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演義/公務員書架

明史演義/公務員書架

蔡東藩先生的這套《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從秦漢寫到民國,全書共一千餘回,五百多萬字,寫了近二千二百年的歷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洵為通俗史著的經典,深受讀者青睞。在史料的選擇和運用上,蔡東藩以“正史”為主,兼采稗史、軼聞,他自稱所編歷史演義,“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對稗史、逸聞等史料的使用極為謹慎,往往要“幾經考證”。 在史料的選擇和運用上,蔡東藩以“正史”為主,兼采稗史、軼聞,他自稱所編歷史演義,“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 《明史演義》為《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之一。

基本介紹

  • 書名:明史演義/公務員書架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頁數:540頁
  • 開本:16
  • 作者:蔡東藩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一代史家,千秋神筆!陪伴毛澤東一生的枕邊書,毛澤東不僅自己翻閱無數遍,還在開給毛岸英的書單中特意標出此書。
1935年會文堂鉛印本簡體版,權威足本,精裝珍藏版,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
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中國唯一一套寫盡中國2000多年歷史百態的演義巨著,對普及中國歷史知識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自1916年出版以來,重印過幾十個版本,累計銷量超過1000萬冊。
本套通俗演義,權威定本,內容豐富取材翔實,全11部,純質紙高清印刷,原汁味巨好看!
這部書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為一般人的讀物,並且也可以作為愛好歷史的人們的參考。
《明史演義》是《中國歷史通俗演義》中的明朝部分,內容翔實、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講述了明朝歷史。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著名通俗史家。自1916年至l926年10年同,寫成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再現了上起秦始皇,下迄民國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

蔡著名為演義,實為通俗歷史。其作品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審慎,觀點平實。內容豐富,真實可信。敘述有法,用語雅潔,自評自注,理趣兼備。可謂通俗史著的經典。蔡東藩也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此次出版的“蔡東藩說中國史系列”,包括了蔡東藩先生的全部斷代史作品,內容前後相繼,但每部皆可獨立成篇,構威了一整套中國通史。

