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農業

旱地農業在中國又稱旱作農業(簡稱“旱農”),在國外稱“雨養農業”或“雨育農業”。指在降水稀少又無灌溉條件的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易旱地區,主要依靠天然降水和採取一系列旱作農業技術措施,以發展旱生或抗旱、耐旱的農作物為主的農業。是在乾旱、半乾旱或半濕潤易旱地區完全依靠天然降水從事作物生產的一種栽培制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旱地農業
  • 別名:旱作農業
  • 簡稱旱農
  • 集中地區:氣候的北方乾旱地區
包括最大限度地蓄水保墒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率兩方面。圍繞蓄水用水過程,形成了以納雨蓄水為主的耕作保墒技術,以培肥地力為主的施肥養地輪作技術,以培育壯苗為主的選用良種和適時適量控制作物群體生長的技術。各種技術密切配合,可達到以土蓄水,地肥保水,水肥保苗,苗壯根深,以根調水,開發土壤深層水,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從而實現旱農高產的目的。
旱地農業
旱地農業多集中於氣候的北方乾旱地區,地多水少,地表水資源不足,地下水資源短缺的平原地區和地形起伏、地表破碎、遠離水源的丘陵山地區。中國是世界上旱地農業發展歷史最久的國家之一,旱地農業主要分布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廣大北方地區,次為南方丘陵山地區。在長期的生產發展過程中,各地區積累了抗旱耕作、抗旱栽培、抗旱保墒、合理輪耕、精耕細作、用地養地、農牧結合等許多豐富經驗。
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我國的北方地區農業主要為旱地農業,而南方地區為水田。這是由於氣候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