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駿(江蘇著名畫家)

方駿(江蘇著名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方駿,1943年生於江蘇灌雲縣,原籍安徽歙縣;1965年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畢業;1981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駿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
  • 出生日期:1943年
  • 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研究生
  • 代表作品:《當代名家山水精品—方駿》
畫家資料,基本簡介,人物履歷,藝術特點,突出貢獻,人物評價,

畫家資料

方駿,1943年生於江蘇灌雲縣,原籍安徽歙縣;1965年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畢業;1981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歷任美術系副主任、主任,現為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師”,江蘇省美協理事,藝術委員會委員;1996年獲江蘇省教委、學位委頒發的“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作品在國內外重要畫展中多次獲獎,被廣泛收藏。出版有:《江蘇當代國畫優秀作品展畫集·方駿》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版;《當代名家山水精品·方駿》朝華出版社,2000版,等多種畫集。
方駿(左)方駿(左)

基本簡介

方駿
1943年生於江蘇灌雲縣,原籍安徽歙縣;1965年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畢業; 1981年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歷任美術系副主任,主任。現為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師”,江蘇省美協理事,藝術委員會委員。獲獎: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國際“野間獎”,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全國少兒圖書創作一等獎,“88,國際水墨展”優秀作品獎,1996年獲江蘇省教委,學位委頒發的“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稱號。
作品在國內外重要畫展中多次獲獎,被廣泛收藏。出版:《江蘇當代國畫優秀作品展畫集—方駿》江蘇美術出版社,《當代名家山水精品—方駿》朝華出版社,等多種畫集。古代文化藝術的素養和相應情感態度,對山水畫是至關重要的—關乎著它的氣息、情致和格調。二者相輔相成:沒有內在的文化修養,不能生成“深情的敏感”,沒有“深情的敏感”,文化修養難以轉化成藝術靈感。方駿有修養也有 “深情的敏感”,難能可貴。—郎紹君《感傷的空寂—讀方駿山水畫》。

人物履歷

1943年 生於江蘇灌雲縣。
1965年 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畢業。
1981年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2年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82年度國際野間獎”。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83年 任美術系中國畫教研究室主任。
1984年 任美術系副主任。
1986年 晉升為副教授
1990年 任美術系系主任。

