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牆遺址公園

明城牆遺址公園

歷史上明城牆全長25公里,始建於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里,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標誌。

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城牆遺址公園
  • 地理位置:北京市崇文區崇文門東大街9號
  • 開放時間:8:00-17:30
  • 門票價格:門票10元
  • 著名景點:北京東南角樓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區熱度指數,公園簡介,公園保護,景區特點,公園文化,歷史意義,地理位置,公園原貌,公園修復,遺蹟保留,實用信息,門票信息,開放時間,交通信息,主要景點,節慶活動,

公園簡介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位於市中心地域,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東起城東南角樓,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西至崇文門,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總面積約:15.5公頃,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占地3.3公頃,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綠地面積12.2公頃。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公園保護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城牆破損嚴重,為保護文化遺產,再現古都風貌,北京市委、市政府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決定徹底整治城牆遺址的周邊環境,修復城牆,建設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綠化實施方案是由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設計,崇文區園林局組織施工,公園建設以保護城牆為主,通過營造滄桑、古樸的自然環境,充分展現古都城牆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 建成後的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簡潔、樸素、大方,結合城牆遺址自然面貌和各綠化景區的風格特色,由西向東依次形成“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等景區。城牆遺址的保護工作以現狀保護、排險加固為主,以少量補缺為輔,最大程度保存城牆的現狀,站在城牆下,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會油然而生。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2002年8月17日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整體綠化建設工程正式啟動。明城牆遺址公園主體工程已經竣工。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內土建工程及電信電纜、高壓加空線、路燈照明等配套設施管線入地工作已經完成。在建設中,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原有的200多棵古樹保留了下來,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內種植了以國槐為主,銀杏、油松為點綴的喬木,以及花色淡雅的山桃、山杏、海棠等能很好地烘托明城牆氣氛的樹木品種。在跌宕起伏的微地形上,鋪種了12.2公頃大片草坪,形成了開朗的透景線

景區特點

公園運用簡潔的設計手法,突出展現城牆的殘缺之美。漫步公園內,古樹掩映,綠草茵茵,綿延古樸的明城牆及深沉凝重的角樓仿佛在向人們訴說民族的滄桑。公園內“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展現崇文深厚之文化積澱,令人平添無限的遐思。

公園文化

東便門崇文門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是北京城歷史發展的重要標誌,其東南角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餘城牆遺址也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明清兩代都有修葺。由於歷史原因,保護範圍內用地多被單位、居民用房占用,城牆遺址年久失修,破損嚴重,管線埋壓危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破壞市容市貌,影響首都形象。
為保護北京古都風貌,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條件,市政府決定搶修城牆,並徹底綜合整治城牆遺址的周邊環境,建設明城牆遺址公園,並妥善解決當地居民的住房問題。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騰退工程是北京市政府2002年為民眾擬辦的60件實事之一,也是我區四大工程之首。2003年9月,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江澤民李嵐清、萬里、丁關根以及時任市委書記賈慶林、市長劉淇等分別到明城牆遺址公園視察。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歷史意義

新建成的北京明城牆遺址,以保護城牆為出發點,以展示古城牆的真實面貌為目的,為市民提供了一處清靜、自然、古樸、蒼涼的環境。城牆北側將形成封閉的鬱鬱蔥蔥的綠化帶,而城牆南側園路的線形、植物的配置都力求簡潔大方。城牆遺址的保護工作以現狀保護、排險加固為主,以少量補缺為輔,最大程度保存城牆的原狀,站在城牆下,歷史的凝重感和滄桑感油然而生。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此外,明城牆遺址公園也是崇文區舉辦大型民眾性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2003年9月29日至10月4日,明城牆遺址公園舉辦了以“古牆神韻,活力崇文”為主題的第一屆北京明城牆文化體育節暨投資貿易洽談會。
2003年,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被評為北京市精品公園。

地理位置

明城牆遺址公園屬於古建築遺址類型的景區。位於北京市中心地域,崇文門東大街至東便門。東起東便門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占地3.3公頃,綠地面積12.2公頃。東便門至崇文門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歷史上明城牆全長25公里,始建於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公園原貌

歷史上明城牆全長25公里,始建於明朝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牆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線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里,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標誌。這段城牆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城牆遺址破損嚴重,為保護文化遺產,再現古都風貌,徹底綜合整治城牆遺址的周邊環境,北京市政府決定修復城牆,建設明城牆遺址公園。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1540延長米的城牆遺址進行了修復,城牆遺址的保護工作以現狀保護、排險加固為主,以少量補缺為輔,最大程度保存城牆的原狀。2001年11月25日工程正式啟動。2003年9月,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以營造滄桑、古樸的環境為主要設計思想,共鋪種草坪7萬餘平方米,栽植花卉11萬株,栽植油松、國槐等大規格喬木400餘株,各種灌木6000餘株。2003年公園進行了二期綠化工程建設, 根據景觀對植物品種進行的充實和完善,種植銀杏、山桃、山杏、紫薇、欒樹、玉蘭等觀花、觀葉喬灌木300餘棵。2003年,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被評為北京市精品公園。遺址公園外圍是一片沿200米長的帶狀公共綠地,根據不同功能可分為老北京南城文化區、現代雕塑公園、東便門角樓市民休閒區、城樓遺址公園紀念林、北京火車站南出口及廣場等五個部分。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公園運用簡潔的設計手法,突出展現城牆的殘缺之美。公園內結合城牆遺址自然面貌和各綠化景區的風格特點,由西向東依次建成 “老樹明牆”“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充分展現古都明城牆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

