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震孺

方震孺(1585~1645年),男,字孩未,號念道人,桐城人,移家壽州。壽州(今安徽壽縣)人。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初任沙縣知縣,後為御史。熹宗嗣位,逆璫魏忠賢內結客氏。他疏書陳三朝艱危:“宮妾近侍,嚬笑易假,窺瞯可慮,中旨頻宣,恐蹈斜封隱禍。”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又陳《拔本塞源論》上疏,聲震朝廷。是年春,他巡視南城,逆璫中官張曄、劉朝被訟。忠賢為之請罪,震孺不從。由是,魏忠賢懷恨在心。巡撫廣西。工詩文,善繪事。其畫載入《明畫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震孺
  • 出生日期:1585
  • 逝世日期:1645
  • :孩未
生平事跡,文獻記載,

生平事跡

方震孺,壽州著名愛國志士。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初任沙縣知縣,後為御史。
明熹宗朱由校嗣位,太監大頭目魏忠賢勾結朱由校乳母客氏,結黨擅政,欺壓臣僚,擾亂朝綱。方震孺上疏朝廷,勸告皇帝:宮妾、近侍之流極不可靠,不要輕易信賴他們,不要給他們實權,否則必有隱禍。
天啟元年(1621年),中官(太監)張曄、劉朝被訟。魏忠賢心怯,欲暗中結好於方震孺,方震孺拒其所請。由此,魏忠賢懷恨在心。
清兵攻破遼寧,方震孺一日十三次上疏,請增巡撫,通海運,調邊兵,易司馬,援助東北。一日五鼓撾公卿門,籌劃方略,痛哭流涕,自請赴前方犒師。是時,三岔河以西軍民逃散,人煙滅絕,文武將吏無一人敢去,帝壯其言,發帑金二十萬,命方震孺往遼東犒軍。
方震孺奉旨出關,逐個會見有功將士,吊死問傷,使前方軍民人心大悅。方震孺仔細考察了當地的地理狀況,向朝廷作了匯報,明熹宗命他巡按遼東,監紀軍事。方震孺駐守遼東,居無廬,食無火,治逃兵,拒強敵,艱苦卓絕,直至任滿,攜軍民輜重而歸。魏忠賢卻指使同黨徐大化誣告方震孺“攘差”,都御史鄒元標為之忿爭。明熹宗昏昧無知,魏黨權勢熏天,當時的朝廷沒有道理可言,方、鄒皆被罷官。
翌年,魏黨又興大獄,公開招募誣告方震孺的人。遂逮方震孺下獄,坐以貪贓罪擬處絞刑。
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莊烈帝即崇禎皇帝嗣位,釋方震孺歸居壽州。(這裡可能是壽縣志記錄有問題。)
(天啟七年,莊烈帝即位,即1627年,次年1628年改崇禎年號,為崇禎元年,崇禎八年為1638年)
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春, “闖王”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乘淮南地區兵備不足,先取固始、霍丘,隨後又圍壽州城。
此時適逢官吏換屆,城中無主,方震孺挺身而出,率士民守護城池。巡撫史可法上奏其功,薦為廣西參議。
不久又擢升右僉都御史、巡撫。京師淪陷,福王立於南京,方震孺即日拜疏勤王。把持福王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也是小人,害怕方震孺的為人,拒絕了他。方震孺報國無門,憂憤在心,後因病而卒。

