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村落

世界上最美的村落

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被選入世界文化遺產。被選人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村落有四處:錦江里、馬降龍、自立村和三門裡。開平碉樓與開平村落成為廣東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2007年6月28日,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第31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上,開平碉樓與村落順利通過表決,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4處世界遺產,廣東省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上最美的村落
  • 特點:開平碉樓與村
  • 優勢:世界文化遺產
  • 地點:廣東開平
村落概況,興建於危難之時,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蹟,走近世界文化遺產,迎龍樓,瑞石樓,方氏燈樓,自力村碉樓群,馬降龍村落群,開平碉樓處處總關情,

村落概況

在廣東開平廣袤的田野上,散落著大大小小1833座碉樓。
一座座歐式古典風格的小樓與中國南方農村的傳統土屋交錯在一起,形成了絕無僅有的鄉間景色。
開平碉樓雖然僅有100餘年的歷史,但它見證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華僑的不屈不撓與風雨滄桑,每一座碉樓背後都凝聚著一段辛酸往事,也飽含著人間最美好的真情。
2007年6月27日,當“開平碉樓與村落”僅用11分鐘的時間就毫無爭議地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時,世遺大會的評估結論是:它“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

興建於危難之時

開平市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鄰香港、澳門,東北距廣州市110公里,是有名的“華僑之鄉”。全市人口68萬,但旅居海外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就有75萬。
在歷史上,開平原為新會、新興、恩平三縣交界之地,社會治安極差,土匪猖獗,明朝萬曆年間在此設“開平屯”駐兵鎮壓,始有“開平”之名。開平地處平原低洼地區,常常遭受洪水之災,因此當地民眾便開始修建碉樓防盜防洪,這也是開平碉樓始建的初衷。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金礦的相繼開發和鐵路的修建,需要大量勞動力,於是開平成千上萬破產的農民紛紛出洋做苦力。
由於某些僑居國政策上不允許華人帶眷屬,加上中國人強烈的“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思鄉情結,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有華僑將自己在海外的積蓄匯回國內,或親自回國操辦“置地、建房、娶老婆” 三件華僑必辦的大事。
一些華僑家庭的富裕和回鄉華僑的張揚,引得本來就不安寧的開平鄉村盜賊更加猖獗。他們四處劫掠,製造了無數慘案。民國初年,劫匪曾3次攻陷當時的縣城蒼城,連縣長朱建章也被擄去。稍有風吹草動,人們就收拾金銀細軟,四處躲避。華僑回鄉,常常不敢在家裡住宿,而到墟鎮或親戚家去,且經常變換住宿地點。
民國十一年(1922年)十二月的一個晚上,北風呼嘯,寒雨淋漓,一百多個賊匪喬裝打扮,突襲了有許多富家子弟(有很多是華僑子弟)就讀的開平中學,他們將校長鬍漭及師生20多人擄去,準備將這些師生押回賊窩,然後通知其親屬交錢贖人。
眾賊匪途經赤坎鎮鷹村時,被該村宏裔樓的更夫發現。樓上的人立即拉響警報器(該警報器及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均由華僑從美國購回),並用探照燈照得賊匪無所遁形,開槍將一些賊匪擊傷,在鄉民團及村民的配合下,擒獲賊匪十多名,其餘的被擊退,
救回校長及學生17人。此事轟動全縣,海外華僑聞訊,覺得碉樓在防範匪患中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外節衣縮食,集資匯回家鄉建碉樓,並在碉樓配置槍枝彈藥、發電機、探射燈、警報器等設備,用以抗擊賊匪,保衛家鄉。於是有了“無碉樓不成村”之說。
但修建一座碉樓的費用,卻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建於1925年的“天祿樓”,據說耗資一萬兩千個銀元。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個銀元約折合今天的人民幣四十元。那么建造“天祿樓”的價格,相當於四十八萬元人民幣。隨著華僑們在家鄉建造碉樓成為時尚,一些人就用它來顯示個人財富,奠定在鄉親們中的社會地位。
這種心理反映在碉樓建造中,就引起了競爭和攀比。因此,開平碉樓就出現了造型各異、競相鬥艷的景觀。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僑房建設的高峰期,也是開平碉樓的興盛時期,最多時達3000多座。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僑匯的減少和最後中斷,僑鄉建設基本停頓,開平碉樓的建設進入衰落期。據調查,最後一座碉樓建於1948年。
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