藝術特點

方駿 漁浦山邊白鷺飛 鏡心
方駿先生的文筆,輕鬆、優雅,他敘述問題的筆致,從從容容,質樸而順暢,但文風起伏跌宕,其起承轉合,能夠給人一種極為舒適的感覺和親切的印象。但這並不是方駿先生這部書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方駿先生這部書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他的理論思考並不是從經院哲學角度出發而做出的純理論式的煩瑣的理性推理和演繹,而是一方面,立足自己繪畫創作實踐的切身體驗。
另一方面,以圖文並重的方式探究、把握傳統中國繪畫文化的審美真諦,從而使他能夠把自己在繪畫創作中的直接的感性經驗,與他對傳統繪畫文化學習與研究得出的理性經驗,進行反覆的碰撞、融合與提升,而最終得出了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性經驗之後,而進行的理論表述。於是,就是在這樣的理論表述中,以往中國畫界理論與畫家創作實踐脫節的情況,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糾正。簡言之,這是方駿先生暗合了胡適的“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思維路線,以“實證”的方式對傳統中國畫畫理的梳理和重建。這是一種與當前中國畫界的“理論家”不一樣的“畫家的理論”。
從方駿先生約15萬字的《青山綠水的征程》這部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方駿先生一直在以中國畫創作實踐需要為本位,而進行著這樣的“畫家理論”的推敲與思考。在我們看來,這樣的“理論建構”工作,同時也是作為畫家的方駿先生的人格完善的過程,是他的學問內樣的一個必不可上的修煉過程,而正是在這樣的歷程中,方駿先生把他的繪畫創作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峰。
藝術實踐美學中,“第二序”的方式與方法,主要是相對於參照經典畫理“依葫蘆畫瓢”,既按四王一路的末流學人落於古人窠臼的“第一序” 的方式與方法而言之的。所以藝術實踐中的“第二序”的方式與方法,一方面是通過時間需要而與對經典畫論的歷史學研究接軌;另一方面,則是依據“現象學還原”原理,通過藝術實踐中的感性經驗而反省經典畫理並再造新的畫論學說。在方駿先生的《青山綠水的征程》這部著作中,《楠溪江夜話》,便是這樣的通過“第二序”的方式與方法,“再闡釋”了中國古代繪學精粹的好文章。
在方駿先生看來,藝術是常理與變則互為統一的,它總是繼承傳統而又不斷地通過不同時期、不同畫家繪畫語言的變化——新的語言圖式的建立和舊的語言圖式的變異,給人類提供或揭示新的感覺世界和觀察自然的方式和方法的。所以,在方駿先生看來,通過“深入生活”而以“實證”的方式,從“史”的流衍變化角度研究藝術,可以使我們從整體上,系統而全面地把握住藝術創造的規律,從而用以指導我們今天的藝術創造實踐。
方駿先生的如是理論,基於這一個原理:“整體 ”是由一個個內隱其中的“個體”整合而成的,在“共性”的整合中,有時候為了顧全整體,我們往往會忽視一些獨闢蹊徑的,具有強烈個性語言符號的“個體”,即整體遮蓋個體,而在這些個體中必然會存在一些閃光點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因此,在重新解讀歷史、重新解讀傳統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將這些帶有閃光點的一個個“個體”進行還原,讓這些個體在時代語境中復活,並閃耀出熠熠光輝。
方駿先生根據用色方法和表現形式的不同,將青綠山水分為“大青綠”和“小青綠”——“大青綠是以工筆細線勾勒,少皴筆,層層填染石青、石綠等重彩顏料的山水畫;還有在大青綠山水畫上用金粉勾畫山石、坡岸、屋宇、雲霞的又稱為金碧山水。小青綠是指在淺絳山水(以淡赭渲染的山水畫)的基礎上再薄施青綠重彩的山水畫”。
作品《小院秋意》
這種藉助系統論思維而對錯綜複雜的歷史元素進行分條析縷的方式和方法,使方駿先生能夠從形而上的高度,高屋建瓴地把握青綠山水的本質特徵和基本的精神意蘊。眾所周知,青綠山水重在用色,色彩是它的符號象徵,是“意象”表現方式與“抽象”表現方式的和諧統一。“落在葉子上的淡赭便是金秋”,這是色彩的意象表現方式;而“整幅色調的淡赭則是輝煌”又構成了色彩的抽象性,在這“意象”與“抽象”的自由切入中,在這“點”與“面”的自由組合中,色彩具有了變換力和感染力,由靜入動,別有一番韻味。
方駿的山水畫結構嚴謹,用筆松秀而縱意。嚴謹的結構賦予作品充分的完整性、合理的層次、有序的空間和必要的裝飾性。各類物象如山石、溪流、雲氣、林木、屋舍、舟橋、人物等等,都精心安置,凡前後左右,大小遠近,鬆緊疏密,都和諧統一。這要求畫家付出較多的理性。不過,畫家天性與學養不同,在創作中運用理性的方式、把握理性與感性的關係是千差萬別的。最簡單也要分為偏於理性、偏於感性兩大類。
如大家所熟悉的,弘仁潘天壽偏於理性,石濤傅抱石偏於感性。方駿屬於二者較為平衡而略偏理性的類型。人的感覺,是他總把山水結構、秩序、境界的經營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並對其山水風格的形成起著主導作用。但他用筆鬆動、靈活,有時甚至恣縱奔放,表現了更多隨機的因素,從而使理性與感性、紀律與自由達到某種平衡。畫的空間、位置、形象、意境,需要結構經營,是一個不斷構圖、修改、深化、完善的過程,必依靠理性的思索,而不能完全靠偶然、隨意。但過於理性可能設計化,失去生動性與感情色彩。偏於感性的畫家大處松小處緊,大膽落墨(隨機)細心收拾(理性),偏於理性的畫家大處緊小處松,精心結構而落墨松活,都能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和諧。方駿的作品多屬於大處緊小處松、精心結構而落墨松活的一類,其思維與操作方式(不是風格)近於李可染而遠於傅抱石

突出貢獻

方駿 《漁浦山邊白鷺飛 鏡心》
現為南京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2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82年度國際野間獎”。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84年,去蘇南、浙江水鄉深入生活,創作組畫《湖灣紀事》,獲“江蘇省人物畫展”一等獎,江蘇省美術館收藏 。作品《朝採桑》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 1
1987年,游粵西、江西東部、北部。參加“南北方畫展”(天津美術學院),“全國新人新作展”(中國美術館) 。 出版個人作品專集中國美術家畫庫·方駿》(天津楊柳青) 。1988年,參加“吳越書畫名家作品展”(台北·高雄),“88 國際水墨畫展”(北京),獲優秀作品獎 。 出版《方駿水墨畫選》(北京榮寶齋)。為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師 。
1989年,參加“江蘇百家中國畫展”(南京)獲大獎。參加“中國新文人畫展暨研討會”(中國美術館) 。 1990方駿照片年,任美術系系主任。在香港萬玉堂舉辦個人作品展,出版《靈山靜水·方駿畫集》。參加“江蘇山水畫展”(博物館) 。 游東北三省。參加“現代中國巨匠繪畫展”(東京)。“方駿作品展”(大阪) 。“大陸新文人畫展”(台北)。獲第二屆全國幼兒圖書創作一等獲。為江蘇省美協理事 。1991年,參加“全國山水畫邀請展”(江蘇省美術館),“南京七人畫展”(上海朵雲軒) 。
“現代中國代表作家展”(漢城),“方駿水墨畫展”(台北) 。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高教事業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參加“現代中國水墨畫新方向”展(美國詹生美術博物館) 。 中真景山水畫特別展”(漢城),“楊子江畫派特別展”(漢城) 。1993年,參加“第二屆國際水墨畫展”(深圳),游三峽、雲、貴、川。參加“中國長江三峽風情畫展“(香港會展中心) 。
1994年,專事中國畫教學創作。參加“全國首屆中國畫展”(中國美術館),並出任評審。1995年,參加“中國新文人畫展”(上海美術館),“當代花鳥畫邀請展”(成都),“城市山水畫展暨研討會”(深圳) 。 “國際華人精英水墨畫大展”(新加坡、香港、台北、北京) 。 赴美國考察,參觀博物館。赴台灣訪問,舉辦“方駿水墨畫展”(台北,國父紀念館)。獲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中國畫學術精誠獎” 。
1996年,獲江蘇省教委、學位委頒發“優秀研究生教師榮譽證書” 。 1997年,參加文化部舉辦“中國藝術大展·當代中國畫展”(上海圖書館)。參加“中國當代繪畫展”(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美術館) 。出版個人作品專集《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畫家叢書·方駿》(河北教育出版社) 。 1998年,參加“98中國新文人畫展”,“中國山水畫展”(中國美術館)並出任評審。“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畫雙年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1999年,應邀參加“世紀之門:1979—1999中國藝術邀請展”(成都現代藝術館) 。2000年,廣州市華藝文化有限公司在華藝廊舉辦“方駿畫展”,出版畫冊《華藝廊叢書——方駿》(廣州出版社) 。吉林書畫苑推薦畫家