圖書目錄

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
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
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
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
第五回 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採石
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
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絕粒
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胡大海薦賢
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
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
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
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
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
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
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
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
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
第十八回 下征書高人抗志 泄逆謀奸相伏誅
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征漠北藍玉報功
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
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
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
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
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
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
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
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
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
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
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
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
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
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
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
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
第三十八回 于少保沉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
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
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後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
第四十一回 白圭討平鄖陽盜 韓雍攻破藤峽瑤
第四十二回 樹威權汪直竊兵柄 善譎諫阿醜悟君心
第四十三回 悼貴妃促疾亡身 審聶女秉公遭譴
第四十四回 受主知三老承顧命 逢君惡八豎逞讒言
第四十五回 劉太監榜斥群賢 張吏部強奪彼美
第四十六回 入檻車叛藩中計 縛菜廠逆閹伏辜
第四十七回 河北盜橫行畿輔 山東賊畢命狼山
第四十八回 經略西番鎮臣得罪 承恩北闕義兒導淫
第四十九回 幸邊塞走馬看花 入酒肆游龍戲鳳
第五十回 覓佳麗幸逢歌婦 罪直諫杖斃言官
第五十一回 豢群盜寧藩謀叛 謝盛宴撫使被戕
第五十二回 守安慶仗劍戮叛奴 下南昌發兵征首逆
第五十三回 伍文定縱火擒國賊 王守仁押俘至杭州
第五十四回 教場校射技擅穿楊 古沼觀漁險遭滅頂
第五十五回 返豹房武宗晏駕 祭獸吻江彬遭囚
第五十六回 議典禮廷臣聚訟 建齋醮方士盈壇
第五十七回 伏朝門觸怒世宗 討田州誘誅岑猛
第五十八回 胡世寧創議棄邊陲 邵元節祈嗣邀殊寵
第五十九回 繞法壇迓來仙鶴 毀行宮力救真龍
第六十回 遘宮變妃嬪罹重辟 跪榻前父子乞私情
第六十一回 復河套將相蒙冤 擾都門胡虜縱火
第六十二回 追狡寇庸帥敗還 開馬市藎臣極諫
第六十三回 罪仇鸞剖棺正法 劾嚴嵩拚死留名
第六十四回 卻外寇奸黨冒功 媚乾娘義兒邀寵
第六十五回 胡宗憲用謀賺海盜 趙文華弄巧忤權奸
第六十六回 汪寇目中計遭誅 尚美人更衣侍寢
第六十七回 海剛峰剛方絕俗 鄒應龍應夢劾奸
第六十八回 權門勢倒禍及兒曹 王府銀歸途逢暴客
第六十九回 破奸謀嚴世蕃伏法 剿宿寇戚繼光衝鋒
第七十回 誤服丹鉛病歸冥籙 脫身羈紲悵斷鼎湖
第七十一回 王總督招納降番 馮中官訴逐首輔
第七十二回 莽男子闖入深宮 賢法司力翻成案
第七十三回 奪親情相臣嫉諫 規主闕母教流芳
第七十四回 王宮人喜中生子 張宰輔身後籍家
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
第七十六回 據鎮城哱氏倡亂 用說客叛黨駢誅
第七十七回 救藩封猛攻平壤 破和議再戰島山
第七十八回 虎將征蠻破巢誅逆 蠹魚食字決策建儲
第七十九回 獲妖書沈一貫生風 遣福王葉向高主議
第八十回 審張差宮中析疑案 任楊鎬塞外覆全軍
第八十一回 聯翠袖相約乞榮封 服紅丸即夕傾大命
第八十二回 選侍移宮詔宣舊惡 庸醫懸案彈及輔臣
第八十三回 大吃醋兩魏爭風 真奇冤數妃畢命
第八十四回 王化貞失守廣寧堡 朱燮元巧擊呂公車
第八十五回 新撫赴援孤城卻敵 叛徒歸命首逆伏誅
第八十六回 趙中丞蕩平妖寇 楊都諫糾劾權閹
第八十七回 魏忠賢喜得點將錄 許顯純濫用非法刑
第八十八回 興黨獄緹騎被傷 媚奸璫生祠迭建
第八十九回 排後族魏閹謀逆 承兄位信邸登基
第九十回 懲淫惡闔家駢戮 受招撫渠帥立功
第九十一回 徐光啟薦用客卿 袁崇煥入援畿輔
第九十二回 中敵計冤沉碧血 遇歲飢嘯聚綠林
第九十三回 戰秦晉曹文詔揚威 鬧登萊孔有德亡命
第九十四回 陳奇瑜得賄縱寇 秦良玉奉詔勤王
第九十五回 張獻忠偽降熊文燦 楊嗣昌陷歿盧象升
第九十六回 失襄陽庸帥自裁 走河南逆闖復熾
第九十七回 決大河漂沒汴梁城 通內線恭進田妃舄
第九十八回 擾秦楚闖王僭號 掠東西獻賊橫行
第九十九回 周總兵寧武捐軀 明懷宗煤山殉國
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軍定亂 覆半壁明史收場