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蹟

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開平碉樓具有防衛、居住兩大功能,可分為更樓、眾樓、居樓三種類型。更樓出於村落聯防的需要,多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岡、河岸,起著預警的作用。
眾樓建在村落後面,由若干戶人家集資共建,其造型封閉、簡單,防衛性強。居樓也建於村後,由富有的人家獨資建造,樓體高大,造型美觀大方,往往成為村落的標誌。
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

走近世界文化遺產

迎龍樓

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裡村,東距開平市區6公里,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為關氏家族所建。迎龍樓四角各有一個落地式塔樓,塔樓的第2、3層開設了射擊孔,樓頂為傳統硬山頂式,風格拙樸,造型簡潔,是開平碉樓最原始的模式之一。
那時,這裡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澇不時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建起了迎龍樓。據《開平縣誌》記載,清光緒九年(1884年)開平發生大水災,許多村莊被洪水淹過屋頂,三門裡人因有迎龍樓的庇護,“村人登樓全活”。

瑞石樓

瑞石樓建於1923年,樓高9層,有“開平第一樓”之稱,是典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居樓式碉樓。當年樓主黃璧秀在香港經營錢莊和藥材生意致富後,為保護家鄉親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興建。
建樓共用了3萬港元,水泥、鋼筋、玻璃、木材等均是經香港進口的。該樓以黃璧秀的字號“瑞石”命名,“瑞石”就是美玉,即“璧”的意思。瑞石樓首層是客廳,分大廳和偏廳。
2至6層每層都有廳房、臥室、衛生間、廚房等配套設施。樓內的家具形式與陳設表現出十足的傳統格調。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床櫃,柚木的屏風,坤甸木的樓梯、窗戶等,用材講究,做工精緻。
竣工時,樓主黃璧秀大擺“流水席”,一連五天,宴請全村父老鄉親及過路客人。慶典活動用去約一萬元港幣。黃璧秀的後人曾一度在瑞石樓居住,後來因出國謀生或到城市工作,才陸續搬出。
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上最美的村落--開平碉樓與村落

方氏燈樓

方氏燈樓坐落在開平市塘口鎮塘口墟北面的第三山上,由今宅群、強亞兩村的方氏家族於民國九年(1920年)共同集資興建,原名“古溪樓”,以方氏家族聚居的古宅地名和原來流經樓旁的小溪命名。該樓高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內配備值班預警的西方早期發電機、探照燈、槍械等,是典型的更樓。該樓選址極佳,視野開闊,同時也成為周圍鄉村的景觀中心。據當地老人回憶,當年方氏燈樓上德國造預警器發出的警報聲,可以傳到十幾里之外。

自力村碉樓群

自力村碉樓的樓身高大,多為4、5層,其中標準層2至3層。為了防禦土匪劫掠,碉樓一般都設有槍眼,先是配置鵝卵石、鹼水、水槍等工具,後又有華僑從外國購回槍械。水槍里裝有鹼水,當土匪靠近碉樓時噴射匪徒的眼睛,使其喪失戰鬥力,知難而退。為了增強自衛能力,很多婦女都學會了開槍射擊。碉樓內部也保存了當時的家居擺設,有古舊的桌椅、老式的大床、暖水瓶、梳妝鏡,牆上還掛著舊時主人的老照片。

馬降龍村落群

馬降龍村背靠百足山,面臨潭江水,5個自然村像一條珠鏈,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之間,被聯合國專家稱為“世界最美的村落”。該村的13座碉樓,掩映於村後茂密的竹叢中,與周圍民居、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其中,天祿樓最具代表性,是民國十四年(1925年)由29戶村民集資興建的,為典型的眾樓。該樓高7層 ,共29個房間,每個集資戶各有1間,當時每到傍晚,集資戶男丁均入住樓里以防匪盜綁架。

開平碉樓處處總關情

開平碉樓的最大特點是選取不同的外國建築式樣綜合在一起,自成一體。
當時,因為華僑旅居世界各地,所以他們建造的碉樓,也打上了西方建築文化的烙印。其建築風格既有中國傳統的硬山頂式、懸山頂式,也有希臘式、羅馬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還有中西結合的庭院式、別墅式等等,被專家譽為“活生生的近代建築博物館”。
在開平碉樓里看到的不只是一些單純建築上生硬的中西融合,還能看到一種頗具智慧的創造以及表達生活願望的主動融合。比如碉樓里的義大利地板磚、德國的馬桶、英國的香菸盒等文物和“舞獅滾地球”的壁畫,都印證了一種真實存在過的歷史生活遺蹟。
大部分的碉樓都已人去樓空,這也成為開平碉樓和村落保護中最大的難題。碉樓的主人大多已行走在世界各地,只剩下寥落的門廳、依稀可見的對聯和詩畫,在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