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菟節

於菟節

於菟節是土族於菟流傳於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村,是當地特有的一種民俗文化形態,於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舉行,包含念平安經、人神共娛、祛疫逐邪等儀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稱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菟節
  • 節日時間:農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
  • 設定地點:青海省
  • 民族:土族
基本釋義,起源傳說,於菟節內容,請神祭祀,扮虎準備,跪拜灌酒,跳“虎舞”,進村驅魔,驅趕於菟,舞蹈內涵,文化遺產保護,節日流傳,

基本釋義

“於菟”是一古詞,早在《左傳·宣公四年》中記載:楚人為乳谷,謂虎於菟
辭海》:“於菟,的別稱”。
《辭源》中解釋:今湖北省雲夢縣址古稱於菟。與這一稱謂有關的故事中講述,楚國著名的政治家令尹子文是個私生子,被丟棄在雲夢澤這一地方,被一隻母虎撫育長大,其名豰於菟(gou wu tu),當時楚國稱老虎為“於菟”,把餵乳叫“豰”,意思是“虎乳育的”。因而這地方被稱為於菟。
土族至今仍保留“於菟”這一對老虎的別稱以及驅“於菟”的習俗,是土族儺舞與巴楚文化間有關聯的一個現實佐證。關於虎的崇拜,還有許多民族文化間的關聯,如彝族崇黑虎,而彝族的先民與氐羌有著密切的聯繫。土族的先民中也與氐羌有融合之處,土族所處地也屬於古羌人地區。

起源傳說

《跳於菟》傳統民俗儀式,是古羌部族虎圖騰崇拜的一種遺俗。關於"於菟"習俗的歷史淵源,有楚風說、羌俗說、本教儀式說等多種觀點,民間也有多種說法。
(1)“於菟”屬於古楚巫舞,是楚人的崇虎儺俗,隨明代軍隊戍邊屯田而傳入青海同仁說。此說認為,“於菟”舞應為春秋時期的楚文化遺存。此說除從名稱斷定外,還可以從楚國盛行巫風來考證。《漢書·地理志下》載: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由此可見楚國巫風之盛,較同期其他各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先祖用來祭山神祛妖求吉的"於菟"舞,從現代形式和內容都含有楚國楚風的緒餘。梁代江陵人宗懍編撰的《荊楚歲時記》中載,楚人逢年節有"門畫與虎"避邪之習俗,此說雖不能完全說明楚人有無崇虎之情,但可以說明有以虎作為鎮妖獸是一可信的證據。
(2)遠古生活於青海的古羌人崇拜虎圖騰的遺緒之說;
(3)也有土族崇虎源於內蒙草原,隨遷徙而帶至同仁土族之說。
概言之,“於菟”起源的究竟,還需進一步作大量、多方面的考察與研究。

於菟節內容

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年都乎村,每年農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都要進行驅魔逐疫的《跳於菟》(wu tú)—— 即“跳老虎”活動。於菟活動包含念平安經、人神共娛、祛疫逐邪等儀式。於菟又是舞者的稱謂。名為於菟的舞者在赤裸的上身繪上虎豹圖案沿村進行表演,挨家挨戶跳舞。土族於菟舞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
其實,於菟的活動是從前一天夜裡開始的,村民會在後山上點起篝火,進行"邦祭"的活動。

請神祭祀

首先是請神,在天亮時分,把二郎神的轎子從二郎神的廟裡請到要舉行邦祭的人家裡,在“拉哇”(即法師)的帶領下進行祭祀,在祭祀的過程中,由拉瓦挑選表演於菟的人員。祭祀結束後,青年男女就可以自由地唱起拉伊,談情說愛,而長輩們則需要迴避。

扮虎準備

天亮後,家家戶戶每個人都會用清水洗頭,洗去污垢,以求得健康、平安。中午時分,被挑選跳“於菟”的小伙子便一起趕到村裡的二狼神廟開始做活動的準備,扮成“於菟”的小伙子脫光上身、挽起褲管,由村裡的畫師用鍋底黑煙在他們的臉、上身和四肢上都畫滿虎豹斑紋,還把頭髮一撮撮紮成毛刷狀,以似憤怒狀的老虎。他們各個腰挎長短刀刃,兩手各持一根粗樹枝,枝上粘有白色帶經文的符紙。