公園修復

自2008年9月底開園以來,明城牆遺址公園以優美的園林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評,不斷有讀者致電本報詢問明城牆遺址是否繼續修復?記者從文物部門獲悉,眼下人們看到的僅是明城牆遺址公園一期工程,本市還將啟動並完成明城牆遺址公園二期工程;屆時氣勢恢宏、蒼勁古樸的明城牆遺址公園將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明城牆遺址公園二期工程在東便門角樓北側,其範圍東起東二環西,西至城牆西牆根以西20米,南至鐵路北邊界線,北至北京站東街南,面積3.18公頃。此處原有北京第二開關廠等數家單位,一段長200多米的殘牆成了它們的後牆。這些單位拆遷後,該段古城牆將露出真容並得到修復,並配以園林綠化和夜景照明,形成“雉堞鋪翠”的景觀。
由於有鐵軌穿過,東便門角樓向北轉彎處的城牆已不復存在,明城牆一期和二期也因此被隔斷開來。有關部門擬在此處搭建一座鋼結構的廊橋,將一期和二期城牆連為一體,屆時從北京站東街往南,人們可沿著古城牆一直登上東便門角樓。
此外,一期工程的綠化檔次將進一步提高,綠地中將大量補種碧桃海棠、石榴等老北京傳統觀花樹種,牆根下也會栽植馬藺、萱草、水仙等草本植物,渲染出春花爛漫的圖景。一期工程北邊將建起一座寬20米、長2000米的風景林帶。一期部分城牆也會繼續加高。
據介紹,恢復明城牆原貌需要上百萬塊舊城磚,有關部門希望市民繼續捐磚。設在東便門角樓的捐磚處全天有人接待。