人物評價

作品《蓮塘魚樂圖》
首先,在縱向梳理上,方駿先生以時間(年代)為序,從青綠山水畫的發端、繁榮至式微都做了簡明扼要的分析,雖聊聊數語,但字字珠璣,避免了“史實性”的冗長繁複。特別是在 “史”的梳理過程中,方駿先生的敘述方式,有兩點值得我們肯定:“史”與“論”相結合的研究視角
其一,“史”與“論”相結合的研究視角。這種方法曾為很多從事藝術史研究的美術史家所津津樂道。在橫向梳理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分析青綠山水衰弱的原因時,作者一語中的地道破玄機——“以重彩見長的青綠山水,常常被標榜淡泊的文人視為艷俗,譏為不雅,他們所津津樂道的是‘水墨為上’、‘墨分五色’”。當然方駿先生並不滿足於此——簡單的揭示出青綠山水“式微”的原因,而是在此基礎上表述自己的觀點——“這種以用墨,還是用色來論雅俗,分優劣的觀點,是末流文人畫家的偏見、俗見”,“文人畫大家文徵明就說,青綠與山水‘均各有至理,未可以優劣論也’”。
這種在回顧歷史基礎上,即時的加入新時代語境中自己論點的方式和方法,不僅沒有流入習俗,更使自己的論點具有極強的說服力。“盡信書,不如無書”,基於此理,我們也可以說“盡信史,不如無史”。古人的觀點未必是真理,特別是隨著“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同一語句在新的時代語境中也定會有不同的解讀。回顧青綠山水的發展史,無論是展子虔、李氏父子金碧輝煌的青綠山水;還是王希夢富麗典雅的青綠重彩;趙伯駒富貴風雅的漢宮七夕;錢選筆下寧靜秀雅的湖光山色……都沒有半點俗字,有的儘是古雅與大雅。
“知”與“行”相統一的闡述方式
其二,“知”與“行”相統一的闡述方式。“古人的經驗和自己創作實踐的體會是,設色必須層層薄染,不可一次塗抹。完稿以後勾線,勾線之後要用淡墨分染,一次不夠,還可多次分染,然後再填染底色,要注意底色與要罩染的顏色冷暖相映襯……”。在這些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含有“意指”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方駿先生在“知”與“行”兩方面的深厚造詣。而這些又與畫家在現時生活中的新鮮感受相結合,從而使對傳統的繼承,又有了現時意義。方駿先生所談到的這些技術性處理手法,一方面是服務於畫面主題內容和藝術境界的;另一方面更是超越意義上的與心靈嚮往的皈依。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不具備說服力;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無知的實踐,不具備思想性,方駿先生深諳此理,因此其創作的作品也必然是知與行、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
境界
方駿先生在這方面不愧是一位靈性與天賦兼具之人,方駿先生或用重彩畫近水,用淡彩畫遠山;或用淡彩畫近水,用重彩畫遠山等等,在他的作品中,自始至終都充滿著在重彩之外的水墨淋漓的酣暢之感。這裡面不得不牽扯到一個問題,就是墨與色、冷與暖、艷與素之間的關係,稍加處理不好,就會成為敗筆。
“在一張白宣紙上,僅用墨畫,這墨的黑色與宣紙的白色產生最鮮明的對比,一旦畫上別的顏色,墨與色就產生了關係,墨與紙的白色的對比度就相對減弱了”,而一旦加上了色彩,就改變了黑白對比,單色層次變化來協調的這種關係,色彩在‘搶戲’,與墨互相牴觸,更甚於墨被色吃掉。一般而言,這需要很深的功力和文化造詣,不是一蹴而就,短時間內所能達到的。在這一點上,方駿先生嫻熟的筆墨處理技巧和超人的個性見解不得不令時人所嘆服。方駿作品,大抵都有類似的內在特色。沒有畫家精神上的詩意沉潛,是很難營造這類境界的。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