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村(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石矸街道星光村)

星光村位於寧波市郊石楔鎮櫟社,是個文化名人輩出的村落。全村現有901戶人家,2272個人口,村民以種植業和商業為主業。星光村的沈家沈氏宗祠非常有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星光村
  • 行政區類別: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
  • 地理位置:奉化江畔,村落沿南塘河呈帶狀分布
  • 其他:有文化名人村之稱
概況,人文古蹟,沈氏宗祠,沈光文紀念館,櫟社老街,交通,

概況

素有文化名人村之稱的星光村位於寧波市郊石楔鎮櫟社,與早已聲名在外的教授村塘溪童村相比,這個文化名人輩出的村落顯得有點普通。事實上,這裡曾產生過“台灣文獻初祖”沈光文,以及沈明臣、沈一貫、沈一中等歷史文化名人;我國的“南戲之祖”高則誠的《琵琶記》就誕生於這個村子。
星光村坐落於奉化江畔,村落沿南塘河呈帶狀分布,村民們臨水而居,青磚紅牆的新舊民居顯現出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星光村全村現有901戶人家,2272個人口,村民以種植業和商業為主業,主要種植糧食、藺草和蔬菜,近百戶從商村民則集中在櫟社街菜場經營水產、蔬菜、肉類、水果、百雜等。做買賣雖然辛苦,但每戶年收入也有三四萬元左右,還是相當可觀的。此外,外出在輕紡城設攤,在“雅戈爾”、“洛茲”打工的也有二三百人;村裡有生產音響、五金配件和水泥預製品等產品的私營企業11家,一部分閒散勞力就在這些私營企業里工作。村民們大多靠勤勞致了富。

人文古蹟

沈氏宗祠

星光村的沈家沈氏宗祠非常有名。我們沿礫社街過市橋向南行50米,在擁擠的民宅中,青牆烏瓦的”沈氏宗祠”尤為引人注目。
站在圍牆邊,遙想沈氏這一甬上望族,難免使人感嘆萬千。據今年64歲的沈氏第18代孫沈藹毛老人介紹,沈氏自宋由吳興南遷以後,便名人輩出。其中的沈光文是明末抗清志士,鄭成功收復台灣後,他將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傳播到了海峽對岸,並使之發揚光大,故又被人稱為“海東文獻初祖”。沈家村寶訪橋西側河岸,有一“沈氏樓”,後改為“瑞光樓”和“瑞光堂”:元末明初劇作家高則誠就在這裡潛心創作,根據歷史故事寫成了《琵琶記》,成為當時中國戲劇主要流派南戲的經典之作。

沈光文紀念館

在沈光文紀念館的天井之中,安放著去年從台灣運過來的沈光文座像。紀念館由原清代所建的沈氏宗祠修復擴建而成,館內前廳為私塾復原紀念館,中廳和後殿為陳列布展室,圖文並茂地展示了沈光文一生的光輝成就和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
星光村
據史料記載,沈光文曾在家鄉受教育,19歲中副榜,25歲以明經貢太學。1652年赴台後定居台南善化。作為台灣文化的拓荒者,他為台灣漢文化的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留下的《台灣賦》、《台灣輿圖考》、《東海賦》等詩文,感時懷身,記述當地風土民情,是台灣第一批書面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史具有特殊的意義;他在台灣創辦第一家漢語學校,倡導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他創辦詩社,開創台灣文學,並用中醫藥為百姓開診治病,是台灣的“中醫鼻祖”。沈光文在台灣傳播中華文化30多年,對台灣的教育、文化、中醫、方誌等作出了開拓性貢獻,被尊稱為“開台先師”、“台灣文化初祖”。

櫟社老街

星光村與櫟社國際機場相鄰,村中還有一條櫟社老街,而“櫟社沈氏”是明朝寧波“四大望族”之一。一生作詩達7000首的嘉慶、萬曆浙東名人沈明臣,與徐渭等同為浙江總督胡宗憲幕僚,被稱為“布衣之傑”,是萬曆年間三大“布衣詩人”。還有隆慶進士沈一貫、萬曆進士沈一中等名人,在當時都有一定影響。

交通

從寧波乘525路公車到石碶街道下,轉乘626路公車,到櫟社站下,步行5分鐘即到星光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