遺蹟保留

明城牆只保留正陽門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城角樓、內城的南城垣和西城垣殘段。明代北京內城垣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垣。元大都城垣周長60里,設城門ll座,城垣全部是板築夯土牆,高12米,寬31米。明洪武元年(1368),徐達在修整元北城垣的同時,在距北城垣以南3公里的地方,加修了一道新的城垣,新建北城垣的西端正值長河的河床,故將城垣改道,自德勝門以西起,城垣即向南偏斜。造成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新建的北城牆較內城其他三面的城垣高且寬,高4丈多,頂寬5丈,而其他三面則高3丈余,頂闊2丈。南城垣是在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永樂十七年(1419),因修皇城建設大內,為把五府六部都擺在皇城前面,便將南城垣向南拓展約O.8公里,即今天的南二環路。明正統元年(1436)修築了九門的城樓。經過修整過的城門,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瓮城,並在城垣的四角設立了角樓。除正陽門箭樓設門外,其餘均不設門。除正陽門瓮城辟門兩座外,均於瓮城內側辟門一座。此外,又把護城壕加深,有些地方還用磚石壘砌。九門的外面,原來是木橋通渡,全部改成石橋,並設立了水閘。為加固城垣,從洪武年間起就在城垣的外壁加一層城磚。這項工程,一直延續到正統年間,才將城垣的內外壁全部用磚包砌。
新建的內城垣周長約25公里,平面呈東西略長的長方形。整個城牆內外壁均下石上磚,內為土心,牆體高約11.36米,雉堞高約1.8米,通高約13.2米餘,牆底層寬約19.84米,城垣頂部寬約16米。城垣外側周築"馬面",城垣上內側築宇牆。嘉靖三十二年(1553),兵部尚書聶豹等聯名提出修築外城。先修城的南側,用半年時間即告竣工,從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狀變成凸字形。外城以內城南端東西兩側為起點,寬於內城一里余圍起內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為凸字形的兩肩,兩肩各設有一門,東為東便門,西為西便門,均北向。共設城門7座,除2座便門外,其餘5座皆為皇帝命名。每座樓門各設單檐門樓1座,各門皆築瓮城,其門辟於正中,與城門相對。城垣四角各設角樓1座,東西便門各設水關1座,皆為三孔洞,內外護以鐵柵。外城垣周長約28里,內外壁均為下石上磚,牆內為土心,牆體高約6.4米,雉堞高約1.28米,城牆通高約7.68米,城垣下寬約6.4米,上寬約4.48米。明代修築的城垣,內城東、西城垣大部分是在元故城垣的基礎上修築而成的,其他部分都是重新修築的。前者一般是在夯土上進行包磚灌漿而成。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新建城垣牆體夯土層的下面、在深達5米左右的流沙層中,橫豎排列著l5層原木料,每層約達60-70根不等,每根長約6-8米左右,直徑在20-30厘米之間,絕大部分是紅松和黃花松,木料之間都用大扒釘釘死,連線成一牢固整體。夯土層上面還鋪有三合土。在牆體外壁包砌大城磚的裡面還砌一層小城磚,城磚的下面均墊砌三層襯基石,外部基石露出地表一層,內部基石露出地表二層。城牆頂部海墁一層大城磚。明代北京內外城共有城門16座,內城9座、外城7座,內城的城門大多是根據元代古城門改建而成的。門樓均朱楹丹壁、封檐列脊、灰筒瓦綠剪邊,三層檐歇山重樓式建築。除正陽門樓為面闊七間外,其餘八門皆面闊五間。通高在30-40米之間。外城的城門樓稍低一等,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且面闊3間,通高ll米左右,瓮城位於城門以外,將城門、城垣箭樓、瓮城門等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堅固的防禦整體。其上建有雉堞、宇牆。內城瓮城與城門相對之垣牆正中皆築箭樓一座,為重檐歇山頂,高30餘米,樓左右3面牆體各闢箭孔,角樓位於城牆轉角的結合部。北京城的內外城樓垣四角都建有角樓。角樓全稱應為城垣角箭樓,為重檐山頂,平面呈曲尺形,兩闊面與兩窄面牆體上分別闢有4層箭孔,闊面每面56個窄面16個,每座角樓有箭孔144個。外城角樓形體較內城要小,共有箭孔20個。馬面是宋代的叫法,明清稱之為城垛,是凸出城垣外側的墩台。其高度與城垣相同。馬面的尺寸一般在14-15米長、寬為13米左右。又有一種稱為大馬面的墩台,其尺寸為長20米、寬35米左右。馬面間的距離不等。馬面的後面城垣上都建有硬山頂鋪房,面闊3間,進深l間,是供守城士兵休息或堆放武器等物之用。另外在城垣的內側還建有可供上下的馬道,內城計有9對城門馬道、4對角城馬道、14對城垣馬道,總計27對馬道共54條。城垣外側建有齒狀雉堞,起盾牌作用。城垣內側建有字牆,清代城垣沒有變動。1949年後城牆逐段拆除,並在原址基礎上建為二環路,路下為環線捷運。
明城牆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門票10元(僅登上城牆收費,外圍綠地不收費)。

開放時間

8:00-17:30(僅為城牆開放時間,外圍綠地區域全天開放)

交通信息

  • 公交線路
乘特2、25路、29路、39路、43路、44路、59路、434路、713路、820路至東便門站下、捷運2號線,建國門站或者北京站下。
  • 自駕車線路
東二環路東便門立交橋西

主要景點

北京城東南角樓、明城牆、墩台、京奉鐵路信號所、火車券洞

節慶活動

北京明城牆文化體育節
活動名稱:梅花文化節
活動內容:3月底開展“賞梅、畫梅、植梅、詠梅”系列特色文化活動,其中包括主題畫展、青少年攝影比賽、碳匯宣傳等多個精彩項目。
東便門至崇文門明城牆遺址是北京城內僅存的兩處明城牆之一,綿延古樸、氣勢恢宏的城牆遺址全長1.5公里。站在殘缺、斑駁的青灰色古城牆下,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會油然而生。
春風拂面,草木返青,明城牆遺址公園內具有現代藝術氣息的梅花小品以及千株梅樹競放。公園相關負責人說,梅花的高雅清淡更能與城牆凝重、古樸的氛圍交相輝映。2003年,公園開始進行梅花的引種栽培研究,2007年初步形成梅花景觀。遺址公園共種植了綠萼、宮粉、硃砂等50多個品種的近千株梅花,每到春風送暖,明城牆成為首都市民踏青賞梅的聖地,遊客紛至沓來。
第七屆賞梅會暨第五屆北京明城牆梅花文化節,以“賞梅花古樓新春 品城垣悠久文化”為主題,“覽梅之怒放、觀樓之新景、品城之文化”,注重傳承梅花精神,充分展現歷史文化資源。同時,2012年恰逢明城牆遺址公園建園十周年,公園以圖片展示、影音播放及實物陳列的形式,全面記錄發展歷程。
此外,梅花節還將配合盛花期,在4月1日至4日開展“賞梅、畫梅、攝梅、詠梅、品梅”系列活動,包括梅花科普知識宣傳、“美麗城市”主題畫展、“梅贊”青少年攝影比賽、少數民族原生態表演、“綠色使者”樹木認養等10餘個精彩項目,全方位展示梅花的形態、品質,弘揚源遠流長的梅花文化,打造寓教於樂、休閒旅遊、文化交流的和諧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