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制漢語

日制漢語

日制漢語(和製漢語),指日本人借用漢字創造或翻譯出的漢語新辭彙,以及延伸了含義的漢語既有辭彙。

19世紀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人借用漢字大量系統性意譯了西方先進概念,其中很多辭彙傳入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制漢語
  • 別稱:和製漢語
定義,歷史,介紹,由來,造詞原理,特色,對中國影響,考證,

定義

日制漢語,指日本人借用漢字創造或翻譯出的漢語新辭彙,以及延伸了含義的漢語既有辭彙。
18世紀中葉,日本開始有人翻譯西方新事物。19世紀明治維新時代,日本人大量系統性翻譯西方書籍,為解決翻譯新概念時“無詞可用”的問題,利用漢字表意的特性翻譯出一系列意譯詞。
今日常見漢語如“人民”、“共和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幹部”、“藝術”、“交流”、“否定”、“肯定”、“假設”、“供給”、“俱樂部”等都是日制漢語,又有“~主義(-ism)”、“~化(-ize)”這類造詞性很強的詞尾,故“現代漢語”中的“和製漢語”數量難以推估。
不過,想當然地誇大日制漢語的現象也不鮮見,比如“化學”一詞,其實是晚清思想家王韜的意譯。
王韜當年的正式職業是上海墨海書館的雇員。王韜對“化學”這個譯名甚是得意,轉口告訴了書館創辦《六合叢談》的傳教士偉烈亞力,於是在墨海書館出版的《六合叢談》中沿用了這種譯法。
日本人原本將荷蘭語化學一詞chemie音譯為“舍密”。1859年,日本以官方名義出版了《六合叢談》的合訂本。僅僅在《六合叢談》傳入日本一年後,日本人川本幸民的《萬有化學》就刪掉了所有的“舍密”,全部改為“化學”,化學一詞逐漸普及,以致再無什麼“舍密”。

    歷史

    幕末之前的和製漢語
    日本自古就從漢語借用了大量的漢語詞,逐漸能靈活使用漢字後,也開始創造一些新的漢語詞。所謂“漢語詞”,是指以源自中國古代發音讀出的詞,與現代漢語音可能有相當落差。相對的是“和語詞”,是日文自古而有的辭彙(但多半也訓以漢字,故漢字詞不見得是漢語詞)。
    • 和語轉變成漢語讀法,如:原讀おほね的“大根”(蘿蔔)逐漸改念為だいこん,後者為漢語音讀的發音,所以歸類成漢語詞。
    • 和語的詞組依照漢語語順加以倒裝,如:從“腹が立つ”(生氣)創造出“立腹”這個詞,念成りっぷく,這也是漢語發音。
    • 為日本特有的藝術、文化、職業創造的新詞,如:“芸者”“介錯”。
    幕末之後的和製漢語
    日本在19世紀明治維新的時期,大量歐洲新概念湧入日本,在翻譯時往往陷入不少無詞可用的困境。例如,夏目漱石曾經留下這樣的日記:
    law ハ nature ノ world ニ於ル如ク human world ヲ govern シテ居ル
    意即英文:“Law govern human world as nature world”,由此可見,即便在19世紀中期,這些英文字竟然在日本都無詞可用。如今則可譯作:法律ハ自然ノ世界ニ於ル如ク人類世界ヲ統治シテ居ル,即“法律如自然於世界一般統治著人類世界”。
    不過,“法律”“自然”都非和製漢語,而是清末來華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的翻譯創作。
    其他如電話、科學、哲學等,都是這個時代創造出來的和製漢語詞。事實上極大多數的和製漢語都在這個階段誕生。
    清末,大量和製漢語、半和製漢語隨著翻譯書刊傳入中國,造成重大的文化衝擊,引起反日情緒。張之洞嚴復林紓章炳麟、彭文祖等人,都曾大加批判。
    張之洞對於新翻譯名詞的憎厭,在當時流傳很廣。留日歸國的汪榮寶曾和葉瀾在1903年編纂出版過新名詞詞典《新爾雅》,風行一時。學部司員作出推薦,張之洞指著汪的名字說“是輕薄子,不可用。”但當時學人要完全擺脫和製漢語不大可能,張之洞有次請幕僚路孝植擬一辦學大綱,見擬就之文中有“健康”一詞,便勃然大怒,擲還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詞,用之殊覺可恨。”。路孝植回曰:“名詞亦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
    彭文祖在撰《盲人瞎馬之新名詞》,認為和製漢語滔滔入華為滅國滅族之事,攻擊那些套用日本名詞的人恬不知恥,並著力批評“支那、取締、取消、引渡、目的、宗旨、權利、義務、衛生、要素、法人文憑、經濟、引揚、相場、切手、讓渡、差押、第三者”諸詞“不倫不類”,認為中國人襲用是“瞎眼盲從”,力主改新還舊。如認為應當廢止來自日本的“取締”,代之以古漢語禁止、管束;又主張將“場合”改為時、事、處,“第三者”改為他人,“動員令”改為動兵令,“打消”改為廢止,“目的”改為主眼,“取消”改為去銷,“手續”改為次序、程式,“引渡”改為交付、交出,等等。
    嚴復尤其努力地鑄造新詞或修改和製漢語以為肆應,此競爭從清末延續到民初,至1920年代勝負已判,和製漢語得勝,嚴譯辭彙包括音譯詞,如“拓都”(total)與“么匿”(unit)、“涅伏”(nerve)等;義譯詞,如“官品”(生物)、“部勒”(部署)、“群學”(社會學)、“名學”(邏輯)、“天直”(權利)、“民直”(權利)等,這些嚴譯辭彙幾乎都不敵和製漢語。嚴譯的失敗也涉及其所主持的“編訂名詞館”,在名詞統一工作上成效不彰。

