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青花釉里紅折枝花卉紋小碗

明青花釉里紅折枝花卉紋小碗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最為發達的朝代,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和“官搭民燒”制度的推行,使景德鎮的民窯制瓷業獲得大幅度的發展,從而確立了“中國瓷都”的歷史地位。福州市博物館所收藏的近年出水瓷器中,有四十多隻明代晚期產於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折枝花卉紋小碗頗為引人注目。這些小碗尺寸相同,高4.2厘米,口徑9厘米,足徑3.6厘米。輪制拉坯,敞口,弧壁,薄胎,圈足,通體施釉。碗口內外及足牆下端飾以青花雙圈,碗外壁等分繪三組折枝花卉,內底繪一組折枝花卉為飾,均以青花雙勾繪出枝葉而用紅彩寫意點綴花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青花釉里紅折枝花卉紋小碗
  • 年代:明朝
  • :4.2厘米
  • 口徑:9厘米
器物描述,文物點評,

器物描述

創燒於元代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可稱得上我國古瓷中工藝技術要求最高的釉下彩品種。“青花釉里紅”是指在瓷胎上以“青花”和“釉里紅”兩種彩料分別繪畫紋飾圖案的不同部分,再罩上透明釉,然後入窯在高溫還原下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這一品種的工藝基礎是建立在“青花”和“釉里紅”兩種主要著色金屬元素不同的釉下彩燒成工藝特點上的。由於這兩種彩料對窯內燒成溫度的要求不盡一致,尤其是“釉里紅”的主要著色元素氧化銅在高溫下易揮發流失,只有在合適的燒成溫度和還原氣氛下才會呈現純正的紅色,因此必須具備極高的工藝水準,才能燒制出呈現完美藍、紅兩色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它自元代成功燒成後,歷經明代二百餘年發展,到清雍正時期才算完全成熟;其工藝技術發展過程相當漫長。

文物點評

足心微凸,足牆上端環繞一圈單線青花。足底露胎,胎質灰白、堅實,可見火石紅;釉面瑩潤,釉色白中閃青,與蛋殼相仿。青花發色灰藍,富於濃淡層次。“釉里紅”發色或濃或淡,大部分偏於暗褐,符合明代宣德後“青花釉里紅”特徵;但也有極少數幾隻色澤紅艷,堪稱佳作(見圖),傳世品中難得一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