文摘

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困涸轍避難為僧
江山無恙,大地春回,日暖花香,窗明几淨,小子擱筆已一月有餘了。回憶去年編述《元史演義》,曾敘到元亡明續的交界;嗣經臘鼓頻催,大家免不得一番俗例:什麼守歲,什麼賀年,因此將元史交代清楚,便把那管城子放了一月的假。現在時序已過去了,身子已少閒了,《元史演義》的餘味,尚留含腦中,《明史演義》的起頭,恰好從此下筆。元朝的統系,是蒙族為主;明朝的統系,是漢族為主。明太祖朱元璋,應運而興,不數年即驅逐元帝,統一華夏,政體雖猶是君主,也算是一位大革命家,大建設家。嗣後傳世十二,凡一十七帝,歷二百七十有六年,其間如何興?如何盛?如何衰?如何亡?統有一段極大的原因,不是幾句說得了的。先賢有言:“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國必興盛;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國必衰亡。”這句話雖是古今至言,但總屬普通說法,不能便作一代興衰的確證。
小子嘗謂明代開國,與元太祖、元世祖的情形,雖然不同,但後來由興而衰、由盛而亡,卻蹈著元朝五大覆轍。看官欲問這五大弊嗎?第一弊是骨肉相戕;第二弊是權閹迭起;第三弊是奸賊橫行;第四弊是宮闈恃寵;第五弊是流寇殃民。這五大弊循環不息,已足斲喪元氣,傾覆國祚;還有國內的黨爭,國外的強敵,膠膠擾擾,愈亂愈熾,勉強支持了數十百年,終弄到一敗塗地,把明祖創造經營的一座錦繡江山,拱手讓與滿族,說將起來,也是可悲可慘的。目今滿主退位,漢族光復,感世變之滄桑,話前朝之興替,國體雖是不同,理亂相關,當亦相去不遠。遠鑒胡元,近鑒滿清,不如鑒著有明,所以元、清兩史演義,既依次編成,這《明史演義》,是萬不能罷手的。況乎歷代正史,卷帙最多,《宋史》以外,要算《明史》。若要把《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從頭至尾,展閱一遍,差不多要好幾年工夫。現在的士子們,能有幾個目不窺園、十年攻苦,就使購置了一部《明史》,也不過庋藏書室,做一個讀史的模樣,哪裡肯悉心翻閱呢?何況為官為商為農為工,連辦事謀生,尚覺不暇,或且目不識丁、胸無點墨,怎知道去閱《明史》?怎知道明代史事的得失?小子為通俗教育起見,越見得欲罷不能,所以今日寫幾行、明日編幾行,窮年累月,又輯成一部《明史演義》出來。宜詳者詳,宜略者略,所有正史未載、稗乘偶及的軼事,恰見無不搜、聞無不述,是是非非,憑諸公議,原原本本,不憚瑣陳。看官不要惹厭,小子要說到正傳了。
卻說明太祖崛起的時候,正是元朝擾亂的時間。這時盜賊四起,叛亂相尋。黃岩人方國珍起兵台、溫,潁州人劉福通與欒城人韓山童起兵汝、潁,羅田人徐壽輝起兵蘄、黃,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濠、梁,泰州人張士誠起兵高郵,還有李二、彭大、趙均用一班草寇,攻掠徐州,弄得四海紛爭,八方騷擾。元朝遣將調兵,頻年不息,只山童被擒、李二被逐,算是元軍的勝仗,其餘統不能損他分毫,反且日加猖獗。那時元順帝昏庸得很,信奉番僧,日耽淫樂,甚么演揲兒法,甚么秘密戒,甚么天魔舞,造龍舟,制宮漏,專從玩意兒上著想,把軍國大事撇在腦後;賢相脫脫,出征有功,反將他革職充軍,死得不明不白;佞臣哈麻兄弟,及禿魯帖木兒,導上作奸,反言聽計從,寵榮得甚么相似。冥冥中激怒上蒼,示他種種變異,如山崩地震旱乾水溢諸災,以及雨血雨毛雨氂,隕星隕石隕火諸怪象,時有所聞,無非令順帝恐懼修省,改過遷善。不意順帝怙惡不悛,鎮日裡與淫僧妖女、媚子諧臣,講演這歡喜禪,試行那秘密法,雲雨巫山,惟日不足。於是天意亡元,群雄逐鹿,人人都挾有帝王思想。劉福通奉韓山童子林兒為帝,國號宋,據有亳州;徐壽輝也自稱皇帝,國號天完;張士誠也居然僭號誠王,立國稱周。一班草澤梟雄,統是得意妄行,毫無紀律,不配那肇基立極、奉天承運的主子,所以上天另行擇真,湊巧濠州出了一位異人,姿貌奇傑,度量弘廓,頗有人君氣象,乃暗中設法保佑,竟令他撥亂反正,做了中國的大皇帝。這人非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字國瑞,父名世珍,從泗州徙居濠州的鐘離縣,相傳系漢鐘離得道成仙的區處。世珍生有四子,最幼的就是元璋。元璋母陳氏,方娠時,夢神授藥一丸,置諸掌中,光芒四射,她依著神命,吞入口中,甘香異常。及醒,齒頰中尚有餘芳。至懷妊足月,將要分娩,忽見紅光閃閃,直燭霄漢。遠近鄰里,道是火警,都呼噪奔救,到了他的門外,反看不見甚么光焰,復遠立回望,仍舊熊熊不滅。大眾莫名其妙,只是驚異不置。後來探聽著世珍家內,生了一個小孩子,越發傳為奇談,統說這個嬰兒不是尋常人物,將來定然出色的。這年乃是元文宗戊辰年,誕生的時日,乃是九月丁丑日未時。後人推測命理,說他是辰戌醜未,四庫俱全,所以貴為天子,這也不在話下。惟當汲水洗兒的時候,河中忽有紅羅浮至,世珍就取作兒衣,迄今名是地為紅羅港,是真是假,無從詳究。總之豪傑誕生的地方,定有一番發祥的傳說。小子是清季人,不是元季人,自然依史申述,看官不必動疑。
且說朱世珍生了此兒,取名元璋,相貌魁梧,奇骨貫頂,頗得父母鐘愛。偏偏這個寧馨兒,降生世間,不是朝啼,就是夜哭,呱呱而泣,聲音洪亮異常,不特做爹娘的日夕驚心,就是毗連的鄰居,也被他噪得不安。世珍無法可施,不得已禱諸神明,可巧鄰近有座皇覺寺,就乘便入禱,暗祝神明默佑。說也奇怪,自禱過神明後,乳兒便安安穩穩,不似從前的怪啼了。世珍以神佛有靈,很是感念,等到元璋周歲,復偕陳氏抱子入寺,設祭酬神,並令元璋為禪門弟子,另取一個禪名,叫作元龍。
P1-3

