展的主要能源。
昭蘇縣有幾處錳礦,其中阿克蘇錳礦儲藏量較大,達3000噸以上。
金礦既有沙金,也有礦金。其中具有規模開採的洪納海金礦,品位較高,年可生產11公斤黃金。
據勘察,昭蘇縣的雲母礦脈頒有5處,現已開採的夏特東都爾溝雲母礦,質量品級為國家甲級,儲量4.68萬噸,屬大型非金屬富礦。
昭蘇縣的翠玉礦藏量大,質量優良。現已建成的翡翠石生產廠,年可生產翠玉石材2萬平方米。

名勝古蹟

昭蘇縣古屬烏孫國,歷經滄桑留下許多古蹟。富有傳奇色彩的夏特古道,奇異壯觀的木扎爾特冰川,吸引各地療養者的夏特溫泉,以及古松參天,野花遍地、蜂蝶起舞的庫勒柯爾德克水簾洞等名勝古蹟,有著發展旅遊業的廣闊前景。 草原石人、草原土墩墓、和岩畫是昭蘇草原的三大奇觀。
昭蘇因出產“騰崑崙,歷西極”的天馬,2003年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天馬之鄉”,也因漢朝時著名的“烏孫國”而聞名,是新疆烏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都很豐富。有歷史變遷遺留下來的草原石人、漢室細君公主墓園、夏塔古墓群、格登山記功碑、新疆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聖佑廟等文物古蹟;夏塔鹿苑、夏塔溫泉、庫爾庫勒德克水簾洞、昭蘇大草原等自然景觀。昭蘇縣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儘快跨入全區經濟發展快車道的目標,按照“突出牧業、最佳化農業、振興工業、開發礦業、科教興昭”的24字方針,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招商引資和爭取項目工作為突破口,以全力打造“中國天馬之鄉”、“中國油菜之鄉”、“中國褐牛之鄉”為重點,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立足資源優勢狠抓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大力實施科教興昭戰略,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美麗的昭蘇草原上生活著哈薩克、漢、蒙古、維吾爾、回、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錫伯、俄羅斯、塔吉克等21個民族。
哈薩克族是草原遊牧民族,日常生活習俗帶有明顯的牧區特點,衣食住行文化娛樂都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哈薩克人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而且都是騎馬高手,賽馬、“姑娘追”、叼羊、馬上角力、阿肯彈唱都是他們的終生伴侶。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那達慕大會”不僅要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運動,還是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大會。蒙古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特別尊重長輩,主要從事畜牧業。
維吾爾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藝術,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的“丁零”人。民間工藝品有圖案豐富的地毯、掛毯、絲綢衣料、刺繡、花帽和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他們的特色食品有饢、奶茶、抓飯、拉麵、烤羊肉等。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人的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節日裡不但唱歌跳舞,還舉行叼羊、摔跤等活動。
柯爾克孜族以畜牧業為主,他們禮貌待客,總是用家中最好的東西來招待客人,他們除了過伊斯蘭教規定的節日外,還過本民族節日“諾芬孜節”和“聖西曼節”,彈唱“考姆茲”,舉辦叼羊、賽馬、摔跤、競賽槍法等娛樂活動。
塔吉克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農牧生活,熱情好客,講究禮節。他們崇尚山鷹,主要舞蹈是模仿山鷹動作,“納衣”—山鷹骨製成的伴奏短笛音律效果非常好。
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文化教育事業具有優良的傳統,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民族音樂以豪放的草原情調為特色。他們最愛潔淨,住房總是收拾的很乾淨,周圍還種滿各種花草樹木,環境幽雅。

