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屠

斷屠

斷屠,拼音duàn tú,舊時歲時風俗,禁止屠宰,流行於全國各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斷屠
  • 注音:ㄉㄨㄢˋ ㄊㄨˊ
  • 拼音:duàn tú
  • 詞目:斷屠
讀音,解釋,引證解釋,

讀音

拼音:duàn tú
注音:ㄉㄨㄢˋ ㄊㄨˊ

解釋

舊稱“禁絕殺生”。每逢天災或某些特定的日子,由官府出告示禁止宰殺牲畜。俗信殺生過多,會激怒葵,興水旱災懲治世間。凡逢斷屠日,民間一律禁止殺生,不吃魚肉葷腥。有人身穿蓑衣,穿街走巷,維護斷屠,祈求消災賜福。
謂禁絕屠殺畜類。史載我國斷屠之制,起於唐高祖。初斷屠殺以順節令,或於帝王生日下詔斷屠,以長福德。後佛法興隆,於齋月、齋日,帝王常下詔斷屠;斷屠日非唯不殺畜生,國亦不行刑。

引證解釋

1、禁止屠宰。
隋書·高祖紀下》: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 、元明皇后斷屠。
洪深《青龍潭》第一幕:從前做知縣老爺的,要了要替百姓求雨,一面出告示斷屠。
2、停止執行死刑。參見斷屠日、斷屠月。
(雜語)高承事物紀原曰:唐會要曰:武德二年正月,詔自今以後,每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齋日,並斷屠。此斷屠之始。
通俗編二十曰:隋書禮志,只雨不應,乃涉市禁屠,百官斷傘扇。許觀東齋記事,隋高祖仁壽二年,詔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斷屠。則此事隋已有之,不始於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