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燈樓

方氏燈樓

方氏燈樓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山坡上,東距開平市區11公里。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由今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共同集資興建,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氏燈樓
  • 位置: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
  • 原名:古溪樓
  • 樓高:18.43米
構成,碉樓形狀,建造,建成,擒賊記,

構成

該樓高5層18.43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第3層以下為值班人員食宿之處,第4層為挑台敞廊,第5層為西洋式穹窿頂的亭閣,樓內配備值班預警的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是典型的更樓。方氏燈樓歷史上為古宅鄉的方氏民眾防備北面馬岡一帶的土匪襲擊起到了積極的預警防衛作用。

碉樓形狀

方氏燈樓,像一個威武的衛士,屹立在塘口圩北面的第三山上。它建於1920年,為古宅(宅群)鄉鄉民及國外僑胞集資所建。該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高五層,標準層高三層,第四層為柱廊結構,四面懸挑,第五層是一個亭閣,頂部像一個圓鍋倒蓋。

建造

建造該碉樓的目的主要是防衛馬岡土塘一帶的土匪。因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馬岡土塘是有名的土匪窩,土匪四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因此,古宅鄉各村村民紛紛攜手搞聯防。村民們經過仔細的考察,選擇了地勢較高的第三山作為聯防的重要據點。這裡山丘高突,居高臨下,可以環顧四周,易於防守。但樹木較少,目標容易暴露,因而很多村民建議在山上建一座堅固的碉樓。然而建樓需要大量的資金,怎么辦呢?經過商議,決定通過村民和海外僑胞集資的方式解決。由於資金到位迅速,村民行動快,1920年2月就動工建樓。一座五層高、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碉樓,僅用八個月就竣工了。
方氏燈樓

建成

碉樓建成後,樓里有十多名團防員隊員長期駐守,他們配有當時較先進的槍械,有七九槍,"毛瑟"槍,還有兩支從美國購進的馬槍。後來又在第一層設定了發電機,樓頂設一盞探照燈,都是從德國進口的。由於集資人多為方姓,樓上又設定有探照燈,因而該碉樓被稱為"方氏燈樓"。當地人形象地說此探照燈"好犀利",燈光射到水口,水口人可以看書讀報,照到附近的小雞,小雞都暈倒。如有土匪來打劫,守衛的人就開著探照燈照射土匪,然後打鑼或鳴槍通知鄰近的村民提高警惕或採取反擊行動。
團防隊負責打更、巡邏,還給鄉民看守地里的莊稼,與鄉民的關係非常融洽,鄉人也經常送一些食物給他們,如大米、番薯、大豆等。

擒賊記

一天晚上,下了一場傾盆大雨,天色昏暗,宅群鄉周圍一片寂靜。人們大多關門呆在家裡,以為平淡的一天又快過去了。負責巡邏宅群一帶的十多個隊員像往常一樣聚集在燈樓里。忽然,放哨的隊員發現北面的山腳下,有五六條黑影在慢慢移動。該隊員馬上示意同伴打亮探照燈。呵,那伙人頭上戴著斗笠,肩上似乎挑著很重的東西,一腳深一腳淺地朝塘口圩方向走去,還不時地回頭望望。"莫非又是土塘那一幫狗賊?"警覺的隊員立即喝令他們停下來,接著幾個人拿武器沖了下來。然而那伙人在強烈的燈光照射下,仍然若無其事地走自己的路。
"乾什麼的?"隊員上前盤問。
"剛收割完稻穀。"
"下這么大的雨,怎么能收割?搜查!"
那一幫人慌了,急忙把其中一隻籮翻倒過來,"嘩嘩啦啦",原來籮面上放的是稻穀,底下卻全是打仗的"傢伙"。
"不許動!"隊員們早有防備,哪裡容得他們反抗,立即把槍對準了他們的腦袋。隊員們命令他們把所有的東西挑上燈樓,聽候審問。
原來,這一幫人真的是土塘的土匪,準備趁著剛下完大雨的大好時機,到塘口圩的一戶富裕人家搶劫。因為要經過方氏燈樓,他們擔心全副武裝,會被燈樓的團防發現,於是在塘口四九偷割了稻穀,把槍枝蓋住,打扮成農民,想瞞天過海,誰知還是栽在警覺的團防隊員的手下。後來,隊員們嚴懲了這些土匪,並把稻穀退還給被盜的農民。
以後,土匪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方氏燈樓一直為確保宅群一帶鄉民的安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