跪拜灌酒

於菟裝扮就緒後,便在頭戴五佛冠的巫師“拉哇”帶領下到山神廟中跪拜諸神,由“拉哇”擊鼓誦經祈求神靈保佑全村平安並授予“於菟”以神力為各家驅魔除疫。此時,長老不斷給眾“於菟”灌酒,以達到抵禦寒冷和促使“於菟”酒醉暈迷進入應有境界。在“拉哇”向眾“於菟”傳達神靈的旨意後,“於菟”從此不再說話而成為驅魔的“神虎”。

跳“虎舞”

裝扮完畢兩隻大“於菟”和6隻小“於菟”,開始先在廟前廣場上圍圈瘋狂地跳起“虎舞”,以示神虎之威風。“虎舞”的動作凝重而古拙、豪放而粗獷,充分顯示著古羌人因崇虎而模擬老虎姿態的遺存。“虎舞”以節奏性很強的鑼鼓作為伴奏,輪流提單腿向前蹦跳。並配合手握長樹枝的雙臂或靜止不動或反覆上舉或左右開合等姿態組成舞蹈的基本動態。

進村驅魔

表演快要結束的時候,傳來一陣火槍和鐵銃的鳴響,小“於菟”們停止了舞蹈迅猛地奔跑下山,開始進入各家進行驅魔。而另兩隻大“於菟”則在後面邊依然按照鑼鼓節奏跳著“虎舞”伴隨“拉哇”和一名鑼手一起舞下山去。
於菟”進入村里,就翻牆進入村民家,可以肆無忌憚地搜尋食物,並將這些食物銜於嘴中,搖頭擺尾,做老虎吞食狀。如果家中有生病的人,“於菟”就從病人身上跳過去,以示把病魔驅走。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準備好給“於菟”的饃饃,也會煮好羊肉給“於菟”吃,“於菟”進到哪家是隨機的,他們一般不會刻意選擇,所以,在年都乎村,“於菟”活動又是一種增強團結,促進友誼的紐帶。

驅趕於菟

於菟們從人家翻越出來後,匯聚在村裡的巷道口,村民們將準備好的中間有孔的饃饃穿在於菟們手持的棍子上.吃飽喝足後,於菟們聚齊在一起,在法師的帶領下沿著村莊邊舞邊跳。
這時候,人們鳴槍,巫師再次頌經,驅趕於菟。扮演於菟者在逃竄到河邊以後,砸開河面上的冰,然後用水洗去身上的虎豹花紋。在回來的路上,人們燃起一堆火,讓他們從火上跨過去,表示這時候妖魔邪惡已經除去。

舞蹈內涵

從"於菟"的舞蹈形態來看,它是一種原始擬獸舞在當代土族民俗活動中的形態表現。擬獸舞與原始人狩獵生活緊密相連,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見、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年都乎土族的"於菟"舞則完全失去了狩獵生活的那種功能,成為當地民間祭祀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它的全部意義是"驅魔逐邪,祈求平安",它是原始人萬物有靈的宗教文化觀念在民間藝術中的遺存。

文化遺產保護

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流傳

於菟怎么會流傳到青藏高原的青海一山村?
於菟楚風說認為:"於菟"雖是屬於楚風古舞,是楚人信巫崇虎的遺蹟,那么怎么會流傳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一山村呢?有以下幾個階段的歷史變遷可做依據。
其一,從歷史上看,同仁地區在古代為邊關要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史書載,自秦漢以來,多有軍隊戍邊屯田。
其二,明初又有江南移民移居此地,這在五十年代末在年都乎村發掘大明時期的文物王廷義石碑就可作證。(考古專家認定王廷義為大明時戍邊屯田的有一定官職的人物)
其三,據傳說,禹王治水曾率部到河州(今甘肅臨夏)循化、同仁等地區巡察水情。
綜合上述情況, "於菟"舞是隨歷史的變遷從江南楚地或楚人後裔巴人住地流傳而來,在村民祭山神習俗中,由巫覡傳承沿襲保留至今。是楚風舞蹈的活化石,也是楚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