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鬥彩

明清鬥彩

中國 明 清 彩瓷品種之一。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一種裝飾藝術。此法創始於明宣德時,成化時成就突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清鬥彩
  • 分類中國彩瓷品種之一
  • 始創時間:明宣德時
  • 鼎盛時期:明成化時
正文,

正文

中國彩瓷品種之一。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一種裝飾藝術。此法創始於明宣德時,成化時成就突出。明成化鬥彩在繪製方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借鑑“景泰藍”工藝的掐絲填料技法,先用青色料在胎上繪出紋樣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釉上青花的輪廓線內填以多種色彩,然後入爐烘燒而成。另一種是用青料在胎上繪出紋樣的局部,罩上透明釉燒成後,再根據紋飾設色的需要在釉面上繪、點、填、覆不同的彩色,再入窯烘燒,使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構成完整的畫面。這兩種繪製方法統稱為鬥彩,有時也稱前者為“填彩”。
“鬥彩”使用的彩料多數是天然礦物,其中所含主要著色元素為。呈色鮮明,色彩種類豐富。成化釉上彩的顏色特徵為“鮮紅”,色艷如血,厚薄不勻。其他色彩如蛾黃色,嬌嫩透明而閃微綠;杏黃色,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色皆透明而閃微黃;松綠,色深濃而閃青;密蠟黃,色稍透明;差紫,色濃而無光;孔雀藍,色沉;孔雀綠,淺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紅,色重艷而有光;薑黃,色濃光弱。
鬥彩的彩繪內容廣泛。有雲、海獸、鴛鴦、纏枝花卉、折枝花果、葡萄桑椹、吉祥文字、嬰戲、高士、子母、草蟲等紋飾圖案,充滿了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鬥彩紋飾的繪製以平塗的方法施彩。樹葉只有陽面,無陰陽向背之分;花朵只繪正面,也無反側之別;人物衣著都是有表無里的一色單衣;山石也無凹凸之感。乾枝不皺皮,花朵多一色。為了改變這種單調色彩,後在花朵上用其他色彩填心,如紅花綠心、黃花紅心、紫花黃心、紅花青心、青花紅心等,以顯出花朵的層次。
鬥彩的造型,胎薄體輕,小巧玲瓏。從傳世品看,多小杯、高足杯、碗、小罐等。以酒杯最負盛名,有三秋杯、雞缸杯、嬰戲杯、高士杯、葡萄杯、菊花杯、花鳥杯等。雞缸杯是譽滿天下的作品,造型別致,胎質細膩,杯表繪雌雞率雛雞覓食嬉戲,雄雞引吭而立,極為生動。色彩鮮明,濃淡得當,在淡雅的青花山石及雌雄雞紋的上面綴以紅、黃、綠、黑等彩,明麗悅目。正德、嘉靖隆慶萬曆等朝均有仿製。
清代各朝鬥彩瓷器的特點不一。康熙時期青花線條粗獷,所填色彩凝厚艷麗。部分傳世品的色彩表面有小黑點,是由於彩料不夠純淨而造成的。這時或將“鬥彩”作為器物的邊飾或局部紋飾,或與青花、五彩分繪在一件器物上。鬥彩加暗花裝飾更為其他時代所不見。其紋飾有折枝花、纏枝花、團花、雲龍、龍、松鹿、猴鹿、鴛鴦、雉雞、游獅子繡球、異獸以及人物、嬰戲、仕女等,極為豐富。造型以仿成化各種多見,其次有花盆插屏筆筒等。
雍正時期鬥彩達到一個新的水平,釉下青花與釉上粉彩相結合,色彩更加豐富鮮艷。不僅填彩時各種色彩準確地填在青花線框內,而且還突破了明代平塗彩料的局限,出現了渲染烘托的畫法,紋飾規整清秀,富有裝飾性。所仿成化鬥彩器極為成功,其中仿成化鬥彩團花罐,達到了亂真的地步。皮球花為新興的團花紋飾,有二聯、三聯或五聯,構圖精巧。斗粉菊瓣大尊及花鳥紋、雲龍紋大蓋碗是此時期的獨特產品。
乾隆時期鬥彩瓷器風格新穎,青花、粉彩、鬥彩合繪一器,還加飾金彩,畫面鮮明奪目,進一步豐富了紋飾的藝術效果。造型上除杯、碟、盤、碗外,還出現了大型陳設品,如貫耳荷蓮大瓶、勾蓮天球瓶、人物紋雙耳大扁瓶、花插、花觚等,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
乾隆以後鬥彩瓷器仍然盛行,但在造型、紋飾方面都缺乏創新,僅鹹豐時期的鬥彩器出現了新品種,即在青花線描的上面又用金彩勾描一遍紋飾的輪廓線,線內堆粉彩,如纏枝蓮花紋蓋碗,造型規整,敞口微撇,下部收斂,圈足。這種形狀的瓷器,景德鎮又稱“馬可利”式蓋碗,胎薄體輕,碗外壁繪纏枝花卉,在青花上又用金彩勾描一遍輪廓線,線內填粉彩,色彩淡雅,畫筆纖巧,技法超俗,是晚清官窯瓷器中少見的鬥彩瓷器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