文獻記載

1996年9月版《壽縣誌》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移家壽州。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初任沙縣知縣,後為御史。熹宗嗣位,逆璫魏忠賢內結客氏。他疏書陳三朝艱危:“宮妾近侍,嚬笑易假,窺瞯可慮,中旨頻宣,恐蹈斜封隱禍。”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又陳《拔本塞源論》上疏,聲震朝廷。是年春,他巡視南城,逆璫中官張曄、劉朝被訟。忠賢為之請罪,震孺不從。由是,魏忠賢懷恨在心。
清年攻破遼寧,他一日十三將上疏,請增巡撫,通海運,調邊兵,易司馬。帝納其諫,命他巡按遼東,監視軍事。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正月,清兵已渡三岔河。
他召集水師統帥張國卿聯合島將祖大壽打敗清兵,繳獲輜重無算。而魏忠賢逆璫卻誣告震孺“攘差”下獄。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莊烈皇帝嗣位,釋他歸里。
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春,震孺居壽州,時有流賊犯壽,他倡率士民固守城池,賊不敢逼,使城池安全如故。巡撫史可法上奏其功,薦為廣西參議。不久任右僉事御史、巡撫。京師淪陷,福王立南京,拜為疏勤王。馬士英、阮大鋮憚之,敕還鎮。他憂憤在心,後以病卒。
明史記載
方震孺,字孩未,桐城人,移家壽州。萬曆四十一年進士。由沙縣知縣入為御史。
熹宗嗣位,逆璫魏忠賢內結客氏。震孺疏陳三朝艱危,言:“宮妾近侍,嚬笑易假,窺瞷可慮。中旨頻宣,恐蹈斜封隱禍。”元年陳《拔本塞源論》曰:“曩者梃擊之案,王之寀陸大受張庭、李俸悉遭廢斥,而東林如趙南星高攀龍、劉宗周諸賢,廢錮終身,亟宜召復。至楊漣之爭移宮,可幸無罪,不知何以有居功之說,又有交通之疑?將使天下後世謂堯、舜在上,而有交通矯旨之閹宦。”疏入,直聲震朝廷。其春巡視南城。中官張曄、劉朝被訟,忠賢為請,震孺不從,卒上聞,忠賢益恚怨。
遼陽既破,震孺一日十三疏,請增巡撫,通海運,調邊兵,易司馬。日五鼓撾公卿門,籌畫痛哭,而自請犒師。是時,三岔河以西四百里,人煙絕,軍民盡竄,文武將吏無一騎東者。帝壯其言,發帑金二十萬震孺犒師。六月,震孺出關,延見將士,吊死扶傷,軍民大悅。
因上言:“河廣不七十步,一葦可航,非有驚濤怒浪之險,不足恃者一。兵來,斬木為排,浮以土,多人推之,如履平地,不足恃者二。河去代子河不遠,兵從代子徑渡,守河之卒不滿二萬,能望其半渡而遏之乎?不足恃者三。沿河百六十里,築城則不能,列柵則無用,不足恃者四。
黃泥窪、張叉站沖淺之處,可修守,今地非我有,不足恃者五。轉眼冰合,遂成平地,間次置防,猶得五十萬人,兵從何來?不足恃者六。”又言:“我以退為守,則守不足;我以進為守,則守有餘。專倚三岔作家,萬一時事偶非,榆關一線遂足鎖薊門哉?”疏入,帝命震孺巡按遼東,監紀軍事。
震孺按遼,居不廬、食不火者七月。議者欲棄三岔河,退守廣寧,震孺請駐兵振武。軍法不嚴,震孺請敕寧前監軍,專斬逃軍逃將。並從其言。然是時,經撫不和,疆事益壞。震孺再疏言山海無外衛,宜亟駐兵中前,以為眼目,不省。
明年正月,任滿,候代前屯,而大清兵已再渡三岔河。先鋒孫得功不戰,而呼于振武曰“兵敗矣”,遂走。巡撫王化貞廣寧,亦倉皇走。列城聞之皆走,惟震孺前屯無動。當是時,西平守將羅一貫已戰死,參將祖大壽擁殘兵駐覺華島上。
於是震孺召水師帥張國卿相與謀曰:“今東師四外搜糧,聞祖將軍在島上有米豆二十餘萬,兵十餘萬,人民數萬,戰艦、器仗、馬牛無數,東師即媾得島兵,得島兵以攻榆關,豈有幸哉?”於是震孺、國卿航海見大壽,慷慨語曰:“將軍歸,相保以富貴;不歸,震孺請以頸血濺將軍。”大壽泣,震孺亦泣,遂相攜以歸,獲軍民輜重無算。
有主事徐大化者,忠賢黨也,劾震孺曰“攘差”。都御史鄒元標奮筆曰:“方御史保全山海,無過且有社稷功。”給事中郭興治遂借道學以逐元標。元標去,震孺亦即罷歸。
明年,忠賢、廣微興大獄,再募劾方御史者,興治再論震孺河西贓私。逮問掠治,坐贓六千有奇,擬絞。而揚州守劉鐸咒詛之獄又起,遂誣震孺與交通,坐大辟,系獄。有邏卒時時佐震孺飲啖,問之,則曰:“小人有妻,聞公精忠,手治以獻者也。”輒報璫曰:“某病革,某瀕死。”璫以是防益疏。
明年,莊烈帝嗣位,得釋還。八年春,流賊犯壽州,州長吏適遷秩去,震孺倡士民固守,賊自是不敢逼壽州。巡撫史可法上其功,用為廣西參議。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京師陷,福王立南京,即日拜疏勤王。馬士英、阮大鋮憚之,敕還鎮。震孺竟鬱郁憂憤而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