序言

有明一代之事實,見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鑑》及《明史紀事本末》為最詳。《明史》《明通鑑》,官史也。《明史紀事本末》,私乘也。嘗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鑑綱目》凡二十卷,《明史紀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輯錄,多則數千百萬言。少亦不下百萬言,非窮數年之目力,不能舉此三書而遍閱之。況乎稗乘雜出,代有成書,就令有志稽古,亦往往因材力之未逮,不遑搜覽;即搜覽矣,憑一時之獺祭,能一一記憶乎?且官私史乘,互相勘照,有同而異者,有異而同者,有彼詳而此略者,有此諱言而彼實敘者,是非真偽之別,尤賴閱史者之悉心鑒衡,苟徒事覽觀,能一一明辨乎?
鄙人涉獵史乘有年矣,自愧蠢愚,未敢論史,但於前數年間,戲成《清史通俗演義》百回,海內大雅,不嫌蕪陋,引而進之,且屬編《元明演義》,為三朝一貫之舉,爰勉徇眾見,於去年草成《元史演義》六十回,本年復草成《明史演義》百回。《元史》多闕漏,苦乏考證,《明史》多繁複,苦費抉擇,不得已蒐集成書,無論為官史,為私乘,悉行鉤考,乃舉一代治亂興亡之實跡,擇其大者要者,演成俚語,依次編纂。其間關於忠臣義士,及貞夫烈婦之所為,尤必表而出之,以示來許,反之,為元惡大憝,神奸巨蠹,亦旨直揭其隱,毋使遁形。
為善固師,不善亦師,此鄙人歷來編輯之微旨,而於此書尤三致意焉。若夫燕詞郢說,不列正史,其有可旁證者,則概存之,其無可旁證而太涉荒唐者,則務從略,或下斷語以辨明之。文不尚虛,語惟從俗,蓋猶是元清兩演義之故例也。編既竣,爰述鄙見以為序。
中華民國九年九月古越蔡東帆自識於臨江書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