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派詩人江河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表達的是對黑暗現實的否定,同時抒發詩人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詩人藉助星星、蜜蜂、螢火蟲等事物間接地象徵光明、美好的世界,用夜、冰雪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 使詩歌朦朧含蓄,意境非常的優美。此詩後被選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課本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星星變奏曲
  • 創作年代:1980年
  • 作品出處:《上海文學》1980年第5期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江河
原文欣賞,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原文欣賞

星星變奏曲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夜裡凝望
尋找遙遠的安慰
誰不願意
每天
都是一首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像蜜蜂在心頭顫動
誰不願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
柔軟得像一片湖
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遊動
誰不喜歡春天,鳥落滿枝頭
像星星落滿天空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
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願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願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湧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創作背景

《星星變奏曲》寫於1980年,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專制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故此對“文革”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詩人傾訴著自己樸質的願望,因此寫下了《星星變奏曲》,寄託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同整個民族和國家一樣,每個個體的命運、情感和人格也剛剛從一場浩劫中復甦,帶著痛苦的記憶,憧憬光明和美好,詩意豐富而不確定,《星星變奏曲》就是這樣一首新詩。

文學賞析

此詩以“星星”象徵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開頭的假設語句以“如果……”領銜的詩行,幾乎以一種迫不及待的態度,用詰問宣洩著詩人江河內心蓄積已久的苦悶與祈盼:在沒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濟著人們心靈的渴望,並阻止人們心靈與思想的最後淪落,雖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畢竟是一份“遙遠的安慰”。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願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嚮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肯定式,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這一節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採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並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願意”以下八行,寫出現實的寒冷與苦難。在這個現實世界裡,詩人一年又一年總在寫著苦難的詩,夜晚被凍僵,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被風吹落。這些描寫與第一節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後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願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此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朦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朦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面對悲劇現實,一種是逃避,一種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則有樂觀與悲觀之分,而任何一種單純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應如此。此詩在情緒整體上顯示了某些豪邁色彩,但詩人對悲劇本身的認識似乎並不深刻,而且,過多的浪漫嚮往使詩又近於稍稍淺薄了,這也許是一種苛求吧。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謝冕《中國實力詩人作品選讀》:“有人說過,一個聰明的民族,是耽於反思敢於自我正視的民族。發生於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輕的中國知識分子,在詩歌方面開始的最沉痛的反思。江河,是這次運動的主將之一。他的《星星變奏曲》是新時期的‘火把’,卻更感受著時代的脈搏,它是真正的對於光明的呼喚。”
上海大學副教授、詩人戴達《新詩三百首鑑賞辭典》:“《星星變奏曲》,以“星星”作為歌詠(抒情)的對象,詩裁為兩節,兩節對“星星”的歌詠(抒情)的角度各各有別,形成樂曲中的所謂的“變奏”,詩情畫意由此生成,詩緒情愫由此瀰漫開去。”
當代詩人、作家張紹民《朗讀風雨·中學生詩意成長讀本》:“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徵。”

後世影響

《星星變奏曲》後被選入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課本中。

作者簡介

江河(1949-),原名于友澤,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學》第五期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裡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他在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他的反光》嬴得社會矚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