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應(地名(今陝西臨潼))

昭應(地名(今陝西臨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昭應城始建於唐天寶三年(744年),北面渭水,南枕驪山,東環臨河,西繞漁水,山川形勝,獨秀關中,一派“商賈繁會,里閭闐咽”的繁榮景象。

唐昭應城的設定和華清宮密不可分,因為華清宮作為離宮,唐玄宗每年9月都要離開宮城到這裡居住,到第二年3月才回都城。在這段時間裡,文武百官匯集於此辦公、居住,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最終形成了唐昭應城。同時,也‘山、宮、城’三位一體的歷史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昭應
  • 始建於:唐天寶三年
  • 形成了:山、宮、城’三位一體的歷史遺存
  • 環境:北面渭水,南枕驪山,東環臨河
歷史,遺址保護,

歷史

昭應城始建於唐天寶三年(744年),北面渭水,南枕驪山,東環臨河,西繞漁水,山川形勝,獨秀關中,一派“商賈繁會,里閭闐咽”的繁榮景象。
唐昭應城的設定和華清宮密不可分,因為華清宮作為離宮唐玄宗每年9月都要離開宮城到這裡居住,到第二年3月才回都城。在這段時間裡,文武百官匯集於此辦公、居住,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最終形成了唐昭應城。同時,也形成了‘山、宮、城’三位一體的歷史遺存。”
經對歷史文獻記載的證實、訂正和補充,釐清了史籍對唐昭應縣城位置含混不清的記載,最終確認了唐昭應縣城牆遺址,從平面布局上顯示了唐昭應縣城與唐華清宮的密切關係。昭應縣城牆位置的確定,也佐證了唐華清宮當時重要的社會地位。
唐華清宮由驪山行宮、唐昭應縣和驪山禁苑組成。唐昭應城城牆遺址是昭應縣為數不多的歷史遺存之一,其位置又與唐驪山行宮相接,成為解讀唐華清宮,乃至唐代歷史的寶貴實物見證。“千官扈從驪山北,萬國來朝渭水東”,唐代大詩人盧象在其詩作《駕幸溫泉》中記述了玄宗駕幸驪山溫泉,以致很多國事都在華清宮辦理,使國家政治中心隨之遷移。為使百官“各有寓止”,特設定昭應縣於華清宮北,可見唐華清宮不僅是離宮別苑,而且是唐長安城之外另一處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遺址保護

保護好唐昭應城城牆遺址,社會各界給予了殷切期望。
為確保遺址的完整性與原真性,唐昭應城牆遺址保護工程規劃設計之初,便依據相關文保法規劃定保護範圍,經過文保專家一系列科學論證,確立了不改變文物原狀,儘量保留原有城牆遺址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的保護原則。
在對遺址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如何對遺址進行完整的展示,保護昭應縣城唐代的城牆,既襯托華清宮,又呼應現在的城市格局?面對這樣的挑戰,由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周萍帶領的設計團隊,對城牆遺址及其周邊區域展開了全面保護。
張錦秋表示,大唐華清城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對唐昭應城城牆遺址的保護。在保護過程中,提前預留了遺址保護帶,同時對唐昭應城南城門洞進行了保護和展示。用城牆保護帶的格局展示遺址,“既要保護城牆,又要襯托華清宮。”
陝西省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周萍介紹,唐昭應城城牆遺址保護工程在科學論證與設計下,通過對城牆遺址本體採用最少干預的加固手段,使遺址得到了保護。同時儘量留出空間,使城牆遺址的歷史信息得以展示,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唐昭應縣和華清宮的關係及它們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強人們愛護文物,尊重歷史的意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