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林斤瀾作品)

春風(林斤瀾作品)

《春風》是著名作家林斤瀾的作品。作家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對比烘托,把他對北國春風別樣的體會和哲思,抒寫的淋漓盡致,描繪了北國春風的粗獷豪邁、猛烈迅疾、強勁有力的特點,歌頌了北國春風的勃勃生機,竭力掃盡殘冬,催生萬物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驅散嚴寒,帶來春天的北國春風的無限懷念和深深敬意。在寫法上另鳴新聲,不拘一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春風
  • 創作年代:1980年4月8日
  • 作品出處:《北京晚報》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林斤瀾
  • 字數:720餘字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語言特點,寫作手法,社會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北京人說:“春脖子短”。南方來的人覺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冬天剛過去,夏天就來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見是:“哪裡有什麼春天,只見起風、起風,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睜不開,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實,意見里說的景象,不冬不夏,還得承認是春天。不過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確。褒貶起來著重於春風,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懷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①”這樣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這四句里沒有提到風,風原是看不見的,又無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風撫摸大地,像柳絲的飄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這才草長,花開,鶯飛……北京的春風真就是刮土嗎?
後來我有了別樣的體會,那是下鄉的好處。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東的山邊上,曾數度“春脖子”。背陰的岩下,積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沒有開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還是泉邊,凡帶水的地方,都堅持著冰塊、冰硯、冰溜、冰碴……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②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樑,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轟的一聲,是哪裡的河冰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間,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仿佛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臂腿,渾身關節挨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鬆動。
麥苗在霜凍里返青了,山桃在積雪裡鼓苞了。清早,著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荊條背簍,背帶冰碴的羊糞,繞山嘴,上山樑,爬高高的梯田,春風呼哧呼哧地,幫助呼哧呼哧的人們,把糞肥拋撒勻淨。好不痛快人也。
北國③的山民,喜歡力大無窮的好漢。到得喜歡得不行時,連捎帶來的粗暴,也只覺得解氣。要不,請想想,柳絲飄拂般的撫摸,細雨滋潤般的體貼,又怎么過草原、走沙漠、撲山樑?又怎么踢打得開千里冰封和遍地賴著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④,老是乍暖還寒,最難將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陽光,牛尾蒙蒙的陰雨,整天好比穿著濕布衫,牆角落裡發霉,長蘑菇,有死耗子味兒。
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

詞語注釋

①出處: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語文人教版8上《大自然的語言》“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後來多用“草長鶯飛”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②塞外: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稱塞北。包括內蒙古、甘肅、寧夏、河北等省、自治區的北部。南方的暖濕季風吹不到,西伯利亞的乾冷空氣首當其衝,氣候都比較乾燥寒冷。
③北國:北國不是一個什麼國而是指中國北方地區該詞源於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
④江南:指長江中下游以南。狹義的江南指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廣義江南涵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即今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是以楚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長江以南部分、江西。當代主要指中國蘇杭一帶及太湖、錢塘江流域地區。

創作背景

《春風》寫在粉碎“四人幫”後,林斤瀾借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春風的對比,歌頌了當時的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的摧枯拉朽式的滾滾浪潮。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春風》的主題思想:1、歌頌人民;2、歌頌人民反對“四人幫”的行為。文章通過南國的春風與北國的春風的對比,歌頌了當時的人民大眾反對“四人幫”的摧枯拉朽式的滾滾浪潮。作者站在一個全新的維度上發現北國春風的獨特之處,抒寫北國春風的美好,詮釋北國春風的精神,將文人的個性與北國春風的品質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北國的山民,喜歡力大無窮的好漢。到喜歡得不行時,連捎帶來的粗暴也只覺著解氣。”在《春風》一文表面充滿寒意的春風中,滾動著一顆作家激動滾燙的心。

語言特點

”林斤瀾《春風》一文的語言,可以用“澀”字來形容,澀而不滯,澀而順暢,如溫州家鄉的“老酒汗”,釅而有味,《春風》一文的語言,說白了,是以國語作底,把溫州方言、北京方言和塞外方言合理地融合起來,耐人咀嚼,醲冽芳香。如文章開篇引用北京方言“春脖子短”還運用了關外方言:冰塊、冰硯、冰溜、冰碴。最典型的一句是寫到京郊大山裡的春風:“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樑,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運用擬人法,把春風寫得生動形象。“嗚嗚吹號”乃是溫州話“嗚嗚響”化成,“哄哄呼嘯”乃是溫州話“哄哄響”化成。至於“撒拉撒拉”,乃是大西北方言。從這句話中,便可以看出林斤瀾先生斟字酌句的技巧老到,融多種方言為一爐,把要述的事和要說的話表達得生動形象。林斤瀾在文章中寫道:“轟的一聲,是哪裡的冰河開裂吧。噶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裡,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格拉、格拉拉響起來,仿佛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膊腿,渾身關節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鬆動。”至於“轟”字,乃是國語中的平常象聲詞。至於“噶”字,便是溫州話中一個典型的象聲詞:比如哪個孩子不聽話,當長輩的用一個指節(俗稱腦丁)噶到他的頭上;拐杖噶地一聲掉到地上也用這個噶字。格拉拉這個象聲詞,國語里沒有,溫州話里也沒有,但有格拉響、拉拉響這兩個象聲詞。林斤瀾先生所說的格拉拉響恐怕比格拉響、拉拉響的響聲大一些。