    介紹

    • 看得見的數量與看不見的影響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數量是很驚人的。據統計,我們今天使用的社會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名詞、術語,有70%是從日本輸入的,這些都是日本人對西方相應語詞的翻譯,傳入中國後,便在漢語中牢牢紮根。我們每天用以高談闊論、冥思苦想和說“東”道“西”時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來的。實際上,離開了日語“外來語”,我們今天幾乎就無法說話。就在我寫這篇談論日語“外來語”的文章時,也必須大量使用日語“外來語”,否則就根本無法成文。這個問題近幾年也不時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頤先生在介紹美國學者任達的《新政治與日本》一書的《“黃金十年”》一文中,便寫道:這些幾乎涉及各類學科的新辭彙或是現代日本新創造的,或是使用舊詞而賦以新意,又被廣大中國知識分子所借用,這大大豐富了漢語辭彙,並且促進了現代漢語多方面的變化,為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奠定了一塊非常重要的基石。我們常用的一些基本術語、辭彙,大都是此時自日本舶來。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警察、政府、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等等,實際上全是來自日語的“外來語”,還有像經濟、科學、商業、幹部、健康、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共和、美學、文學、美術、抽象……數不勝數,全是來自日語。每當我想到我們用以思考、演說、寫作的概念中,有70%是日本人所營造時,我就尋思起這樣的問題:這一事實100年來對中國人的思維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可以說,日語“外來語”的大量湧入,對100年來中國人的思維,對100年來的中國文化,對100年來中國的歷史進程,肯定產生了影響。但用現代漢語在整體上思考這種影響,卻又很困難。因為在思考日語“外來語”的影響時,必須運用日語“外來語”,這便像是一條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這應該是擺在西方漢學家面前的一個極好的課題。雖然不能在整體上談論日語“外來語”的影響,但在具體的例子還是可以舉出一些的。關於中國古代是否有“資本主義”的萌芽問題,史學界數十年間爭論不休。但爭來爭去,實質都是概念之爭,分歧在對“資本主義”這一概念的理解上。同樣的歷史事實,有人認為能說明“資本主義”的萌芽,有人則認為不能。是否有“資本主義”的萌芽之爭,也就歸結為什麼是“資本主義”之爭,而“資本”和“主義”這兩個詞都是日本人生造的,用資本主義來譯西文的“capitalism”,也是日本人所為。倘若“capitalism”被譯成另一個漢語詞,這場爭議是否還會發生?即使發生了,是否在表現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界有所謂“醜學”一說。“醜學”是相對“美學”而言的。“美學”是日本人中江兆民對西文“aesthetics”的翻譯。但“aestn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學”,倘若一開始就沒有“美學”這種譯法,而譯成別種模樣,例如譯成“感性學”,那所謂“醜學”是否還能成立?

    由來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的時期,大量外語湧入日本,在翻譯時陷入不少無詞可用的困境。
    例如,夏目漱石曾經留下這樣的日記:
    “ law ハ nature ノ world ニ於ル如ク human world ヲ govern シテ居ル ”
    即便在19世紀中期,這些英文詞竟然在日本都“無詞可用”,而如今則可譯作
    “ 法律ハ自然ノ世界ニ於ル如ク人類世界ヲ統治シテ居ル ”
    這行敘述中,“人類”、“統治”,都是“和製漢語”。
    不過,“法律”“自然”都非和製漢語,而是清末來華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的翻譯創作。

    造詞原理

      抽象化漢語原有辭彙
        使用漢語的造詞力直接新創
          少數形音兼具的音譯

            特色

            造詞原理
            這些由日本自創出來的漢詞,多數來自對西方詞語(英語、法語、俄語等)的翻譯;有些日制漢語是因應翻譯而新創的語彙,有些則是中文古文中既存,但被賦予現代的意義的辭彙。
            和製漢語造詞原理多使用意譯音譯者為外來語,非漢語),又可細分下面這些特徵:
            • 抽象化漢語原有辭彙:
            • 廣義化。例:“社會”作為“society”的譯語,社會在漢文原指春秋兩季鄉村學塾舉行之祭祀土地神的集會。
            • 狹義化。例:“經濟”作為“economy”的譯語,經濟一詞出自漢文“經世濟民”,包含政治、經濟等抽象意義。在當時的中國翻譯中,經濟原名資生學。
            使用漢字的造詞力直接新創:
            如“電話”、“製紙”、“製糖”、“名詞”、“細胞”、“元素”等等……
            • 使用宛字音譯,兼顧字義:
              如:俱樂部(倶楽部/クラブ,譯自“club”)
            • 使用造詞力強的詞尾大量製造新詞:
              如“~化”、“~的”、“~性”
            半和製漢語
              重語意而忽略聲音

                對中國影響

                  接受“和製漢語”的矛盾

                    考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