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國家統治者

春秋戰國國家統治者

最高統治者是古代國家(王朝)最高權力的掌握者,其不一定是君主。列如宦官操政、皇后臨朝、大臣操政、外戚當政、內戚攝政。[1]

此概念是歷史領域對中央政府(朝廷)統治階級的基本認知。

東周朝:過渡期的王朝。西周末年犬戎入侵,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在申、鄭等諸侯擁立下即王位。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

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基本介紹

  • 本名:諸侯國君
  • 別稱:先主
  • 所處時代:春秋戰國
  • 民族族群:華夏人
  • 出生地:華夏大地
  • 出生時間:前771年
  • 去世時間:前221年
  • 主要成就:民族融合
都城,涵義,東周初年(前770-前720),春秋時期春秋(前720–前476),戰國時期戰國(前476–前221),

都城

秦國|鹹陽|
春秋戰國國家統治者
鹹陽鹹陽
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鹹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鹹陽成為規模恢宏的帝都。
楚國|郢|
郢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楚國的首都,在湖北省西部,位於荊州市荊州區北面三公里左右紀南城。楚國在建國初期定都丹陽(古丹陽位於河南淅川境內)。後來為了和一些小國家爭奪漢中,遷都郢,後又東遷。從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應該位於紀南城)到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白起帶兵攻進郢都、楚國遷都於陳,郢總共作了411年楚國都城。
韓國|新鄭|
新鄭新鄭
戰國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趙國|邯鄲|
大梁大梁
邯鄲是戰國趙國的國都,後改稱邯鄲,《後漢書·光武紀》註:“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城郭字皆從邑,因以名焉。”有三千年的歷史。邯鄲早在春秋時代已是列國爭奪的重要城堡。先屬,後歸。自公元前386年趙國從中牟遷國都於邯鄲
,至滅趙,達158年之久。秦滅趙,置邯鄲郡
魏國|大梁|
臨淄臨淄
大梁城,戰國時期魏國都城
前365年,魏惠王遷都於此並築城。為區別於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臨汝縣),命名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溝渠浚水(或浚儀渠),稱浚儀。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領兵攻打魏國。秦軍引河溝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國滅亡。秦國在此地置浚儀縣
城池遺址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體範圍尚未查明
齊國| 臨淄|
邯鄲邯鄲
有周一代東方第一大國,春秋戰國時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因此臨淄作為其都城,歷史上極為繁榮。分民眾生活的大城和國君居住的小城,兩城相連,周長21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門。城內幹道縱橫交錯,排成“井”字形,並有完善的供水、排水系統。城外還有埋葬齊國六位君主的田齊王陵等多處先秦墓葬。東周時的臨淄人物阜盛。戰國時臨淄設稷下學宮,以招徠諸子百家來此講學辯論、著書立說,即為稷下的祭酒之一。遊學於此的還有騶衍宋鈃尹文彭蒙田駢慎到等,號為稷下學派。當時的臨淄鄰近渤海,因而兼具之利,經濟繁榮、貿易發達,各種冶、煉、鑄錢、制紡織的作坊遍布城市內外。臨淄作為齊國的都城,共延續了八百餘年歷史,直到被秦國所滅。
薊城薊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後,封宗室召公奭燕國,都薊城(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是為北京建都之始。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

涵義

過渡期王朝最高統治者。
春秋戰國國家統治者

東周初年(前770-前720)


廟號
姓名
統治
時間
01
~
姬宜臼
前771年
前720年(約51年)
並立
~
周攜王
姬余臣
前771年
前760年/前750年
~
~
~
前744年
前701年

春秋時期春秋(前720–前476)

五霸究竟指哪五位國君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到21世紀史學界還尚無定論。
盛傳“春秋五霸”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於“五霸”至少出現過六種說法。
6.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荀子·王霸》(盛傳)
另有學者認為,所謂“五霸”應是虛指,並非實指五位國君。[4]

戰國時期戰國(前476–前221)

七個主要大國被稱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國家統治者
強大順序
國號
建國者稱號
建國者姓名
國柞
01
姜齊太公
前11世紀至
前221年
|同
田齊太公
02
楚君
前1042年至
前224年
03
韓虔
前403年至
前230年
04
趙籍
前403年至
前222
05
魏斯
前403年至
前225年
06

前11世紀至
前222年
07
嬴開
前770年至
前221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