特色活動

賽 馬
每年盛夏時節,牧場上綠草如茵,馬壯羊肥,牧民們在勞動之餘,成群結隊自發地組織賽馬活動。牧民們還將賽馬分為走馬比賽和跑馬比賽,那個時候,草原上到處是奔騰的駿馬,馬背上英俊瀟灑的哈薩克小伙子極盡英勇矯健之本色。同時還要進行的叼羊活動中,賽馬、叼羊活動將成為民俗風情游的主要內容之一。
叼 羊
叼羊是哈薩克民族為祈禱祝福而舉行的一種娛樂活動。叼羊活動對抗性強,爭奪激烈,又是一種集勇猛、頑強和機智於一體的馬背體育競賽。叼羊是各族民眾普遍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牧民更是擅長這種獨特的馬上運動。
參加叼羊的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可以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比賽分兩隊。比賽開始,主持人首先祈禱。參加者向主持人祝福,而後將主持人獻上的一隻兩歲左右的白色小羊宰殺,割去頭和蹄,紮緊食道,放置於開闊的草坪上。宣布比賽開始後,參賽者蜂擁而上,馬快者搶先一步將羊俯身拾起,夾在蹬下或馱著,慌不擇路地奔跑。其他騎手不甘示弱,緊追不捨,飛馬上前爭奪,奪得難解難分。有時會有數百騎圍作一團,左擁右擠。在比賽中,經反覆多次較量,小羊數易其主。最後,得勝者在鳴金聲中懷抱戰利品,在坐騎的長嘶聲中和觀眾的熱烈歡呼聲中衝出賽場。之後,得勝者當場將羊烤熟,邀眾騎手共享,將此肉稱為幸福肉。
盛夏時節,牧場上綠草如茵,馬壯羊肥,牧民們在勞動之餘,成群結隊自發地組織叼羊活動。牧民們還將現代籃球比賽規則引進到傳統的叼羊活動中,叼羊活動開始時,騎手分紅、藍兩隊,每隊五乘,在馬背上把所叼羊只傳來傳去,叼奪瀟灑自如。隨著昭蘇旅遊業的發展,叼羊活動將成為民俗風情游的主要內容之一。
姑娘追
關於“姑娘追”的起源,哈薩克族民間還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其中一則說:很早很早以前,哈薩克族曾有兩個部落頭人結成兒女親家。在姑娘過門的那天,來接親的人當中有一個快嘴的,夸自己頭人的兒子坐騎是從許多馬里挑選出來的一匹千里馬駒。這件事傳到了姑娘父親的耳朵里,姑娘的父親為了誇耀自己的馬和女兒的騎術,便說:“我的姑娘騎馬向你們接親去的相反方向跑,如果你們的小伙子追上了我的姑娘,那么今天就過門,否則改日再談。”來接親的小伙子迎親心切,也不甘示弱就答應了這一挑戰式條件。兩個青年人立即翻身上馬,姑娘在前策馬奔跑,小伙子在後緊緊追趕。當他追上姑娘並繞到前面時,姑娘提出讓小伙子在前面往回跑,自己從後面追,這樣由追姑娘變成了姑娘追。後來,此活動相沿成習,一直流傳至今。 另一個傳說故事:一個獵人和天鵝仙子結成的夫妻,在結婚那天,騎著兩匹雪白的駿馬,像白天鵝一樣飛翔,互相追逐。他們就是哈薩克人的始祖。後來,哈薩克男女就以馳馬互相追逐的方式來促成愛情的結合。不同氏族部落或地區的男女青年交錯組合,一男一女兩人一組。活動開始,二人騎並轡走向指定地點。去的時候,小伙子可以向姑娘逗趣、開各種玩笑,甚至可以接吻、擁抱,按習慣,怎么嘻鬧逗趣都不為過,姑娘也不會生氣。到達指定地點以後,小伙子立即縱馬急馳往回返,姑娘則在後面緊追不捨,追上後便用馬鞭在小伙子的頭上頻頻揮繞,甚至可以抽打,以報復小伙子的調笑,小伙子不能還手。不過姑娘一般是不會真打的,特別是如姑娘本來就喜歡小伙子,那她就會把馬鞭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但如果是姑娘不喜歡的小伙子,在去的路上又說了許多髒話或做了不少過分的動作,那姑娘就會毫不客氣,揮鞭狠狠抽打。過去,此活動是哈薩克族男女青年反抗宗法封建禮教、擺脫父母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的一種方式,許多人就是通過這種戲謔性的追逐互相認識、互相了解而萌發了愛情,最終結成伴侶的。而今它已成為一項饒有風趣的民眾性體育活動了,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歡參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