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學馥

於學馥(1919-2010),是我國採礦工程界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全國共2人),是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科的創始人、奠基人與學科前沿開拓者之一,是北京科技大學礦業工程學科主要創建人之一,是中國這一領域最早的教育家,於學馥先生培養出張玉卓蔡美峰兩位院士。在國際岩石力學界於先生首先提出“軸變論”、“岩石記憶”與非確定性科學理論,為我國現代採礦科學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於先生是中國捷運建設“暗挖”法的創建者、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採用“暗挖”法實施中國捷運建設的奠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於學馥
  • 出生日期:1919
  • 逝世日期:2010
  • 畢業院校西北工學院
  • 主要成就: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科的創始人、奠基人與學科前沿開拓者之一
  • 代表作品:《軸變論》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1944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採礦系。建國後,歷任北京鋼鐵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採礦系副主任、代主任,中國煤炭學會岩石力學學術委員會第二屆副主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1934至1937年就讀於北京市一中(高中),1938年5月就讀於由查良釗先生創辦的隴南天水國立第五中學,並於1944年畢業。
畢業後投身到建設新中華,解放全中國,報效祖國的實際工作中,曾任四川東林、湖南湘江、湖南中湘、遼寧阜新等煤礦助理工程師、廠主任等職;1948年以後走上教育崗位,曾任西北工學院、山東大學、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講師,清華大學及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等職。北京市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盟北京市委常委、科技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成員;國際岩石力學學會中國小組成員;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地下與地下空間岩石工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主編;中國核學會鈾礦冶學會理事;《鈾礦冶》學報編輯;中國煤炭學會岩石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工程地質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顧問委員;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金屬學會首屆名譽理事;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岩石錨固與注漿分會第四屆委員會顧問;北京市地下鐵道公司顧問;焦作礦業學院名譽教授;包頭鋼鐵學院名譽教授;北京科技大學採礦獎學金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解放前夕曾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參與解放西安、鹹陽的戰鬥。2010年元月8日11時20分因病於北京北醫三院逝世,享年91歲。

研究方向

於學馥先生長期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理論與研究方法,從事科研、工程實踐與教學工作,在教學和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上作出了突出貢獻,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成果。在教學方面,於先生在50年代,即我國的建國初期,在國內高校首先創建並發展了我國岩石力學教育事業,開出了岩石力學新課程,採用由靜力學結構分析向動力學結構分析發展的新理論進行巷道地壓規律研究;在工程岩石力學方面,從50年代開始創立的“軸變論”,推動了採礦和地下工程技術原理向動態研究發展的第一步,軸變論理論的提出早於國外18年。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形成了一套建立在非均質、非連續介質理論之上,以現代數學力學分析和計算機數值模擬分析為主的地下圍岩穩定分析理論;此後,又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岩石記憶的新概念和岩石記憶與開挖新理論、非確定性分析理論,為解決工程施工因素計算奠定了科學基礎。

主要貢獻

專於岩石力學,1960年首次提出“軸變論”,解決地下與採礦的穩定問題;對金川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獲得成果。著有《軸變論》,主編《地下工程圍岩穩定分析》。
於學馥先生熱愛國家、熱愛科學、熱愛教育事業,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愛戴的良師。他治學嚴謹、傾心育人,一生桃李滿天下。為我國採礦、岩石工程界培養輸送了大批高級科學技術人才,一生培養出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50多名,還有大量本科生和礦山、科研等技術人員。

獲獎記錄

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國家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