寫作手法

1、運用適合貼切的詞語
作者筆下的春風,是雄性的春風。它有力而不嬌媚,乾脆而不拖沓。如動詞的使用,第5段的“撲過、漫過、插、灌”等就寫出了春風從塞外草原、沙漠滾滾而來的情形,表現了春風雄健、宏大、粗獷、勇猛的氣勢。再如擬聲詞的使用,第6段的“轟、嘎、格拉拉”等詞具有力度美,有生命的復甦,有勞動者的快感,還有北國春風不可遏制的氣勢。
2、運用得體的句式
如運用了短句,情感強烈,有力地表達了北國的寒冷,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又如運用了整句,更能突出北國春風的低沉與渾厚,也把北國春風發出的巨大、響亮的聲音特點表現了出來。
3、運用合理的修辭
本文運用修辭,與眾不同,很少單獨使用,而是幾種修辭合體運用,這樣就把多種修辭的綜合作用發揮了出來。如“要不,請想想,柳絲飄拂般的撫摸,細雨滋潤般的體貼,又怎么過草原,走沙漠,撲山樑?又怎么踢打得開千里冰封和遍地賴著不走的霜雪?”就綜合運用了擬人、反問、比喻等修辭,把北國山民喜歡春風的感情表達得充分透徹。
在對比中欣賞春風之美
本文在寫北國強勁有力的春風前,花了一定的篇幅寫了江南的春風,這就更能突出北國春風橫掃一切的千鈞之勢,更能突出北國春風狂野不羈的陽剛之美。第4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有兩句話。後一句“別樣的體會”指下文的內容,前一句“北京的春風真就是刮土嗎?”則上指第2段,是一句設問句,含有輕微的反駁之意,隱隱表達對北國春風的喜愛和懷念。第2段也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寫出了北國春風的諸多缺點,讓人生恨,詛咒,恨之入骨,罵之連天,第二層用“其實”一轉,說明北國春風雖然不夠可人,但也是春風,接著又退一步,用“也有道理”為下文張本。第3段,作者引用了詩句,著重寫了南方春風的溫潤、柔美、體貼。這就頗和朱自清筆下的春風相似了,“吹面不寒楊柳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帶給人一種舒適、溫馨的感覺,讓人陶醉其中,忘乎所以。
在探究中領悟春風之美
好的文章都是以情貫通,一氣呵成的。本文同樣以“情感”貫穿全文,以對北國春風的喜愛和讚美一線貫之。
如第1段,北京人說:“春脖子短。”這裡作者就表達了喜愛之情,短則短矣,也是脖子啊!同時還有點自得之意,我們北京的春天猶如人一樣,“脖子”也有,一毫不缺。第2、3段,作者宕開一筆,不直接寫北國的春風,而寫江南的春風,而且對江南的春風好像也充滿好感,對北國的春風好像充滿貶斥之意。這兩段作者對北國春風熱愛的情感是內斂的,從字裡行間不難發現。說這裡不像春天,但還得承認是春天,不過不像南方的春天。這是另一種春天,另一種美。作者對北國春風的懷念已寓於其中。至於4——8段,作者的感情不再內斂,已經完全放開,由“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而直抒胸臆,直接描寫和讚美北國的春風。第9段作者的感情與第3段形成對比,一正一反,作者由懷念江南的春風到徹底顛覆懷念之情,江南春風的種種優點瞬間也變成了缺點,它柔有餘而力不足;同時第9段也與上文形成對比,從觸覺、視覺、嗅覺的角度寫出江南春風給人的難受勁,貶低江南春風,從而側面讚美了北國春風的剛勁有力。文章最後一段,作者再也抑制不住興奮之情,大聲喊出了來自心靈深處的聲音: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這裡運用反問句式,強烈表達了自己對北方漢子的喜愛之情,是本文的中心,也是本文的點睛之筆和感情迸發的由來。

社會評論

第三屆北京文學節授獎詞
林斤瀾同志一生主要致力於短篇小說的創作,他的小說“擁有謎一般的魅力,初時往往令人費解,掩卷卻又耐人尋味,可謂幅短神遙。他在小說語言、小說藝術及理論方面的獨到發現與見解,對中國當代白話文寫作極具啟發意義”。
學者點評
讀《春風》這篇作品,就是要學會欣賞這樣的美。這種美,並不優雅,不像孩子那樣稚嫩、可愛,但它有深度,一般人不能自發地欣賞其內涵。因此只有讀深讀透這篇作品,深刻地領悟了這篇作品的內涵,才能把握住作品的精髓,才能以之為借鑑,寫出令人滿意的作文來。
——孫紹振

作者簡介

著名作家林斤瀾,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傑、魯林傑,1923年6月1日出生於浙江省溫州市。林斤瀾是中國文學評論界公認的“短篇小說聖手”,主要作品有:劇本集《布穀》,小說集《惹禍》、《第一個考驗》、《春雷》、《飛筐》、《山里紅》、《石火》、《滿城飛花》、《矮凳橋風情》、《草台竹地》、《林斤瀾小說選》,他寫於1950年代的《台灣姑娘》、1980年代的《頭像》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品。
林斤瀾林斤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